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冯飞 王田诗人唐树义和他的“成山草堂”——兼及成山文化现象综述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冯飞 王田    阅读次数:35877    发布时间:2016-10-28

楔子


清末民初以来,贵州遵义有这样一句民谣:“要想唐家不做官,除非干断洗马滩”。关于唐家,省城贵阳还有一句民谣:“高家的谷子,华家的银子,唐家的顶子。”

要解读这些民谣,或许该从中国近代一个叫“唐炯”的历史人物说起。

唐炯字鄂生,籍贯遵义。其父唐树义曾在湖北做官,担任过天门、监利等地的知县。唐炯道光九年(1829年)生于湖北天门,二十岁中举。咸丰初年,唐炯为报父仇,在贵筑水田坝(今乌当区水田镇)办“忠孝团”,和丁宝桢、赵畏三相互援应保卫省城,功勋卓著,一路提拔,晚年任云南巡抚。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唐炯晋太子少保,后人为此尊称其为“少保公”。唐炯一生曲折,历经坎坷。曾以道员身份,协助四川总督丁宝桢在成都等地办理盐务,为国家“岁增巨款”。唐炯是贵阳“同济堂”药房的创始人,从西南地区乃至整个清王朝来看,他都是一个曾经影响时局的重要军政人物。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领域的建树令同仁侧目,学界敬仰。

据《遵义府志》《遵义文化世家》等文献记载,遵义湘川唐氏、贵阳成山唐氏皆长奶夫人后裔。自清康熙开始至民国,长奶夫人后裔中获取功名者达二十余人。其代表人物是唐树义、唐炯父子,他们均官至布政使、巡抚一级。“长奶夫人”七世孙唐树义字子方,生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后人以其谥号尊称“威恪公”。

唐树义之父唐源准(1767~1820年)字以平,号直圃。唐源准早慧,擅诗文。嘉庆三年(1798年)中举,嘉庆十三年(1808年)大挑一等,以知县分发广东,补授阳山县知县。后历署英德、清远等县知县,钦州知州和廉州海防清军府。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特授广东阳山知县,敕授文林郎,世称“阳山公”。

唐源准与清代贵州著名学者花杰(字晓亭)、黄燮(字理亭)为同科举人,且都交谊深厚。唐树义所撰《皇清敕授文林郎知广东阳山县事加一级显考直圃府君行述》一文中,有父亲唐源准与花杰、黄燮交往之初的相关记载:“(府君唐源准)……是岁遂领乡荐,典试为原礼部侍郎王介堂先生绶,原天津知府张地山先生大维,本房同考官为原同知安桂甫先生嘉相。是科蒙恩加额,同榜自黄理亭先生燮、花晓亭先生杰以次五十人,一时知名士悉见拔,最称得人之盛。”

唐树义青少年时,随父辗转于各任职地读书求学。嘉庆二十一年(1815年),唐树义返籍乡试中举。道光六年(1826 年)以大挑一等分发湖北以知县用。先后在湖北、甘肃等省担任过知县、同知、知府、道员等职务。

与唐源准、唐树义、唐炯祖孙三代交往密切者,大多属当时之名宦俊彦。例如,唐源准交往的韩崶(字桂舲)、蒋攸铦(字砺堂)、李銮宣(字石农)、龚鲲(字北海)、罗含章(字月川)等,或布政使、按察使,或刑部尚书,或两广总督。其中,龚鲲、罗含章皆曾担任过广州知府。唐树义、唐炯父子交往密切者中,既有担任过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也包括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骆秉章等大名鼎鼎的“湘军创始人”,还有清廷军机大臣张之洞、李鸿章及云贵总督张亮基、四川总督丁宝桢,著名学者、诗人王柏心、陈钟祥、郑珍、莫友芝和黄辅辰、黄彭年父子,以及著名的辛亥革命功臣、署理四川总督的王人文。王乃云南大理人,白族,早年曾任贵州湄潭县知事。至于嘉、道年间以“廉吏”著称的贵阳高廷瑶家族,与成山唐氏则系世交。

唐树义的女婿张之洞乃中国近代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之一,其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他所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

唐树义早年在湖北天门担任知县。在此期间与时任湖北布政使的林则徐结识,两人皆有相见恨晚之感,遂结为至交。道光十五年(1835年),唐树义得湖广总督林则徐保荐,擢升甘肃巩昌知府,旋晋陕西按察使。道光十八年(1838年),经林则徐、陶澍、裕泰、邓廷桢、贺长龄等奏请,朝廷恩准唐树义的二世祖唐廉入祀乡贤祠。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唐树义转任湖北布政使并曾代理湖北巡抚一职。次年夏,湖北发大水,四十多个州县受灾。唐树义废寝忘食组织赈灾,积劳成疾,又因赈灾诸事与总督意见不合,遂于次年冬称病回乡,在贵阳堰塘坎修筑“待归草堂”闲居养老。“待归草堂”,人称“唐家花园”——这是湘川唐氏由遵义迁居贵阳后的主要落脚地。在此之前,唐氏已在远郊水田坝“成山草堂”定居。

