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九年,我在卫生局里私人第一个购买一台“四八六”电脑,学习打字;二00二年一月十八日,我与另四名同事在全系统率先取得驾照,并将驾驶技术从“职业”转变为“工作技能”。至今想来,我是那么前卫,深感自豪。
但是,我有驾照却没有车。二00八年借朋友车过了一把瘾,直到二0一六年,有了自己的车才去溜了一圈。但车从购进门,刚好赶上儿子大学毕业,我就没有独自摸过一次车。儿子他住成都华阳,却要到南充分公司去上班,福特-蒙的欧基本上就归他用了。儿子不但在大学期间就取得驾照,在他幺爸的公司一年中,开铲车、皮卡车、拖拉机、小轿车,而且在喀什那宽广笔直而又少车的公路上放胆奔驰,所以技术练得那个炉火纯青。
正是我去溜了一趟车,儿子噘着嘴说:“你那技术歪得很,不敢让你上路。”
而我的工作单位,却正好也从老街迁到了新区相距七八公里的石牛嘴,这事难倒了大批工作人员,“牛皮三寸后,各找眼子钻”,都在积极想法适应,有买车的,有借车的,有打联的,挤公交的。打的太贵,不般不作首选。
本单位职工也有几辆私家车,上班时能碰到就坐,一般不作专门联系——也不是不行,只是太麻烦同事,自己就觉得不好意思。但下班时,能碰到同路的,就挤一挤。
上班时间,我还是慢慢吞吞地等公交,本来只是十余分钟的车程,有时需要等半个多小时,有时塞车,到达工作地点时,已经越时八九十分钟。好在,目前各部门、各单位都还在适应期,上班还没有那么正规和逗硬。
我决心买个二手车或低档车,夫人也首肯了,但前题是先练好车再说。
今年春节,我利用假期加紧练车。自然,儿子作为私人教练,坐在副驾驶台上。强若姻弟练车,不必专门请个师傅陪练。
二十多年来,在家里一直都是我教育他——老子教育儿子,天经地义:好好读书,好好做事,如何作人,如何应变,遇到什么事怎么办,还有什么理想、信念等等。轮到驾驶车辆这项专业而又具体的工作时,我便没有了任何发言权。
“两雨刷头就是两前轮的对应位置,时刻看住它,并让它始终落在两线之中,否则就跑偏了——不是压线了,就是跑别人道上去了。”刚坐上车,第一节课就开始了。
“油不能给得过快,容易造成车辆巅簸。”
“不能占道。”
“呃,刹车!”
“估计行人要怎么动作,提前作好准备,能让先让,不能让就刹车。”
“注意力集中,车子又跑偏了”……
儿子态度严肃,说话也便严厉,有时又拖长声音一字一顿地说,更使我如毛刺在背。
语气也不太柔和,这都是为我好嘛,我得接受呀,甚至感到高兴才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儿子能教老子这不是好事吗?尽管被拍在沙滩上,应该感到自豪。
由随他这个问题,那个注意地说。我连头也没时间回,看不见他的脸色,也无需解释,更没有辩论、反驳的必要。没有回话,没法顶嘴,俨然老子是徒弟。第一次这么定位我们的关系,还是觉得特别别扭。
“行人没有看你这个方向,说明他没有注意到车子,或者就是看到了,也没往心里去,或者心想,‘以人为本,你还敢来撞我一下么?’任何心态都有,我们的防范工作必须做到前头。”
这些道理既是国情,又有经验,不得不记住吧?
“对面来车,他的想法是什么,我们不清楚,也可能他表达的与想法不完全一致,这样就必须作好充分准备,随机应变。”
“不能把安全的期望寄托在行人和他人的车辆上。行人即使看到来车,也不一定给你让道,必须自己有所预案,才能确保安全行驶。安全必须由自己掌握。”这个问题说两三遍了。
我开了几次车,临了面对紧急状态,还是会手忙脚乱,有一次甚至把油门当刹车踩——你看危险不危险。好在都是提前处置,否则就没有时间纠错,便是一次事故。
“注意力集中,又想哪里去了?”
“不要管后面的车,他有条件超车便各自来超。”
“你不能因让车把自己挤进沟里,保险公司不会赔一分钱的,对方更不会管你,同情你,甚至一溜烟就跑了,巴不得尽快离开现场。”
“注意红灯。特别是在交通复杂的城市里,实线处不能再变道,要变道需在虚线之时,得提前进入应该去的车道。”
语气专业,命令坚决,执行肯定,没法商量。我的儿啊,态度与制度一样,也是这样冷冰冰,硬生生的吗?
还有一次,转弯时太靠近路沿石,搓下黄豆大一块皮下来,约零点四毫米厚。儿子下车看见了,叫我也下车来蹲在右侧车头看。他认真地说,这就是一次事故,这个胎值两千多元钱,有这个小损伤,在高速路上,就可能暴胎,不能小视任何一次失误和损坏。表面上我没表态,但心里却想,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哟。
有次,弯转急了点,差点下沟,儿子一把抓住方向盘,推了一下,才避免了差错。
按每小时三十公里的速度行驶,每秒八米多远,稍不小心,确实后果不堪设想。
儿子便很谨慎,有时为了弄清路况,他靠边停车后,下车步行八九十米,认真观察选道。接车两年来,没有罚过一分,可见他既守规矩,功力也很深厚。
严师如严父,目标确定,态度严谨,语言严厉,行为严格,一分不差,一丝不苟,没有还嘴的余地,无需理由解释,完全只能捏鼻而受。
当换位时,原来是多么尴尬,多么憋屈,却没有申诉之处。
转念一想,在他读初高中时,正是性格叛逆期,与我们交流少,即使平等对话,在他心里可能也会感到代沟的存在,仰望莫及,因此,变得沉默寡言,常常三问不一答。
而今可见我儿子这么能干,要是早有这些换位过程,他的心理会更加健康,性格会更加成熟,他能得到更好的成长。
这样一想,我才高兴起来。
为了不让儿子教练操心,尽快出师,独自上路,我得更加勤奋地学习啊。
【编辑:文韵】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