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的山岗上远眺,巍巍群山,一派深绿。叠翠起伏,茫茫蜿蜒。正视海雀村里,一片翠绿,树枝随风摇曳,翠竹弯腰点头,花映其间,黄点红珠,流水潺潺、鸟鸣林间。
海雀村的房子是白墙、青瓦,都是青一色的三层楼房。房子的前面及山间是用高粱色的木条装饰,并画上神态各一的人物画及景致各异的山水画。真是美轮美奂,极为美观,白墙、青瓦、美图、红花、绿树、交辉相映。显示出一派优美、祥和、温馨的景像。
这是海雀村么?
据言,三十多年前,海雀村穷得叮当响。这个彝族、苗族为主体的行政村,生态环境极为恶劣。树木极少,风一吹,满脸黄沙。水源极为匮乏。吃水要到一里外的山沟挑。村民住的房子是三叉茅草房,并且是歪歪扭扭的。有的人穷得裤子也没有穿。十家有九家饿饭,连油盐也是他们的奢求之物。
我们在文朝荣纪念馆里,见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海雀村苗族、彝族同胞的三叉房图片,是几根木棒支起,边上是蒿茅及竹子随便拦住,上面盖的是茅草。快要倒了,又用三根木棒衬住。我们为了检验图片的真实性,到寨子里转转,见到保留下来的三叉房实物,整栋“房子”的价值不满百元。我们方确信海雀村过去的穷。
是谁,改变了海雀村的面貌?是谁带领人民群众种下这么多树?
是党的扶贫政策,改变了海雀村的面貌,是文朝荣带领人民群众种下了这么多的树。
文朝荣,这个彝族汉子,凭着他坚定的信念,凭着他是村支书的威信,凭着他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情。他要改变海雀村的面貌。他像一只发狂的狮子,拼下老命,因为穷得支撑不住了。
这个只读了三年级的彝族汉子,只认得一个理:有了树,便有了水,有了水,便有了粮:有了粮便有饭吃。这是多么简单的推理啊!这是多么纯朴的理论。而且他认定了这个理论,十头牛也拉不回。
文朝荣认定了这个理之后,克服重重困难,发动群众,在光秃秃的山上种树。在那艰苦的年代,饭不够吃,住处不成样子,穷得叮当响,还坚韧不拨地在山上种树。这是何等的坚定。这必须具有坚定的信仰,又具有雄心及决心的人才能办到。
文朝荣办到了,海雀村的村民办到了。自然离不开政府的领导及大力的支持。
我们在文朝荣纪念馆里,见到他遗留下来的遗物:磨损了大半的锄头,缺了几个口子的镰刀、耳子断了的轮胎草鞋,已经坏了不成样子的簑衣、被烟子熏得乌黑的马灯、背碎了半截的背垫……。只有耕地用的牛枷单依然那么的光滑及牢固。
我们不知道文朝荣用过多少把镰刀、多少把锄头,也不知道他穿坏了多少双轮胎草鞋……。但从他的遗物中可以看出:文朝荣是个勤劳、肯吃苦不怕累的铮铮铁骨。一把锄头,不知道要挖若干亿次才缺成这个模样。簑衣下雨才用,他也披坏了,不知他在的风雨中经历了若干万次风雨。为了使草鞋经得住穿,干脆用汽车轮胎来做草鞋。他的脚能把轮胎磨得只剩下一小层。轮胎草鞋的耳子也被他的脚丫磨坏了,他的行为超人想像,就因为他具有超人的举动,才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
我躲在纪念馆的一角擦了擦眼角,不让他人见到我的表情。
一路欢声笑语的参观团成员这时没有了语言。纪念馆里除了解说员低沉的解说而外,再没有其它声音,有的是感动及敬佩,大家被这位彝族英雄的举动深深的打动了。
穷测思变,坚定、坚强、坚韧是文朝荣的魂,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的魂。
