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知道天津,是在初中地理教材上。那时候,全国只有三个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老师告诉我们,中国地图像一只引吭高歌的雄鸡,于是,我们就整天阅读中国地图,作为省级大都市,天津无疑是全国星罗棋布的城市中一颗璀璨的星星,它位于老师比喻的那只雄鸡脖颈下,其实那是位于渤海边上一座年轻的城市。后来,我对天津的向往是因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热播的一部弘扬民族精神的电视剧《霍元甲》,那年月的人们对霍元甲作为一介草民却心忧天下的民族精神顶礼膜拜,对蹂躏宰割积贫积弱的中国的外国列强怀着深深的民族仇恨,自然而然地把民族英雄霍元甲当作一根强大的精神支柱,很显然地对滋养一代英雄的天津市西青区小南河镇怀着深深的向往,我也是那个时代中国成千上万被霍元甲精神滋养的热血青年中之一,恨不得插上飞翔的翅膀,飞往天津,拜谒霍元甲成长的那片热土。
再后来,我对天津的印象就是一本天津市文联出版的纯文学刊物《散文》杂志,从学生时代到不惑之年我一直钟爱他——《散文》,在她的滋养下,我的几十篇散文发表在全国各级各类报刊上,圆了我少年时代的文学梦,让我一次又一次地想去天津;还有就是儿子小学时在新蕾出版社的刊物《小学生作文》上发表过一篇习作,这次投稿的成功培养了学习懒惰的儿子对文学的兴趣;然而,多年来由于工作冗繁公务缠身多次准备前往天津都未能成行。
那年秋天,儿子高中毕业考上天津理工大学。作为父亲,除了对他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表示欣慰,还担心他旅途是否顺风顺水,因此,我告假送儿子到天津上学,实现我多年沉淀在心中的夙愿。
从省城贵阳的龙洞堡机场乘飞机起飞,将近三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深夜十一点终于在天津滨海机场着陆,滨海机场在河东区,我们要去的天津理工大学在西青区,两地一东一西,相隔不知有多远,我和儿子从飞机场走出来时,已经是夜深人静了,只看见一眼望不到边的都市灯光闪闪烁烁,在那里我们举目无亲,心里掂量着在机场附近找一家旅馆投宿明天再去找学校,刚走出飞机场,几名巡警就亲切地引导我们坐出租车,上车后我们指望请司机把我们送到一处附近的旅馆就行了,谁知在他询问过我们去哪儿之后,爽快地告诉我们:天津理工大学离这里只有六十公里,我这几天每天都送人过去,我直接送你们到学校附近的旅馆,免得明天又花钱打车,就这样在这个陌生而又热情的出租车司机引导下,我们父子当天晚上抵达理工大学附近的一家旅馆投宿。
在动身去天津之前,我联系过住天津的两个博友,一个是西青区精武镇付村中学的教师刘新顺,另一个是家住河北区的作家朋友梁红星,他们都说我去的时候正好是假日,在家等候我的光临,因此,我走进儿子就读的大学,找到宿管员领取钥匙打开宿舍门,收拾一下房间并铺好床垫被褥后,就电话联系驻西青区的刘老师,当我们打车到他家居住的小区时,他早已在门口的路边等候了,我们本来是网上相识的,但却一见如故,相同的职业,对文学的兴趣和爱好,让我们有许多共同的话题,当天,我们父子与刘新顺一家共进晚餐,他的夫人张老师亲自下厨炒菜,其热情款待让我们始料未及感激不尽,然而,过了三天,刘老师又开车到天津理工大学给我们父子俩送来两盒天津的特产——麻花和板栗,希望我带回贵州与家人共享。
第三天,天空下着绵绵细雨,儿子已经正式报到注册参加学校的军训了,我买的火车票要在两天之后才能够启程,一想到第一次来天津,时间也允许我逗留,于是,我又联系作家梁红星,正好他在家,我打车到他家居住的小区前面的站牌下时,天空正下着濛濛细雨,打老远看见他举着一把伞伫立在站牌下,眼睛四处张望搜寻,当他终于看见我向他走去时,马上走过来与我握手,领着我到他家作客聊天,因为我们双方都十分率性,聊起天来就更是情投意合。其实,在此之前,我已经从网上了解到梁红星是天津的作家,作品散见于国内外大大小小的报刊,在短暂的聊天中,我得知梁红星家住安徽阜阳的乡间,曾经是个在天津武警中队从戎的军人,做到副团级干部的官儿,时下内退在家专事写作,对于我的光临,他十分欣喜,临近中午时,与我素昧平生的他,热情地请我到楼下街上的一家餐馆就餐,知道我是贵州人,红星还特别点了两个辣椒炒菜,我们边吃边聊,不知不觉间已经到了下午两点,我告辞了他,乘车回到儿子就读的学校。
在天津短暂的几天时光,我领略过流淌过西青区沿岸柳色青青的大运河,参观过中国年画的发源地杨柳青年画博物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散发出的光彩,叩访过位于千年古镇杨柳青中心,京杭大运河流经天津的南运河岸边,曾有“天津第一家”、“华北第一宅”之称的原清末天津八大家之一的石元士住宅——石家大院的豪华,拜谒过我学生时代崇拜至极的一代英雄霍元甲的纪念馆,踏访过周总理的母校南开大学,走到每一处问路,天津人不论男女老少都比较热情好客,出租车司机也很少宰客,天津当地人给我留下的印象都是耿直、爽快、真诚的,与我到过的许多城市不一样,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现代大都市人宽容坦荡的风格:能够与南来北往天涯海角的客人和睦相处,不愧为现代直辖市的子民。
后来,我一直和天津市付村中学的刘新顺电话里相遇,认识了他们学校的思政处主任孙引海老师,促成了这所学校学校与大山中学结成对口帮扶的兄弟学校,先后捐赠过几百册图书和扶植几个贫困生,也经常与作家梁红星在网上聊天,成为心心相印的朋友,我说,我的天津之行让我认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天津人,建立了“天涯若比邻”的真挚友谊,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编辑 张兴梁】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