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别离,匆匆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北纬30°    阅读次数:6884    发布时间:2017-05-20

和唐叔他们应该是三年多没谋面了,这三年里,我们一直在联系,互相惦记着彼此。记得是2015年10月还是11月的时候,唐叔去了百年石门,而我因当时没在威宁,故没有应约一起,是时感叹,离别之后再见是如何的难。我们都在各自奔波,总是被事情牢牢套锁住,特别是我,在结了婚之后更是感觉没有时间,这对一个喜欢自由的理想主义者,矛盾于心,不过也好,有时候总该有点什么来拴住那不安分的心。以前还在学校的时候,只要唐叔他们留足成都,相见必是很自然的,不用担心有没有时间,谋一面的时间,一个上午或者下午抑或是一个晚上足已。特别是在成都的最后一年,自由时间算是充裕,所以也常参加唐叔他们的活动,也跟着唐叔跑了一些地方。

我和唐叔于2013年相识,有时候称呼“唐老师”,有时候又称呼他“唐叔”。喊他老师时,感觉他就像我某个年龄段的老师,称他“唐叔”时,觉得多了点亲切而又非亲人那种亲切。现在,我更喜欢喊“唐老师”,可能是出于尊敬吧。唐叔是香港某公益机构的工作人员,机构在大陆的公益项目多是唐叔负责。当然了,唐叔也是香港人,祖籍应该是广东,他向我说过,在其父亲过世之后他曾回广东寻祖,因知道的信息甚少,未果。这让我想起了我的祖籍,‘明初从陕西入黔’。寻祖,应该算是一种祖先崇拜的社会现象吧,是一种家族的文化,寻祖能让我们明白家族的历史、能让我们时刻把“不忘本”的思想牢固于心。也许有一天,我也会去陕西宁夏甘肃一带寻找祖籍,寻找那曾属于我们的土地。

唐叔是继阿佬和婆婆他们之后我认识的香港公益人士,他们很多时间都在大陆从事公益活动,这一点我还是十分敬佩他们的,能放下安逸的生活来内地为内地的发展贡献一分力量,首先来讲,勇气和毅力是一个考验。我也羡慕香港的社工如此发达,也渴望它在大陆的春天夏天快步来临。唐叔他们从事的活动和阿佬他们从事的虽都是公益性质的,但方向也有所不同。我所接触的阿佬他们,人员主要是社工,从事的项目也主要是专业性较强的,比如汶川和芦山地震灾后服务(心理援助、儿童和留守妇女等方面面临的问题),而唐叔他们主要从事助学助残等方面的公益活动。(以上对他们工作的认识,也许比较片面)

这次和唐叔他们相聚,给我的时间只有一晚加一早,在一起的时间固然很少,但还是满足的,我知道离别后再相见的那一份不易。本来是在接到老师邀约时联系和美女同学一同赶到贵阳和他们聚一聚的,可美女同学却因工作比较忙,较我早一晚前来然后又在当晚连夜返回工作地,我给她打电话,知道她是凌晨安全到家。用唐老师的话说,就是“她昨晚来的,和我吃了一顿饭,十分钟的样子,吃完饭她送我回来就走了”。唉,我们都被工作套住了,公休假有时候也成了空谈。这里谈到的美女是我的大学同学,大学四年我们在同一专业不同班,然后我们还是同乡,她安顺我毕节。美女同学毕业后和我一样,返回家乡建设大贵州,她现在应该混得不错,建设家乡的诺言也差不多实现,而我就呵呵吧,各位看官了解的,就此略过。不过美女同学的工作估计也够忙的,不然不会匆匆相聚亦匆匆别离。

唐叔他们这次来贵阳,租住在碧云山庄,因对贵阳不熟悉(农村人只来过三次省城),下火车吃了份拌面和饺子,我便招了个士车师傅,一问要价30大洋,之前问度娘说才10多块的,果然和家里那位说的那样“贵阳的士车黑”,连续问了几个都是这样,非法营运的黑车也是30大洋的最低价,对省城的印象瞬间更差。尔后往大方向走了截,才花15大洋坐上车。

随饭后的众人一起前往山庄,顺坡而上,走着走着海员同志忘了怎么走,还好,先上楼的同志吼了一声。一进门,发现完全是居民住宅,就是我们平时住的商品房。问了宝成老师,说是在BMB(好像是这样,我也不太确定,宝成老师普通话不是很流利)上订的,BMB是类似于去哪儿之类的网站(APP),上面出租的地方有别于酒店或旅馆,没有营业执照,完全是民居,是把闲置的居室出租给有需求的旅行者,而旅行者就像在家样,可在屋内做饭等等,给人以在家的感觉。住的地方是一复式阁楼,三层的样子,住顶楼的是摄影师房东养的5只花猫和1条(习惯了称“条”)狗,我刚到几分钟便发现了喵星人和二汪的存在,房东家的猫很胖,每只都肉嘟嘟的,可铲屎官摄影师没尽到职责,猫宾馆和猫都太臭了,刺鼻。狗也很壮实,不会咬人,能与猫和谐相处,5只猫就像汪皇上纳的妃子样(2只被关进笼子,也就是被打入冷宫),估计每天早上要像电视剧里那样说“臣妾给皇上请安”,然后汪皇上可能会对着请安的妃子说“免礼,爱妃啊,你可看见那狗日的铲屎官去哪了,朕找他去打扫一下你们的寝宫,你们一个个太臭了,还他妈轮流着来臭我”。宝成老师说BMB这东东在国外很流行,我感觉以后在国内也会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就像这次发现香港的几位老师都在用微信……网络无国界,带给了我们太多的便利。这次相聚的同学,有的之前见过,有的则是新面孔,“铁打的营,流水的兵”,老师们如军营,在公益这条路上继续走着,我们似士兵,毕业一届又一届。和老面孔们三年没见了,大家都变了许多。陈实完全变了个样,若不是他们说,我根本看不出来,感觉比以前高了点,而且看起来比以前更成熟更阳光;唐李也毕业了,给我的感觉是小伙善于理财,才毕业一两年就存了那么多钱,我等穷人甚是羡慕……

这三年,我们因各种各样的因素,联系的不是很多,每个人也有每个人的经历,特别是有的老师和同学经历了家庭的变故,听唐叔说后心里还是被掀起了波澜。不过,对于年轻的我们,我们该坦然面对一切,用积极的心态快乐今天、迎接明天。

三年,和大伙只见了一面,而且,是匆匆别离。当他们去面馆就餐,我走进去一一握手道别的时候,心情无比沉重。曾经我们来自不同的高校、来自五湖四海,如今我们分散在各珍贵的角落,我知道,有缘人,我们还会再相见。

匆匆别离,忘了该说什么,只能握着手,彼此道一声:珍重!


【编辑:文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8343260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