我的眼前,浮现出一幅幅的画面,像电影一样在我眼前映放。
一座四壁通风的三叉茅草房里,在昏暗的马灯灯光下,坐着一大群衣裳烂缕的、满脸愁容的苗族、彝族男女,在听他们的村支书文朝荣讲话:“我们不能麻木,我们不能等待,我们只能干。政策再好,不干等于零……”。
在海雀村的黄土坡上,村民们在干裂的坡地上挖坑,准备种树。土坑圆圆的,一个接一个,布满了一片坡。就像诸葛亮布置诱敌的迷惑阵。文朝荣与另一部分村民,去坡脚的水沟背水来淋树苗。他们用背垫垫着叉口背蔸,背蔸里是装满水的胶桶。他们的腿是弯曲的,他们的腰也是弯曲的,他们的脸是朝着地面的,他们艰难地,一步三滑的向山腰爬去……。
挖坑者、背水者、他们的汗水像山泉。布满了脸颊。流在脖子上,湿透了破烂的衣衫。但他们依然笑容满面,互相说笑,不时还有苗歌声声……。
在一间三叉茅草房里,文朝荣一家围在火塘旁。昏暗的烛光照在铁三角上的锅里,锅里是没有油星的野菜。他的碗里是干硬的,带糠的包谷饭……。
我又偷偷地躲在纪念馆楼梯的一角擦了擦泪水。
文朝荣真有骨气,不等不靠,勇往直前,为挖穷根拼命的干。再加上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及惠民政策。党的惠民政策有了结晶,海雀村艰苦奋斗有了回报。
海雀村变了,光秃秃的黄土坡变成了茫茫林海;干涸的山沟变得四季流水叮咚;三叉茅草房变成了亮堂堂的美丽楼房;电冰箱里肉类不断,破烂的麻布衫变成了华丽的衣裳……。
在文朝荣纪念馆下面,我们遇到了一位七十多岁的苗族老太。我们与她聊天,她说:“过去苦得很,饭吃不饱,住的是破三叉房。现在好得很,吃好穿好,共产党好得很……”。
是啊,党的英明领导以及民众的奋斗,是奔小康的根基。
文朝荣带领人民群众种下了亿万棵树。由于劳累成疾,于2014年牺牲了。
他躯归青山、魂布天际。他在天际间俯瞰林海,俯瞰发展变化的海雀村。他很心慰、平静、安宁。人生的价值得以体现,不枉此生。
海雀村民,也许今后,几代人都会记得这位带领民众脱贫致富的朝荣公。他是一个楷模、是一杆标杆,是大家学习的榜样。这位铁铮铮的彝族雄狮,永远在人们的心中屹立。
纤纤玉手捏核桃
深秋八月是核桃成熟的季节。
在一个茂密的核桃园林里,一位漂亮娇小而文雅的女同志,随便在吊弯了腰的核桃枝上摘下一个还是青壳包着的核桃,轻轻地丢在林间的水泥小路上,青壳神奇般的裂开了。青壳与硬壳分离得干脆又干净,没有一点依恋的迹像。这位女同志用她纤纤玉手捡起这个净白的核桃,像魔术师一样,轻轻一捏,硬壳破了,现出白白的果仁,她把硬壳一拨,四辨完整的果仁展现于观众之前。
女人是最爱美的,她竟然敢用纤细的手去拨带青壳的核桃,她的手一点也没有黑污之迹。我惊诧:这里的核桃竟然这么好拨,硬壳竟然这么薄,我惊诧。大家尝了一下,味道很好,清香,并略有甜味,这是一种珍贵而神奇的核桃。
但我想,不忙,自己验证一下方知真相。同时想检验一下这位漂亮、文雅、极善言词的女同志——她是县委宣传部的干部一玉手捏核桃的真实性,同时也想检验一下这里核桃的真实质量。
经主人同意,摘下一个核桃,去掉青壳,轻轻一捏,再换一个位置,再轻轻一捏,硬壳已破碎了。再一拨,四辨白色的果仁像人脑一样,凹凸有序、椭圆美观,仿佛神灵的展现,智慧的结晶。
“敲不敲,是铁核桃”。这句俗语的本意是说核桃之坚硬,敲也敲不破,人们用来形容吝啬得怎样也敲不动的人。确实,我对核桃原来是一百个不感兴趣。
