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能成就某种事业——路遥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这是冰心的诗句。一个人从小学教师到作家的的成长轨迹,他挥洒的汗水和艰辛的跋涉,恰如其分地印证了冰心的这句名言。
一
二十六年前,他春风得意,怀揣青春的激情和梦想走进一所省级重点师范学校。那是一个人们为文学疯狂的年代,几乎中学以上的学校都成立了文学社,那些自称为缪斯追求者的人们一个个梦想抵达文学的殿堂。作为中师生,他的发展方向是通过三年的集中学习,把自己打造成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然而,他却有一颗躁动的心——和许多缪斯的崇拜者一样,他拥有一个遥远的作家梦。可是,通往文学的道路是崎岖而坎坷的。学校成立了一个晚钟文学社,每一个班都有一些爱好文学的学生按照学校的规定交两篇稿件到语文组去加入文学社,而他,怀着虔诚的心情把稿件交到语文组两星期后,文学社公布的入选名单上名落孙山。为了让自己的夙愿变成现实,他不因落选而气馁。成天浸泡在学校的图书馆和阅览室里,如饥似渴地在名著中吮吸着知识的琼浆,在报刊杂志上吸收着丰富的营养。当有一点点灵感袭来的时候,他顾不得是不是作文课都一如既往地奋笔疾书,为此,他曾不止一次遭到科任教师的斥责,稿件写了十篇、二十篇、一百篇……一摞摞堆满他的床头。有人说他作茧自缚,有人说他好高骛远,他却我行我素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执着的追求并不一定有人扶植,正如不是所有的庄稼都能得到农人的呵护一样。有一次,他周末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捧着一沓稿件徘徊在语文老师的门前,准备向老师请教。因为自己的一只耳朵听力特差,敲门时担心老师也是同自己一样不容易听见,用力过猛了一点,遭来的是老师大声地谩骂:你不会抱一个大石头来砸吧。他请教的热情被一盆冷水浇灭了,只好委屈地逃回寝室自己精心琢磨。老师的误会没有熄灭他酷爱文学的火把。后来,他居然不顾学习的繁重参加了海南外交文学函授学院的学习,整天在完成师范的学习任务后刻苦学习《文学概论》、《文学创作》等书籍,坚持完成学院安排的作业,可是,作为文学创作的学习,毕业时学院主办的《函授学刊》一篇也没有采用他的习作,这让他内心很失望,但很快地,他那颗疯狂躁动的心犹如被踩踏的野草一样,几天之后就复了原,继续整天阅读《故事会》《故事林》之类的书,又不辞辛劳地信笔涂鸦编故事,投稿……中师毕业那年,终于有一篇名为《风气》的文章在山西的《未来作家》杂志获奖,我和另外一个同窗在当时的《贵州教育报》上报道了此消息并鼓励他珍惜起点之美,继续向文学殿堂跋涉……
二
那一年,十九岁的他怀揣青春的梦想走进一所山村小学—— 贵州省纳雍县雍熙镇和平小学,他的人生第一个驿站。在黑色的土地上播种白色的相思,把闪光的青春织进校园的钟声网。从断断续续的书信来往中我知道他没有放弃对文学的追求。遗憾的是:当时在我熟悉的报刊上只是偶尔读到他发表的几则笑话或读者来信。
据说,三十年代,未成名的丁玲将处女作《莎菲女士的日记》投给叶圣陶先生主编的《小说月报》,被一些不负责的编辑丢在垃圾筐里,幸而叶老上厕所时发现后捡回来并仔细审阅,发现是优秀的作品,当即给予发表,因此造就一位荣获斯大林文学奖的作家丁玲,这个感人的故事听起来特别温暖,说明培养一个文学新秀是多么的重要!然而,并不是所有编辑的品质都如叶圣陶老先生一样高尚。对于我们今天的许多编辑来说,绝大多数人都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有一个熟悉我的编辑不仅不采用他的稿件,还对我说:你那个同学不是搞创作的材料。其实那个编辑是企图让我转告他,让他熄灭了那股酷爱文学的火焰。在世风日下的今天,在许多情况下,发表文章多数看名气,身份、地位,一些层次较低的报刊成了名家的“包产地”,熟人的“自留地”,普通作者要发表文章难于上青天。投出去的文章曾经一次次石沉大海,也没有浇灭他那颗火热地追求文学的心。
三
