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走进春天(外一篇)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王垚    阅读次数:6720    发布时间:2016-11-27

洛龙的春天,是冷的。刚过完寒冬仿佛又走进了冬的脚步,几个人围在火炉旁,开大了炉火又离得远远的,就像一只只关进了笼子的小鸟,特别依恋别人送来的食物和水,又在酒足饭饱的满足里渴望着去天空翱翔,从而获得新的自由。

但这种自由并不是那样奢侈,相反是特别容易得到,这就看你是愿意发扬自己的懒惰行为,还是愿意打开心灵的坟墓,去从料峭的寒冷中闯出一片春日的温和。

不信?你到山间去瞧瞧,你到田野去看看,你到小河边去走走,都能寻找到春的痕迹。

山野里,果树醒了。她们先是穿起绿色的小外衣,使光秃秃的样子变得可爱起来,然后惹来了游人,催醒了小草,呼唤着清风与鸟雀,总是停不下来,那样子要多淘气有多淘气。但淘气得是那样迷人,是那样招人喜欢。看!那红色的杏花,那粉色的桃花,那白色的李子和梨,山间尽显她们的美丽,山间仿佛又响着她们动听的歌唱:

“我在开花!”“我在开花!”

田野上处处是微笑,金色的油菜花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冒了出来,刹那间改变了白色的积雪世界,一下子成了田野的主宰。清新的泥土气息,翻土的味,都不知不觉的染上了她们淡淡的,新鲜的味儿。啊!善良的田间主宰,油菜花啊!你是在期待着什么吗?那开垦的土地已经露出了土豆的头来;那荒凉的山坡上、正长出了一簇簇青的绿的、红的黄的、粉的蓝的、各色各样,有名字的、无名字的、以及不知名的香花和野草;那嗡嗡飞舞蜜蜂正在一点一点的酿着甜甜的蜜;那胡豆花正在淘气的把两只眼睛眨呀眨呀;那豌豆花已经给春天打出了一个个美丽的蝴蝶结。

在小河边,潺潺的流水哼着一支永远唱不完的曲儿,相和着清风跳起了婉转的舞姿,青的瓦白的墙伴随着鸟儿的欢唱和流水交织着。一株株名字叫着春天的大树也发出了许多小春天来,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儿时的那些日子,那时候不太喜欢春天,但特别爱玩春天树枝掉下的枝条,枝条弯弯曲曲的,村里的孩子特别喜欢玩。把它插在腰间当宝刀,把它放在水里是纸船的船桨,或把两头截掉就成了一支支笔直的弓箭。但现在却迷恋起了它刚发出的叶子来,把叶子采摘下来洗干净,或加鸡蛋煎,或与折耳根凉拌,或搅碎了辣椒来炒着吃。就这种美味,这是科技发达的今天也不能人工或是不屑人工培植的一道独有的家乡菜。它是那么的真!

洛龙的春天,原来是美丽的。就连太阳公公和春雨姑娘都耐不住争相出迎,刚刚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涤,转眼间又迎来一次阳光的照射。这是整天呆在家里的人们看不见的一道风景,出门吧!让我们走进春天。


我与“龙门阵”的不解之缘


提起龙门阵,就让我想起了清代如莲居士的小说《薛仁贵征东》,龙门阵可说是书中薛仁贵平叛辽东的杀手锏,以其阵势之多变奇幻,打败敌人。其实在民间,我们的一切讲故事、闲谈、聊天,都统统称之为“摆龙门阵”。当然,我们的“摆龙门阵”比不上龙门阵的霸气,但它能融洽左邻右舍间的情感,也能在闲暇之余打发时间,让偶尔枯燥的生活更加充实。

记得小的时候,我常常坐在条凳上听大人们“摆龙门阵,”那时候不知道丑小鸭,不知道白雪公主,当然也没有听说个什么是盘古开天、精卫填海等今天我们孩子所熟知的人或事。唯一的课外读物就是听大人们“摆龙门阵”。比如家乡寨子湾的由来是因为这个地方曾经有一窝土匪安营扎寨,垒起了厚厚的城墙,至今遗下几块石头得名;鸭子洞不是能圈养下好多好多只鸭子,而是因为鸭子洞的形状酷似一只鸭子而得名;当然如果是闹肚子疼的话,用农村迷信的说法还可以去附近的观音庙前喝点“龙洞水”;又比如某人晚上去给稻田取水,忽然听见了鬼讲话的声音,吓丢了魂,而后恍恍惚惚的回家,家人请道士先生招魂。每每听到这些“龙门阵”,都是让我又爱又怕,感到惊悚,又觉得有些意思。当然,我们不去论这些事情的真假,无论是亲身经历,还是有人 “吹牛”。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让学生去听大人“摆龙门阵”,然后把它用文字的方式描述出来,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丰富学生的阅历,还可以了解一些有趣的奇闻怪事,当地文化,民风民俗。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嘛!