核桃树很高大,几十米的高度,年轻小伙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方才爬到树上用竹杆打下核桃,掉于地上。然后一个一个地集中起来,先去掉青壳,青壳则紧紧地贴着核桃。用石头敲,青壳才分离,敲青皮的手,被青壳的汁染得乌黑,洗也洗不去。如果你见到他手上被染得乌黑并带紫红的人,定然他家有核桃。
得一个核桃,想要敲破,得用小锤或石头,用力敲,终于破了。谁知果仁紧紧地贴在硬壳内,拨也拨不出,只好用针勾一点一点放到嘴里,气人不过,只好扔掉为妙。
核桃是上品,养颜、健胃、补血、提神、补脑等功效。人人爱之。特别是美女,为了养颜,盼核桃如渴。又因为“核桃好吃壳难敲”美女们只好望着核桃而心叹。
到了中秋节,为了让天上的嫦娥高兴高兴,到街上去买核桃。小贩说他的核桃是泡核桃,他也作了示范,让你确信。谁知拿到家一敲,硬得像石头,只好骂小贩几句。如用这样的核桃,奉献嫦娥,嫦娥理也不理,她定然忿忿地飘返月宫。
现在,有了赫章这样壳极簿、色白、果仁雪白而味佳的核桃,嫦娥定然喜悦无比,天下美女也定然欢呼雀跃。用她们自己滑润的手心一捏,用纤细的玉指一拨,便得到完整无损的核桃仁,吃在香嘴里,美在容颜中,何不乐哉!
赫章县的核桃是经科学家经过千百次实验培育而成的新品种,叫“黔核七号”,这种核桃树不那么高大,在离地面一米左右便分丫四散,当然这是人工剪枝培育而成的树形。株与株之间枝叶相互可及,又互不交错。枝叶们尽情享受着阳光雨露的恩爱。它们在一起聊天,说出自己对幸福的感受。
这种新品种核桃产量很高,果挂满枝,个大椭圆。在这里要摘核桃伸手可及。如果嫌慢,干脆用双手把树杆一摇,成熟的核桃纷纷掉下,像下雨一样。小伙子爬树的功夫无用武之地,竹杆在这里也失去了功能。林间的少男少女们,一边吃着美味的核桃,一边玩耍嘻戏,神仙日子,不过如此。
据赫章县宣传部长介绍,这种核桃新品种是贵州省农科院的专家们培育而成。我敬佩科学家的奉献精神。他们为了改变贵州落后的现状,为了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他们日夜奔赴在科学的道路上,在小小的核桃身上作文章。改变了核桃的本质,使一个小小核桃变成了一个大产业。这是科学的魅力。
科学家为了很快地把新品种“黔核七号”推广下去,代替老品种核桃。用他们的智慧及玉手,发明了一种核桃方块芽接技术。这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有了这项技术,赫章的老产品核桃得到了有效的改良。让老产品变成了新产品,换发了青春。由于有了这项技术,使赫章全县的核桃不再是鱼目混珠。全部是易去青壳,硬壳极薄,轻捏便碎,果仁完好且白,味道清香的名牌泡核桃。
有了“黔核七号”,嫦娥定然常降赫章。纤细玉手,常捧核桃。喜悦非常,抿笑娇柔、更加美丽。
赫章的核桃不是现在方有,在数千年前赫章便有种植核桃的好习惯。赫章的土质极为合符核桃的生长。在赫章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大核桃树就有2000多棵。这是赫章核桃历史悠久的象征。这些百年核桃树,仍然枝叶繁茂,硕果累累。我问主人门前的一棵老树,一年大约打得多少干果。主人笑嘻嘻的说:“不多,三百多斤”。三百多斤,如以15元每斤计算,便是四五千元人民币。
一棵核桃树啊,保持了土壤,给人们带来了凉爽及观赏,还给人们带来丰厚的收入。核桃树啊,你不需要人们给予更多的施肥及照顾,你的奉献精神令人敬佩,你是大地的精灵,你是人类的益友,你是仙女的爱珍。
