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长溪沟映象(组篇)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张超    阅读次数:28623    发布时间:2016-09-17

长溪沟,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一个偏远、贫穷、纯朴而又美丽的地方,一个让你去了多少回也不曾厌倦不曾忘怀的地方。

长溪沟在重庆市酉阳县后坪乡前锋村,这里没有公路,没有光纤,没有砖房,一切都那么纯天然,那么“有机”,包括树、草、庄稼、牲口,还有人。


地域篇


从后坪乡政府沿陡峭的山路前行,不到半小时就进入长溪沟-前锋村七组,但要进入农家听到鸡鸣犬吠和人声,还得走二个多小时。因为,这是一片包裹在群山溪涧的分散小村落。

距乡政府最近的居民点叫二岩,那里住着三户人家,二幢木房并列坐落在从高坪盖发育而来的山脊的半山腰,两边陡坡往下百余米溪水潺潺,涉溪过去,左右条条逶迤延伸的山梁包抄围护着,前面“四人抬轿”(形似四人抬轿的山)、楠木山就成了他们摆放在案头的盆景。坐在院坝,摆上小圆桌,泡一壶绿茶,吮吸着淡淡着茶香,倘佯着山谷轻风,任凭鸟儿在林中鸣叫,看蜂蝶在篱下自由自在飞舞,陶渊明就走进了生活,心灵也就融进了溪水变得清澈明亮。

传说二岩的先人系棉布台财主王官宦从后坪坝带来,至今已百多年。百多年来,二岩人在这里开荒种地,生存繁衍了七代,人口达几十人之众,他们有的解放初被划为地主外迁贵州, 有的土改时迁到后坪坝上,有的因工作就业到了苍岭,余下的故土难离,还住守在这里,如今孩子长成,外出务工建房在他方。不久的二岩就只有二壁光光的白岩了。

过了二岩往南转几匹岭再上一大坡,大约一小时,就到了棉布台 。棉布台是因种棉纺棉而得名,还是因其他原因得名,无从考证。

但棉布台是长溪沟较早有人居住而且比较富裕的是不争的事实。从棉布台寨子后面王官宦的碑文可以看出:王官宦是棉布台人的先祖,清中期从后坪坝迁来,当初是来这里开采汞矿的,而且因在这里采矿炼矿,发了家致了富,成为有名的富族。现在棉布台上下两幢高大精细的木雕房和精致街沿石 ,还有那金光闪闪的牌扁就是有力的佐证。

棉布台左边由田家盖发育而下的崔家山、二蹬岩山系包抄拱围,右边是本寨上面的一眼泉水冲击而下的山沟隔断,以及遥遥相望的石拱牛相对应,后面盖梁子缓坡而下形同一个斜睡的美人,寨子建在胸肚之间,再往下,阴部流淌着清清井水,所以人称“美女晒羞”。或许因此这成了盛产美女的地方,不然怎么素有“棉布台的女子”之名。

棉布台地形相对开阔,土地肥腴,又得水灌之,有田有土,加之先辈开矿积淀的家底,历来,物质、文化优于其他寨子,代代不乏在外做事的小官小吏或教育者。经历六代繁衍,部分人先后因工作分居外地,尚存六七幢木房和一些年老体弱者居住。

与棉布台同组还有崔家山、二蹬岩。这两个小寨子在距棉布台四公里多的乌江山崖间,彼此相距数里,而且山路崎岖,狭窄陡峭,牛羊难以通行。出入物资由乌江而上,沿山崖攀行,虽路程里余,但极为费时费力。来之者何人何时,不曾有闻,如今有能有志者大多搬离,尚存几个体弱年老者居住。

