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在高桥村:与浓浓年味相拥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孙凤山    阅读次数:6275    发布时间:2017-02-25

高桥村,坐落于南陵许镇西北部,拥205国道入怀,牵手奎潭湖,一年的修炼则在腊月浓浓的年味里打结。这年味充满馨香与冷媚、遍布新年与旧年的交集。也难怪,与年味相拥能够释放深藏的窖香,让鸡年充满崭新的期待。这年味,孩提时,是我盼来的;青年时,是我忙来的;中年时,是我笑来的……

与年味相拥,就是与喷香的细节相拥。年味最先是被腊梅绽开的,腊梅的傲霜斗雪、浩然坚毅不仅是年味的底气,也是冬天的骨气,更是新春的锐气。腊梅就这么在民事里开放,乡俗被年味轮回漂染:

打工的回乡了,大包背回的是都市的时尚和新潮,小包拎回的是对家乡和亲人的惦念。回家过年,这是游子最诚挚的愿望,是心底最纯真的承诺,父母最无私的呼唤。回家过年,这也是一年的等待和情感,这是一年的终点和起点……

进得村来,我看到家家屋檐下、晒场上,都是腊肉的香味。越过腊月,寒风虽然用簌簌长鞭赶来冰天雪地,但抵挡不住房前屋后腊味高悬的诱惑,遮掩不住年的步伐,抑制不住家的欢欣。不是么?腊味就在粮仓盛满的年景里,在灶台忙碌的手边,在越来越挑剔的胃口中。高桥村家家户户腌制的腊鱼、腊鹅、腊肉,有哪一块不是甜蜜的日子呢?最多的腊味,莫过于腊肉了。一块块腌制的是高桥村淳朴的民俗,是传统的忙碌,是生活的富足,是凝固的美味,是馨香的岁月。急切地一步跨进家的门槛,我霎时投入到慈祥的母亲惬意的笑容里,此时分明看到母亲的皱纹也淹没在年味里,那就深入年味,让香味也随我一道长高一岁吧。

做年糕,是高桥村民的拿手好戏,以前是推磨磨米,现在是机械代劳。吱吱作响的磨米机在火爆的年糕市场上神采飞扬。一粒粒的糯米便是关于年关故事的标点,黏黏的、柔柔的,粘住了腊月里喜悦的心情和上好的胃口。作为年货的首领,年糕在富足的年关欢聚,在喜庆的年味里比酷。

炸圆子,一个个圆子叠加起腊月的馨香。从初一到腊八,一锅一锅炸香的是母亲的有米之炊,是家常菜谱的亮点,是用餐桌围坐起的家的温馨。从腊八到除夕,一碗一碗圆子盛满了吉庆,一个一个圆子打开金色的味蕾。金黄的外形是一个叫做团圆的愿景,丰富的内陷是一个叫做富足的日子。“吱吱”地响了,一个个圆子在油锅里浮动着,绽开生活的美味。

扫尘,则从晋代《拾遗记》开始,从距今四千多年前的尧舜时代出发,一路扫来,把腊月和年味打扫得干干净净,除旧迎新。在高桥村徜徉,只见家家户户“洒扫门闾”,去尘秽,除旧迎新,彻底打扫室内屋外、房前屋后和心灵的创伤,连同衣被用具和一年的承诺洗刷一新,干净迎春。只是,遥望所有的目光和阳光,心灵深处和所有的往事能够扫除干净么?

在高桥村祭灶,就是供灶糖,粘住“灶王爷”的嘴,这民间的过小年,总想让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那就在炉膛加一把火,把祈盼升温,让一年的橱艺充满甜味,让一年的日子充满甜味。

贴一枚窗花,在窗口开放,开放成红彤彤的微笑,剪呀剪,剪一刀祝福,祝福如桨,划过一年的气象万千,把美丽乡村的无尽情思渲染得春意盎然。贴呀贴,贴一块问候,问候如电,掠过神采奕奕的父老乡村,把心灵照耀得温暖无比。

贴两幅春联,凝结成两幅鲜红的微笑,一幅是幸福和吉祥,一幅是祝福和祈盼。多少年了,重复一种古老的姿式,虔诚地、静静地守卫在门口,不断地抬升着每一代人心灵的高度。然而,点击手机,移动鼠标,互联网将村民和世界的距离执着地缩短、再缩短!

最浓年味莫过于吃年夜饭了。这不折不扣的期待,积蓄了一年的味道!这顿大餐传承了几千年的美好胃口,丰盛的枝头开满喜悦的花朵。

最大的“作业”,莫过于观看春节晚会了。把所有的心情压缩到一个时间;把所有的目光压缩到这里,几千年的传统在这里打结,发自肺腑的笑声串起了一年幸福的记忆;熊熊燃烧的激情穿透了一年积蓄的力量……

大年初一一大早,我们开始拜年、占岁、聚财……初二则祭财神、初三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初五送穷、开市,初八谷日、顺星。一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看踩高跷。最过瘾的当是耍龙灯了。我们高桥村全村150多户人家,每家一节灯,每节灯3米长,晚上在龙灯里点亮蜡烛,真龙活现,蔚为壮观。从正月初六一直要耍到正月底。耍龙灯,传递的何止是和谐安详?传承的何止是龙的精神?

年味是年的总结,是人生的丰收驿站。与年味相拥,和谐是花朵,中国红是底色,馨香是平台。在高桥村的年味里,有一种爱叫做城乡一体化,有一种力量叫美丽乡村。在高桥村,只要与年味相拥,腊梅就不再害羞,毕竟,它为你,为我,为所有人开出新春来……


【编辑:文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8351329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