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六枝岩脚古镇神仙桥记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高晋福    阅读次数:6585    发布时间:2016-11-29

丙申孟冬,细雨濛濛。六枝岩脚古镇,寒意袭人,然竹青柳绿,满目皆春。此地山高林丰,峰峦叠嶂,沟壑纵横,物华天宝,矿藏冠黔中;人杰地灵,公武幼文黄半松。溪流交错,泉洌潭清,湍急处,如骏马驰骋,平缓处,水波不兴;偶有微瀑布,声如弹唱,山音袅袅,不绝如缕。神仙桥,矗立于斯。

此桥为半圆形单拱石桥,于岱瓮村,与高桥村之交界处。经千年风雨雷电,遭无数战火洗礼,承百代人踩马踏,而岿然不动,风采依然。藤萝灌木,葱茏茂盛,经久不枯。久之,藤成树,灌成乔,古藤缠桥,古木掩日。远望神仙桥,如藤龙强渡,似林带飞虹;近观桥下碧流,安详如佛,鱼翔河底,悠闲自得;举目仰视,苍凉古桥,竟是鹅卵石堆砌,鹅卵石大小不一,摇摇欲坠,而有惊无险;藤萝灌木,生于卵石缝隙,古藤、古木、古桥,相依为命,共担风雨袭,同沐日月辉。是石桥,是藤桥,是木桥,皆不为过。

 神仙桥,奇妙无穷。设计者谁?无考证。筑桥者谁?六枝岩脚人也。北有赵州桥,乃青石打磨,或条型,或方型,严丝合缝,长短咬扣,顺应筑石垒壁之规。时至今日,桥体构石,缝隙严紧,绝无藤木生出而坚固,雄据于燕赵大地,成就了古桥史之传奇。南有葛镜桥,屹立于贵州福泉群山峡谷间。《中国石桥》曾提出,古经验与新理论问题,以葛镜桥为例,说明通过石拱辅构件而产生被动压力之重要性。他先以旧理论验算葛镜桥,在新的负荷下即不安全,而在新的理论下则并无问题。如此高深的建桥理论,不要说我等外行俗子,不解其意,恐怕当年建桥之匠师,也未必明白。但在葛镜主持下,竟造出了奇迹。此乃设计之绝妙处。然而,桥体的构筑之工艺,与赵州桥无异,循传统之常规。

 神仙桥之奇,乃破常规,就地取材,鹅卵石“随意”堆砌。“鹅卵石”,顾名思义,光滑而不规则,筑墙砌壁亦不易,况造拱桥乎!竟然同赵州桥、葛镜桥“异曲同工”,巍然屹立千年,雄风犹存。其奥妙至今尚无人揭开。

 更奇者是,鹅卵石堆砌也罢,且藤萝树木,生长于缝隙,同两岸藤木,浑然一体,而似坠疑磙之卵石,却纹丝未动,各司其职,如古如常。藤萝树木根系,所占空间何来?至今不得其解。

 西北古长城,多为夯土而筑,至今残缺墙体,寸草不生。据考证,筑墙夯土,乃特殊加工,或烈日暴晒,或高温炒制,除却草木再生之可能。足见古人对草木生长于斯,对墙体损害之大。然神仙桥,却反其道而造,雄踞千年。谁说不是奇观?

 古往今来,商贾云集于此,虔诚望之,叹为观止,生意兴隆;迁客骚人,漫步桥上,吟咏唱和,风流倜傥,锦绣前程;百姓到此,仰视古桥,如龙如虹,浮想联翩,广结善缘;垂首敬之,念念有词,祈福平安,五谷丰登。是故神仙桥之神秘,口耳相传,远播九州。

 “神仙桥”之名,名至实归也


【编辑:吴茹烈】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8357865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