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郑珍感恩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宋秋水 冯飞    阅读次数:6728    发布时间:2016-10-28

道光初年的一个春天,二十岁的郑珍前往北京参加会试。期间接触到一个遵义口音的中年人。郑珍与之攀谈,得知这中年人竟是表叔唐树义。因唐树义从小随做官的父亲在外地求学,故而郑珍对他只闻其名而未得一见。几年前,唐树义的父亲阳山公辞世,唐树义在省城贵筑县水田坝购得坟地,将父亲安葬于此并结庐守孝,更没机会与遵义的亲友见面。京城邂逅,正逢唐树义经朝廷大挑,分派湖北担任知县。叔侄俩匆匆惜别之际,唐树义告诫郑珍发奋读书,为国家出力。

正直无私、才华出众的唐树义,被郑珍视为知己。此后二十余年,叔侄二人虽聚少离多,只能靠书信传递信息,但是在唐树义鼓励下,郑珍锲而不舍学业精进,他因与著名学者莫友芝主编《遵义府志》一举成名。时人称赞《遵义府志》乃“天下第一府志”。郑珍、莫友芝被名宦曾国藩赞誉为“西南巨儒”。

除此之外,郑珍还在遵义民间广泛采集诗歌,起名《遵义诗钞》,共二十四卷。

咸丰初年,官至湖北布政使的唐树义告病还乡,并以自己多年的积蓄,在贵阳修建“待归草堂”,在遵义修建“唐氏宗祠”。在此期间,他出示自己收藏的名家字画,邀郑珍、莫友芝等名士共同赏玩。有一次,唐树义还出示其先祖唐金所藏的朱熹诗卷真迹。郑珍大为惊奇。还是儿时,他就听父亲郑文清先生说过,汉芝先生在担任黔西学正时获此真迹,不想数十年后,今日竟在表叔这里得以观瞻,也算得平生一大幸事。


唐树义回乡期间,得知郑珍编辑《遵义诗钞》一事,遂过问详情。郑珍将誊定抄清的初稿呈送表叔请教。唐树义翻阅诗稿竟爱不释手,于是决定捐资帮助郑珍刻印刊行,并亲自将《遵义诗钞》更名为《播雅》。郑珍对表叔的义举感激不已,铭刻心间。

咸丰三年(1853年)春,太平天国大军进逼武昌,唐树义奉诏,再度出山安抚湖北。临行,一心想邀郑珍同行,“共图厥政”。郑珍以身体多病,健康状况不佳婉言辞谢。不过还是从遵义赶来贵阳唐氏之“待归草堂”,为表叔送行。此次相聚,莫友芝、黄彭年等达人高朋济济一堂,觞咏低吟慷慨悲歌。郑珍赋诗一首,以宋代爱国名将韩琦和范仲淹抗击西夏的英勇事迹,来赞扬树义公的忠勇与节操。

唐树义、郑珍都没有料到,这竟是他们叔侄二人的永诀!

在湖北官署,唐树义抓紧时间为《播雅》作序:

……余尝闻诸父老言,郡自前明万历改流,迄国初,其间避奢、安、张、李难从他州来者、类多杰人隐君子,讴吟流闻,间在人耳。然无荟蕞家,其逸者多矣。迨入国朝,揉擩雅化,才俊中兴,扢扬风雅,皆彬彬乎质有其文。顾风气愿朴,耻立标榜,怀奇掞藻之士,罕以缟纻遍于四方;四方论诗者,遂视播为僻壤而未尝征引及之。自非子尹网罗捃拾,发扬光耀,则旷历年载,什九零落。后虽有心者,穷加搜索,即姓字且莫能举,奚有名章秀句之纷纶简册也哉!

嗟乎!余以是嘉子尹之用意,又以是伟子尹之功为尤鉅也。至是编体例与去取本旨,子尹自详之,固无待于余言!

分手十个月后,《播雅》尚未刊印,唐树义在湖北殉难的噩耗传至黔北,郑珍闻讯感伤万分,悲痛欲绝。他在家里恭设表叔唐树义的灵位,每日虔诚奠祭,其间曾作诗四首,表达自己对表叔的深切怀念。诗句中,郑珍有“人间知己到公休,从此通明懒下楼”的哀叹。

唐树义殉难后,其子唐炯继承他的遗志,继续资助郑珍,在他的帮助下,《播雅》正式刊印问世。郑珍把唐树义的遗作编为一卷,殿诸《播雅》之后。因此,刊印行世的《播雅》,由早年的二十四卷增为二十五卷,唐树义的义举随其不朽的英名一道,绵延不绝传诸后世。


咸丰六年(1856年)春天,郑珍曾随表弟唐炯一道,前往乌当蔡家寨成山草堂,为表叔唐树义书写碑阴。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十七日,郑珍因咽喉溃穿而卒,葬于遵义禹门子午山。此后在岁月的变迁中,贵阳水田坝唐树义的墓碑被人破坏,墓碑残片抛落坟前深谷,导致其后人无法辨认祖坟的具体位置。

公元2014年春天,贵阳北郊,“贵遵高速公路复线”正式动工修建。唐树义、唐炯的坟墓被划入施工红线范围,重要文物面临着铲毁的命运。就在这时,唐树义的墓碑残片被志愿者在荒原上找到。上面除了保留着反映唐树义、唐炯父子俩独特身世经历的文句,还完整保留了“郑珍书”三个字的落款。学术机构以此为依据,认定了成山唐氏祖墓群。经政府和学术界的共同呼吁,唐氏祖墓群被列为文物得以完整保留,已经动工兴建的“贵遵高速公路复线”为其改道。

郑珍和唐树义的故事,在他们辞世百余年后,再次引起世人关注,而唐树义慷慨解囊造福乡邦的义举和郑珍感恩的故事,则成了令人钦仰的千古佳话。


【编辑:文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8357373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