最早听的一个较为完整的民间故事,至今都还记忆犹新,那是大人们讲《朱家天子杨家将》。当我们打开历史课本,可以了解到明朝皇帝姓朱,而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一直到崇祯皇帝朱由检结束,经历了两百多年,这用老人家们的话来讲就是坐了“四百年”的天下。但奇怪的是历史上有名的“杨家将”,又是发生在宋朝。民间故事偏偏能把两个朝代的事情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趣话。

相传古时候,(具体是什么年代我不知道,故事中没有提及。)在一个村子里,有两户人家,一户姓朱,一户姓杨。杨家是地主家庭,那是穿绫罗绸缎,住高宅大院,但这家人不像其他地主那样专横跋扈,欺凌乡里。相反杨家人为人不仅十分和气,还时常救济乡里人;朱家只有孤儿寡母,母亲勤俭维持家计,有个儿子名叫朱孝大,是个放牛娃。

在离村子不远的地方有一条大河,水流湍急,河中心有一石头,形似犀牛。调皮的朱孝大就常常去河边放牛,把牛赶到了河边的绿草地上,就迫不及待的下河游玩,有时也淘气的游到河中心的犀牛背上玩耍。一天,杨家死了老财主,家人请了风水先生看地,风水先生拿着罗庚相了一圈后,终于相中了一块极好的阴地——犀牛腹。

临葬当天,道士先生做完道场,口中念念一通后,就用黑色的骨灰盒装好了杨老财主的骨灰,赶着下葬犀牛腹,然而村里的几十个游泳好手,都不能近身河中心的石犀牛,或是狂风卷水,或是河底腾沙。到最后不得不去请来放牛娃娃朱孝大,让他帮忙安葬骨灰盒。

杨家人很快就找到朱孝大,但朱孝大答应下葬可以,有个要求,就是让自己父亲的骨灰一起葬在犀牛腹中,杨家也没法,只好答应,但要求必须把杨老财主的骨灰盒放进石犀牛嘴里,在朱孝大答应过后,就用了一个红色的骨灰盒装好朱孝大父亲的骨灰,一起下葬。

朱孝大提着两个骨灰盒游到了石犀牛边,然后又习惯地骑到了犀牛背上,就迫不及待的把他父亲的骨灰盒向犀牛嘴中送去,然而石犀牛嘴巴丝纹不动,他好奇的又把杨老财主的骨灰盒送到了犀牛嘴边,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只见犀牛慢慢的张开了嘴巴,似要来吞掉骨灰盒。朱孝大赶忙把杨老财主骨灰盒移开,想了一会,又把它送到了石犀牛的嘴边,就在石犀牛再次慢慢地张开嘴的时候,他一下就把他父亲的骨灰盒丢进了犀牛嘴里,犀牛 “被迫吞了”红色的骨灰盒后缓缓地下沉到了河底,朱孝大赶忙把杨老财主的骨灰盒挂到了犀牛的脖子上,又快速地游向了岸边。这时,一只麻雀在天空呼喊:“朱孝大,朱孝大,朱家万万年的天下,再不走满山都要爆炸!”说完,河中心的石犀牛消失了,河水形成了一个奇大无比的漩涡转眼消失,满山开始掉石头,最后形成了一座坟墓形的大山。

朱孝大回到家,把事情告诉了母亲。母亲一边刷锅煮饭,一边听着朱孝大的述说,由于讲到下葬时的凶险,母亲担心儿子紧张地把刷子刷到了灶头上,这一刷子可不得了,都刷到了灶王神的背上了,可把灶王神痛的那个惨啊,于是,灶王神就上天庭告了御状,从此朱家天下万万年,就成了四百年了。

这就是《朱家天子杨家将》的故事,是大人们“摆龙门阵”时常常谈的话题,而另一种闲谈,就是纯粹的“摆龙门阵”了,就比如说家乡的大堰沟吧!

大堰沟是家乡的一个小地名,其两面环山,太阳不能照进,一溪流从两山之间向外流出,植被杂多,生长繁茂,地面潮湿,常有动物啼叫。关于大堰沟,龙门阵是有不同的版本的,有人说一农夫在大堰沟砍柴时失足摔死。也有人说晚上回家从大堰沟经过时因为阴森森而害怕,总感觉有人在后面跟着。甚至有人说在大堰沟遇“鬼牵”、“鬼打墙”、“鬼讲话”、“鬼聚会”,总之,大堰沟被说得玄之又玄,一次次不一样的谈话给它披上了一层又一层不同的神秘感,使人畏怕。但有一个版本是流传下来最古老,是闲谈大堰沟时口径最一致的。

最早的大堰沟其实是一个少有人迹的地方,并不是这里坏境恶劣,而是这里有一凶兽作怪,这兽名为马哒。外形似晒谷子用的晒席,是肉食动物,其力气比较大,长期生活在水中。并且在水下筑建了巢穴,其猎取食物的方式是把猎物用身体卷裹起来,等到猎物窒息而亡后拖去水底的洞穴吃掉。当地人十分怕它,但后来因在猎取两头水牛时,被水牛挣破身子而亡。再后来,有人在大堰沟利用沟里的水势制了个碾米机,水转车轮,水的力量使石磨转动,人们把稻谷送入碾池中捣碎,然后用风簸簸掉糟糠,得到米粒。但较为遗憾的是这种碾米机我没有见过,并且去大堰沟也没有发现什么碾米机的痕迹。

当然龙门阵的方式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而编写“龙门阵”作文集,就当是我们六(1)班师生共同的一次挑战与磨砺吧,虽然没有什么价值可言,也没有比较华丽的妙笔点缀,就让我们一起粗鲁一次,去讲讲家乡的俗文化吧!在平凡中去发现生活的点滴,在点滴中去积累一些我们该了解的地方风俗文化。作为新时代祖国母亲呵护的花朵,我们热爱家乡,就从我们去寻觅家乡的美开始吧!


【编辑:文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8358235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