关于“成山草堂”,唐炯在其《成山老人自撰年谱》中是这样叙述的:“威恪公先以嘉庆甲戌(1814年),葬我祖母王夫人于贵阳城北‘凤凰哨’之阳后。道光壬午(1822年)葬阳山公(唐源准)于成山,自尔定居贵阳,别为成山唐氏。”

编纂于民国年间、并于2010年经贵州文史馆点校出版的《贵州通志·古迹志》,对“成山草堂”(即今日之唐家大院)则这样记载:“成山草堂,在府城东北四十五里蔡家寨,道光二年(1822 年),唐树义葬其父于成山,遂于墓附近筑室曰‘成山草堂’。同治初毁于寇乱,光绪中其子炯重修。”

唐树义是清代著名学者。史料载其“工诗词,好与名士交游。郑珍、莫友芝等,均系‘待归草堂’座上宾。”道咸年间,唐树义曾资助学者周作楫编纂《贵阳府志》,资助表侄郑珍编纂黔北诗集《播雅》,资助学者莫友芝编印《黔诗纪略》。其本人则先后著有《乙巳朝天录》《从戎日记》《北征纪行》《楚北旬宣录》《水归田银》《癸丑出山录》《癸申从戎》、《待归草堂诗文集》等。

另外,原兰州府之“兰山书院”,是甘肃最大的一所省立书院。旧址在今城关区秦安路兰州市三中校园里,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书院所藏《兰山书院增修斋房碑记》,记述了唐树义任兰州道道员期间索回被书吏侵吞之书院房产一事,并补录唐树义与陕甘总督恩特亨额筹措官钱五十万,修建书院五十七间斋房轶事。清代作家、诗人吴敏树后来在《湖北按察使贵阳唐子方先生哀辞》中写道:“公往以名举人,为县令湖北,以才能发闻,洊陟藩翰。”

吴敏树,籍贯湖南岳阳,清代名宦左宗棠的同学,同时也是中国柈湖文派的创始人。其诗文经史造诣深厚,著述丰硕,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史文学财富。“湖南两百年文章之盛,首推曾吴。”(清·郭嵩焘语)。曾,指的是曾国藩,吴,即吴敏树。

咸丰三年(1853年)三月,洪秀全、杨秀清“诸王”率太平军一鼓作气攻陷江苏南京。接着就派胡以晃、赖汉英、石祥祯(石达开族兄,又名石祥开)等率部沿长江西上,先后占领安徽、江西和湖北省大部份地区,清廷大震!同月,咸丰皇帝颁诏,命唐树义出山,以湖北按察使身份带兵“剿匪”。唐树义接旨,匆匆上路,千里赴任。当年五月,唐树义抵达武昌后,带领军队与石祥祯、韦俊(韦昌辉之弟)、曾天养等部作战。大大小小十数次恶战,胜多败少,颇受朝廷赏识。这段历史,吴敏树在其撰写的《唐子方方伯梦砚斋铭》中作了记载:“公骤起乡闾,捐家室,誓徒旅,蹈锋饮血,其军最为雄健矣。”

唐树义获赞誉,遭湖北巡抚崇纶嫉妒并起意加害。唐树义的部队被崇纶调归他人支遣,最后仅剩数十人。偏在这时,崇纶又令唐树义率这区区数十人于金口布防,堵截太平军水师。咸丰四年(1854年)正月,石祥祯等率十万大军沿江而至,黄州、金口一带的清军溃逃四散。正月二十三日早上,唐树义所乘炮船被樯橹蔽日的太平军水师重重包围,唐树义从容写好遗疏后投江自尽,卒年六十二岁。同月稍早,湖广总督吴文镕亦因兵败投水塘自尽。与吴文镕、唐树义相交至深的曾国藩等获悉唐阵亡内幕,皆怒不可遏!遂上奏以“贪生怕死”、“临阵脱逃”之罪弹劾湖北巡抚崇纶。崇纶最终被朝廷问罪赐死,在陕西服毒自尽。

唐树义遇难后,朝廷以其人品和卓越功勋,赐谥“威恪”。

唐树义在世期间,凡涉地方公益事皆大义捐资,出手甚为慷慨。但是咸丰三年,这堂堂的陕西按察使、湖北布政使,却为赴湖北上任所需的盘缠发愁。幸得儿媳姚氏(唐炯之妻)变卖奁田,才解了公公的燃眉之急。

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惧死,唐树义二者兼备。究其原因,主要源于父亲唐源准早年对他的教育。嘉庆十年(1805年)唐树义十三岁时,父亲唐源准亲手为他批改蒙学课本,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尝闻君忧臣辱,君辱臣死。此千古人臣之大义也!”

这是一个父亲给爱子灌输的价值观、生死观。孰料五十年后,唐树义果真以悲壮的投江殉国,酬答了父亲对他的教诲。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8357387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