赫章县着力打造“沿千年夜郎栈道,建百里核桃长廊”。站在山间远望。四处是核桃林。满山遍野。郁郁葱葱。风鸣林间,呼呼作响,乌啼枝头,清脆婉转。白墙、青瓦,亮丽的民居镶嵌于林间,呈现一派祥和温馨的景像。
我们同赫章县宣传部热情而极有才华的况部长驱车前往河镇乡的海雀村参观。一百多公里的路,路旁全是已挂果的,未挂果的核桃林。“百里核桃长廊”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不是夸张的而是缩小的。
而且,不止一条路上是核桃,不止一个百里核桃长廊,几个仍至十几个百里核桃长廊结合起来,便是核桃的世界。
贵州省虽然这几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我们不富裕,还比较落后。赫章县县委政府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根据地方特色,县里成立子核桃局。也许,这是全省唯一的以产业命名的局级单位,核桃局的成立,是决心的表现,是重视的结晶,是脚踏实地的真实写照。
土特产的加工,是使产品升值的好方法。许多地方都在讲,都在说。但雷声大,雨点小,真正落到实处并发展壮大的不太多。赫章这个“小地方”却做到了。而且是那样的真实。核桃产业,不但有了很大的规模,而且通过招商引资,办起了加工厂。生产以核桃为原料的品牌为“赫之林”的核桃乳。
核桃乳是核桃的精华,把固体的核桃变为液汁的核桃,是质的飞跃。
这核桃乳是地道的,是营养极为丰富的绿色饮料。口感极佳。没有任何化学添加剂。是地道的“土”产品,却又是饮料的上品、珍品。我为我们贵州有这样的好的饮料而欢呼、骄傲。
可不是吗?我们每天都在吃着沿海发达省市的有的带有化学添加剂的饮料。超市里货架上的饮料,贵州产品极少。我心里不是滋味。赫章县把核桃进行深加工,使贵州有了一个响亮的品牌,贵州人的腰杆终于挺起来了。嫦娥也不再用她纤细之玉手拨核桃,提起核桃乳便喝,何不美哉。
吃核桃的人,把果仁吃了,便把核桃壳扔掉了事。是决不会吃核桃壳的。可赫章人却“吃”核桃壳呢!
核桃壳是废弃物,赫章却把它当成了宝贝。
走进赫章县的中国核桃文化生态博物馆,只见馆内陈列着用核桃壳做成的琳琅满目的工艺品。这些工艺品,有庄严肃穆的精雕细刻的佛像、有金丝银吊的精篆花篮、有银光可鉴的珍珠宝塔以及水上飘动的银色小舟……
这些工艺品极为美观,百看不厌,于手难舍,是价值连城的宝物。
赫章全县人民铆足了劲,建成了200万亩核桃基地。基地的建成,使全县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0%左右。根据有关资料,1988年赫章县的森林覆盖率只有5%。时间方越过30多年,森林覆盖率便提升了十多倍。这是数的翻翻,这是质的飞跃。
这绿色的屏障,保护了乌江源的生态。为长江流域的生态建,设为长江水的清澈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科学家用他们的智慧及玉手,改变了贵州一个产品的生命。使这核桃产品永远繁衍生息;赫章县的领导,以他们坚定的信念及才智,用他们的玉手创建了一个核桃产业,使赫章成了中国核桃第一县;赫章勤劳而奋进的民众,用他们的玉手,种下了亿万株核桃,种下了富裕的种子,种下了圆圆的中国梦!
【编辑:吴茹烈】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