从二岩往乌江方向顺长溪沟走二小时是杨氏坝。杨氏坝可考记忆记载中都不姓杨也没杨姓居住过,但他偏偏就叫杨氏坝。杨氏坝是个传奇的地方。

杨氏坝并没有多大的坝,只不过高矗群山间长长小溪旁的一块小平地而已。这里,四面高山悬崖,仿佛另一天地。东边,大小“四人抬轿”“先生记帐”“贵客送礼”“铁炮迎亲”等山头错落排列,栩栩如生;西边,“香炉生辉”“孙猴舞棒”“凡人锅灶”众多山峰,春笋破土,奋勇争先;南面,“将军把门”“媳妇背娃”“仙人晒衣”“马面石牛”等悬崖断壁,鬼斧神工,让人叫绝;北面,“几何洞”“幽幽谷”“岩撒水”等自然景观,美仑美焕,险峻幽雅。置身处地,日出高山来得晚去得早,鸟鸣山涧呼朋引伴乐得欢,流水潺潺,不舍昼夜,清风徐徐,竹林摇曳,寄情于山水之间,玩物于丧志之中,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春,悠悠然然,管他天上宫阙是何年。

杨氏坝峡谷幽深,土地贫脊,但相传住人的历史悠远,先有黄姓、雷姓、简姓居住,后至清中期,湖广填四川刘姓来此买地置业,举造纸之术而兴家。发极时,人丁兴旺, 造庙设坛于山崖间。解放初,黄、雷、简举迁椒梓,仅留刘氏。如今,刘姓年轻人亦携家出山,余下的就那破屋残垣,以及那淡淡于山岚的思念。

从棉布台向南翻越一座山梁再顺坡往下一小时,就到了船脑壳(地名,一个酷似船头的地方),进入前锋村八组。

船脑壳东向西行,出田家盖弯朝,驶贵州思渠镇冉家湾,北面汞山狭岸,南面前有老鹰雄踞,后有仙女盼郞-梅婵峰。船,舷为数百米高山崖,舱长二百米拱篷地形,有住户17家,船头百余米平地,住9户,掌艄的是一黎姓人家,船阻于乌江,激水于东岸。对面冉家弯(地名)像河一样开阔平静,纤绳一样的山脉八字排开,崩得溜直,酷似纤夫的山头,倾身低头,用力拉扯。无奈天堑乌江水流湍急,纵然奋力拼扯,船自巍然不能前行。

船脑壳崖高岩峭,壁上攀行,费时费劲,老幼无法过,江有鱼而不能捕;地薄劣土,不耐旱不耐涝,产红苕洋芋,种苞谷青蒿,十年九欠收,居民衣食难济。但也有幸者--船脑壳山青水秀,虽有人说是凶山恶水,人们性情慓悍,但皆不否认其男子的俊帅气质,耿直豪爽。并有“船脑壳的男子” 的赞誉。

传闻船脑人因采矿而来此,并在此生存繁衍,所以才有这么多姓氏,并无史迹可考。而如今,这里的美女帅男,随改革的浪潮,远赴神州各地,创业图强。

从船脑壳往上一小时到老鹰帽 ,当地称黎家。黎家只有四户人家,分散而居,坡高路险,生活艰难。

老鹰岩在梅婵峰身前伸着长长的嘴壳,死死盯着对岸的蛤蟆。你看,蛤蟆(乌江对岸的一山)才离江冲岸,就被啄了一嘴,尾巴不见了,尾根下留下大大的一个洞。 这可能是蛤蟆自不量力想吃天鹅肉吧,看来这老鹰是守护梅婵仙女的,人家梅婵丈夫出家未回,那是为家为国,一只蛤蟆有何功德能这样奢望呢?何况梅婵仙风玉体,怎么能让又丑又坏的蛤蟆沾污呢?

从黎家往下半小时再向南行二十分钟,就是候家。侯家深得老鹰护佑,更得梅婵光顾。蛤蟆被打压后,侯家的人已随萧何(旁边有山似萧何月下追韩信)去了,现在,侯家部分人就生活居住在涪陵,而且现居于此的人也那么强壮能干。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8366876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