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已逝,精神永存。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整整150年了,但他光辉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寻求光明与真理的一生,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尊重,他热爱祖国,一心为民,为了革命事业坚忍不拔,他思想解放,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品格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孙中山先生的时代,是中华民族最黑暗,最无助的时代,遭受着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和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统治,战乱频发,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灾难深渊,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中华民族却从未屈服,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进行了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一系列可歌可泣的抗争,而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让他成为中华民族复兴探索中的杰出代表。
孙中山先生一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实现民族独立和发展振兴的理想。他曾经说过,“做人的最大事情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他一生从青年时代组织兴中会,开始革命活动,就是想改变中国受人欺辱的局面,他一生奔波,到处流亡,不断筹集资金,都是为一个目标,那就是让中国走向光明的未来。他在日本,在美国,在南洋都有很多成功人士追随,有很多人把自己毕生的积蓄拿出来来资助他进行革命事业,都是看到他真心为国,都相信他能够改变中国。正是这样的爱国志士,中华民族才有前行的希望,在后来的共产党人中,毛泽东说江山如此多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方志敏在狱中写《可爱的中国》,邓小平为了祖国的富强,力挽狂澜,推出改革新政,今天我们缅怀孙中山先生,就是要学习他热爱祖国的情怀,把一生奉献给祖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奋斗。
孙中山先生一生以天下为公、心系民众。孙中山先生有着深厚的为民情怀,一生坚持以“天下为公”为最高思想境界。他最早提出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就是想改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处境,打破封建地主对土地的垄断,把土地还给农民,实行耕都有其田的制度,后来与共产党合作,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也体现了他对工农群众的重视。想通过引导让他们成为改变自己命运的主人。先生的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中得到了最好的继承,中国共产党人把全心全总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并为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进行不懈的奋斗,习总书记深入最基层、最穷苦的人家,看老百姓的年夜饭,进普通的餐馆,体验百姓生活。我们学习孙中山先生的精神,就是要牢记党的宗旨,时刻不忘老百姓的疾苦,打赢扶贫攻坚战,争取如期实现全面小康。
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与时俱进。孙中山先生眼界宽广、胸襟开阔,一生追求真理、坚持真理。他在欧洲学习博览群书,寻求革命真理,并付诸实践,回国后遭遇来自封建势力的打击和来自保守派的疯狂攻击,但他坚持真理不动摇,让真理在辩论中显示出力量,得到广泛的传播,团结了一大批爱国青年,为革命积蓄了力量。在反复的革命实践中,他认识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局限,欣然接受共产国际的帮助,提出新三民主义,并真诚地开展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打开了革命的新局面。中国共产党人的胜利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找到适合自己的革命和发展理论,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动理论创新,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发展奇迹,也为我们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正确的道路,也为人类祖社会的发展提出中国方案。
孙中山先生一生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一生坚持“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在早期的革命中,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先天不足,导致了革命的屡战屡败,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生二次护法运动,一次的失败,一次次的斗争,而他不是放弃而是坚持,后来在共产国际帮助下,他认识到利用军阀打军阀的革命是不会成功的,因为军阀不是革命的力量。他下决心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建立黄浦军校,用新三民主义武装军队;改组国民党建立严密的组织机构,让革命形势焕然一新,1926年东征胜利,1927年北伐胜利,只可惜革命先行者英年早逝,给中国革命留下了更多的艰难与曲折。中国革命和建设就是一条充满曲折和艰辛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坚定的理想信念的支撑才让革命见到成功的曙光,经历过长征的考验,经历过抗战的洗礼,中国共产党始终坚信自己的信仰,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肩负着更加光荣的使命与担当,学习孙中山先生,就是要经得起曲折的考验,有永不放弃的精神,有顽强的革命意志,才能完成民族复兴的大业。
在150年后的今天,我们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复兴大道上,孙中山先生当年的很多愿望都已实现。我们不能忘记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热爱祖国,为祖国愿意奉献自己的一切的精神,他追求真理,探索道路的品格,他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他一心为民的情怀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集中典型,我们要永远弘扬,永远保持。正如习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说的那样“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编辑:文韵】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