大千世界,滚滚红尘中,有的人爱好文学是为了浪得虚名;有的人发表文章是为了调换岗位升官发财;有的人甚至不惜一切手段抄袭剽窃别人的文章冒充才高八斗的宿儒;有的人当了官为了附庸风雅让别人代写文章发表用来炫耀自己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他是小城里一个典型的“富二代”。父母亲几十年如一日地经营着面条加工厂和糕点加工厂,生意十分兴隆。他从小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练就了一份生意人的精明能干。结婚后,他家道兴隆殷实富有,但他鄙视那些进行“钱权交易”的人们,工作二十年在学校连中层干部也没有他的份额,他不在乎自己在单位的角色是“官”还是“兵”,他心目中崇拜的的偶像是古代的吴敬梓、曹雪芹,现代的鲁迅、钱钟书。在他的创作处于低谷的十年里,他主动在节假日帮助父母经商,帮助妻子批发百货,和形形色色的人物打过交道,深入体验生活,感受人世间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为后来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
面对创作走入低谷的窘境,他曾经彷徨过,曾经苦闷过、曾经迷惘过……然而,挫折没有使他一蹶不振,一颗执着的心驱使他在文学的道路上一路匍匐前行。2001年,他参加陕西省咸阳文学院开设一个文学函授辅导班,文学院的作家刘公主编了一份内部报纸,名叫《作家文苑》,邮寄发行给全国的函授学员。他对文学的执着、机智,引起了编辑部的注意。几个编辑对每个学员的作业都是精心阅改,但相对而言,对更加勤奋的他特别关注。刊发他的作品时,编辑加编者按。在编辑们热心的扶植下,他的小小说创作进步很大,一篇篇在《作家文苑》上发表。
作品见报,对他是最大的奖赏,点燃了他创作的激情。在报纸《作家文苑》上发表文章成了他创作的催化剂,从此,他的小小说创作一发不可收拾。他在教书之余,倾力于小小说创作,一篇一篇,犹如农人耕耘的田园里一茬一茬枝繁叶茂长势诱人的庄稼。几年下来,他成了当初一千多名函授学员中的翘楚,小小说不仅刊发表在《作家文苑》上,还有三百余篇小小说发表于《小说月刊》、《辽河文学》、《作家天地》、《精短小说》、《天池小小说》、《文艺生活》、《微型小说》、《短小说》、《金山》、《古今故事报》、《打工族》、《今古传奇》、《小小说月刊》、《新课程·语文导刊》、《喜剧世界》、《短篇小说》、《手机小说报》、《夜郎文学》、《四川文学》等公开发行的报刊杂志。作品多次被《读者》、《特别关注》、《今日文摘》、《思维与智慧》、《青年文摘》、《格言》、《微型小说选刊》等转载。40多篇作品被收入各种中小学生阅读珍藏读本、二十余篇作品被编入《中外微型小说经典大系》和年度小小说选本。2006、2007中国微型小说协会主办的全国小小说年度评选中连续获得三等奖。2011年,他的作品六次冲上《微型小说选刊》,《毕节日报》、《高原》在“黔地作家”栏目隆重推出作家,他成了贵州小小说界举足轻重的人物,毕节市作协推荐他加入了贵州省作协,全国小小说沙龙特邀他担任理事,他被聘为《朔方·精短小说》的特约编审。
前年,他的作品集《一个冬夏的哭泣》已经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免费正式出版,深受全国青少年的喜爱,该书被誉为“21世纪最受青少年喜爱的小小说读本”。去年,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又免费为他出版第二本小说集《比目鱼的眼泪》,还付给他一笔不菲的稿酬;据说他的第三本小说集即将签约出版。值得提出的是他出版的书都是免费的,不带有沽名钓誉的色彩。
成名后的他,既不骄傲也不浮躁,仍然坚守在三尺讲台上耕耘那片热土,有出版社经常向他约书稿,承诺免费为他出版小小说。他不像那些枯名钓誉的人一样奢望大红大紫把垃圾当珍珠“贩卖”,而是以一个对社会负责任的作家的心态,淡定地处理名和利的关系。他说,一定要认真审核作品,因为写给读者看的书,就要顾及读者的感受,不能错把垃圾当珍珠,要弘扬精品意识,要给读者传递正能量。
他,就是我的同窗好友马孝军,网名为一叶轻飘,一个扎根在贵州省纳雍县雍熙镇和平小学教书育人的教师,一个地地道道从勤奋学习走向辉煌,在贵州省内可以算作小小说创作领军人物的作家。
【编辑:文韵】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