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故去的亲人上坟,是每年春节必做的事情之一,这段时间里,不挑日子,不看天气,只看有没有其他事情,如果没有其他事,就得抽出一两天的时间来上坟,如果有其他原因不能去,也必须在农历四月八之前抽时间去。春节期间去上坟也叫给老人拜年、挂纸,在我们那儿,一般在春节期间上过坟以后,清明节的时候就不再上山去扫墓了。这种习俗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只知道前人这样做了,我们也得跟着做。
今年正月初四、初五是我家组织上坟的日子,我们背上祭品、带上弯刀镰刀、鞭炮纸钱、蜡烛挂青,开始了上坟之路。这两天天气不好,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原本就不好行走的山路,在雨水的浸润下变得更加泥泞湿滑,前面的人走过后,后面的人更难走。这些年放牛放羊的人少了,上山砍柴割草的人没有了,这些山间小路常年无人行走,路上杂草丛生,树木掩映,路变得越来越狭窄,草上树上全是露水,如果不穿水鞋,这些露水会把人的裤子打湿到膝盖以上,所以手里得拿根棍子,可用来探路,预防草丛中有什么动物窜出来、可用来打露水、还可用来拄手,一举多得。
小雨洒落在树叶上、荒草上、岩石上,变成阵阵浓雾,弥漫了延绵的群山,从山底往山上爬,越往高处,雾就越重越浓,视线越来越模糊,快到山顶时,前后左右全是雾障,视野变得更为狭窄,完全看不清远处的景物,仿佛置身在一个晦暗的世界里,大声吆喝一声,嘴里冒出一口白气,在眼前回荡几下就飘散不见了,看不见声音刺破雾墙的痕迹,但霎时这吆喝声就会在群山里回荡,如果山里也有其他人,有的也会吆喝一两声回应。
春回大地,但冬的严寒还没有散去,走累了停下来稍作休憩,发热的身体立马会冰冷起来,吸入一口冷风,凉沁整个胸肺,只得把脱掉的衣服又一件件地穿回来。
整个上坟的过程,可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时间是花费在行路上,真正在一颗坟上呆的时间是很短暂的。在墓前做的事情有一个明确的流程:用弯刀镰刀清除墓上及墓周边的杂草、树木——摆上祭品(包括煎鸡蛋、蒸腊肉、水果、糖、米饭、酒之类等)——上香、烧纸、点蜡烛——在坟上插上挂青——放鞭炮——结束。
在上坟的过程中,有两件事是必须要做的,第一就是要扫墓,得把坟墓周围的环境打扫干净,这往往是一件繁重的体力活。如果坟是埋在不长树的地里,那么只需用镰刀把周边的杂草清除即可,如果是埋葬在山林间,则要用弯刀把墓周边的树木都砍掉。荒山上树木的生长速度是惊人的,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就能长到一两米高,所以把这些杂树清理掉是一项繁重的任务。第二就是要在墓上插上“挂青”(一束束白色的纸做成的),这是最最重要的,其他事情都可以不干,但这件事必须做好,因为它是一种标志,标志着这家人人丁兴旺、后继有人、香火得到延续,如果哪一家的坟上看不见挂青,别人就会笑话这家人没有人了(主要指没有儿子),在我们那儿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儿子家不去给老人上坟之前,女儿家的人是不能先去给老人上坟的,即使要去,也不能上挂青;女儿家和儿子家一起去给老人上坟,也必须用儿子家的挂青。所以老人们常说一句话:“有儿坟上漂白纸,无儿坟上草树青”,重男轻女的思想为什么会在广大农村根深蒂固,我想这算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吧。
老一辈的人对于每年的上坟是无比坚定和执着的,自己身体允许时,他们是坚决要亲自参加的,行动不便了,他们就会把希望寄托给下面的子孙,每年时间一到,就会督促这些后辈去接力他们曾经走过的路。老人们如此坚定和执着,可能一方面是源于对先辈们的虔诚、景仰、思念,但我觉得更多的是忌讳人言,忌讳别人嘲笑这家人后继无人,所以要以这样的方式去证明,这样来看,上坟更多是上给活人看的。老人们的忌讳是可以理解的,在山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孤坟,经年累月无人照看,一年一年地被牛羊践踏,被树木掩映,被荒草吞噬,最后萎缩成一个个土丘,老人们担心的,可能就是这种情况发生在自家先人身上,也怕发生在自己身上,因为老人们离故去已经越来越近。不过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每个人的坟墓都会经历这样逐渐荒芜的过程,我们走的,是我们的父辈、祖辈、曾祖辈、最多到高祖辈,再上就不走了,同样,以后给我们扫墓的,顶多到我们的玄孙辈,所以总有一天,所有的坟墓都会成为无人打理的孤坟,即使是那些建有祭祀祠堂、管理规范的家族,也只是在祠堂内供奉香火,要让每一颗坟上都去走一走,也是不现实的事情。
每来到一个先人的坟前,如果是见过的,我会去追思他们生前的样子,回想他们的音容笑貌;如果是没见过的,我会听兄长们讲述他们的故事,计算他们生活的年代,幻想他们生前生活的样子,我也会幻想自己有一天垂垂老去的样子,感叹时光易逝和生命的渺小。林黛玉的那句诗说得好:“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无论是谁,总有一天都会归尘归土,对这个世界而言,我们既是过客,也是归人。
【编辑:文韵】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