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名称叫戥子,是过去用于称量贵重物品或中药材的器具,他的作用和称一样。”坪底小学吴先明老师绘声绘色的给学生们上一堂课外知识课。
走进印江县板溪镇坪底小学,竹廊、酒坛、草墩、铁犁等农耕元素充斥着眼睑。在农耕文化展示园里,石碓、织布机、马灯、桐油桶……这些久经岁月洗礼,被汗水打磨得光溜溜的生产生活用具,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
近年来,坪底小学紧扣“一创二规范”精神,着眼于农村,立足于校情,充分利用农村独特而丰富的农耕资源,以农耕文化凝练校园精神,积极打造“农耕文化”特色学校,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提高了校园文化品位,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同时,坪底小学小学还开垦出小农场,每个班级都分到一块属于自己的“责任田”,在这里学生们通过学习种植栽培,感知劳动快乐。
“在农耕文化展示园里,我认识了、纺花车、马灯以及蜂桶这些古老而有趣的东西。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了解古农具的历史、功能和使用方法,在小农场里也收获了劳动的快乐。”坪底小学五年级学生任欣慧告诉笔者
农耕文化展示园为学生们提供了感知历史、重温传统的平台,在寓教于乐中加深学生对农耕文化的了解,使学生们知农事、懂农时、晓农节,从小培养吃苦耐劳的良好品格。
“我们着眼于农村,立足于校情,让农耕文化进校园,更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知农、爱农、学农,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让农村孩子了解农村的历史与文化、热爱家乡、热爱劳动。”坪底小学校长杨宗华介绍说
同样,在印江实验小学的书法艺术课上,学生们正在聚精会神的练习书法。横竖之间,有模有样,神气十足。今年9岁的阙凡杰已经练习了两年的书法,书法练习也让他能平心静气的学习,做事也细心了许多,成绩得到直线提升。
作为印江实验小学专业的书法老师,赵德松对书法进课堂有更深认识。他介绍说“书法进课堂不仅是对印江书法之乡文化脉络传承,更是我们学生重温金典、学习金典的有效载体。书法练习对学生习惯的形成大有益处,能够使学生更细心、精力更集中,更善于体贴人,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在书写的过程中磨砺了品质、收获了快乐。”
近年来,印江县始终把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结合学校实际,以弘扬民族文化、创办特色学校为载体,让农耕文化、民族文化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学生,让学生们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健康、快乐成长。
【编辑:与文为邻】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