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错过时间,我今年特意打电话给远在普安青山的大舅哥,询问割取蜂蜜的最佳时机。他告诉我说,昨天刚割完蜂蜜,两桶有30斤蜂巢,得蜜26斤。他说油菜花刚谢,是割取蜂蜜的大好时机;蜜源稍缺,出蜜率就会大打折扣。
闻此言,我心情马上激动起来。于是将纱网做成蜂帽,买来手套,做好竹制割刀......一切准备就绪,就等夜幕来临。
等待期间,我思潮起伏。去年就因为没有掌握好时节,割下蜂巢后只有蜂蛹,却无蜂蜜,让我整整懊悔一年。今年火候掌握得够准了,想必应该有些收获了吧?
夜幕降临,我穿上紧身衣服,戴上蜂帽和手套,将蜂桶搬到院子里的电灯下,便开始操作。
揭开蜂箱盖,蜜蜂把蜂箱挤得满满的,心想这样的阵势,蜂蜜应该错不了,于是心里一阵暗喜。
我将艾蒿裹成的布筒点燃,对准外沿的蜂群熏去;蜂群开始向里蠕动,露出外层白色的蜂巢。我用竹刀朝上部割去,顷刻便掉了下来。蜂群骚动,负责守卫的蜜蜂向我的面部发起攻击;由于有纱网护面,无妨。
我用刷子刷掉蜂巢上的蜜蜂,是空蜂巢,无蜜。我想,蜜可能在里层呢!于是又如前炮制,取下第二列、第三列......最后留下一列给蜂群“养家”。
割完蜂巢,我的心情却高兴不起来,因为每一列蜂巢都只是顶部有一些蜜,百分之八十是空巢,真是大失所望,百思不得其解?!要说去年是因为没有掌握好割蜜的火候,但今年又怪什么呢?
蜂蜜取出来后,一称有3斤,而蜂巢足足有15斤。怪什么呢?我的思绪就此回到了30年前......
那时我家有7姊妹,家庭负担很重。父亲是养蜜蜂的高手。记得我家老屋前后到处都是蜂桶,多的时候曾经有50桶,每次割蜂蜜都要用大桶装,约莫300多斤。那时虽不值多少钱,但卖蜂蜜也能够我们弟兄姊妹的书学费。
父亲交了我许多养蜂的方法,但后来由于外出读书或谋生,此技术因此没有得到具体应用。不过父亲曾经说过,火命、金命和水命人都不适宜养蜜蜂;我是水命,固也不宜。至于为什么?父亲解释不清楚,他说这也是老辈人说的。
我这次养蜜蜂纯属偶然。那是一年前的一天,我外出回家,在路边的树上看到了一团蜜蜂,因此就起了养蜂的念头。回来后临时钉了一个蜂桶,用父亲教给的养蜂办法,收养了这一窝蜜蜂。我其实也是想验证一下父亲说的水命人不宜养蜜蜂的说法。
平时,我对蜜蜂倍加爱护:给它们驱逐马蜂,打扫蜂箱,还特别注意蜘蛛和吃糖蛾,因此蜂群还是很活跃的。但两次都收获不了蜂蜜,与我这水命人不宜养蜜蜂有没有联系呢?我的思想有些动摇了!
第二天,二哥到我家玩,听我说了割蜂蜜的事,他哈哈大笑说:你肯定是割不了糖的!别养了!我问为什么?他说,现在满山满岭到处栽成了茶叶,而且茶叶都是要修剪蓬面不准开花的,你让蜜蜂到哪里给你采蜜去?最多是一些有限的桃花、李花、樱桃花之类,它们连养活自己都不够,你怎么能收获多余的蜂蜜呢?
我知道,二哥以前也是养蜂高手,也曾经养过几十桶,他的话应该是没错的。他说,以前养蜜蜂,满山满岭到处是油菜花、荞子花和多种农作物的花;人的日子虽然难过,但蜜蜂蜜源广泛,自然就好养了。现在全村一色茶叶,人们日子是富裕了,但蜜源少了,自然就不好养了。
二哥说,他近年来把原来养的蜜蜂全部放回了大自然,一桶也没留。一则收获不了蜂蜜,养着不划算;二则放蜜蜂一条生路。他说,蜜蜂有恋巢情结,你不放生,只要蜂王不饿死,它们就是饿死也不会离开蜂王的。所以,干脆让它们走,让它们到大自然中去找有蜜源的地方,这也是一种善举呢!
二哥的话对我触动很深。是啊!当一方蜜源养不了一方蜜蜂的时候,思路要调整了,放生就是很好的办法;当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时候,思路也要调整了。此刻,近年来大搬迁的政策机遇在我的大脑皮层浮想联翩......
第二天,我用透明胶布封闭蜂箱,之后捆上摩托车,骑了5公里到达省级风景名胜区——晴隆县三望坪草场,决定在这里放生。因为这里有遍野咤紫嫣红的朝天罐,还有五颜六色的杜鹃花......
【编辑:文韵】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