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驻村文章之七:化落村的通组毛路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陈丽荣    阅读次数:6916    发布时间:2017-07-17

化落组,是我们化落村户数最多、人口最多的小组,也是四个组唯一未通通组路的小组。化落组地势较低,沿着龙马通村路向下至跳花坡,化落113户村民的房屋就隐匿在底部闭塞的山坳坳里。初来化落组时,狭窄的便道掩映在茂密的两侧树木中,我一人走在这鸟鸣山更幽的羊肠道上,心中常泛起慌乱和恐惧,特别是下村回来晚了时,尽管有热心的阿姨留我住宿,但颇有不便,高耸的峭壁和空无一人的小道,需要鼓足勇气才能翻过山头。早些年,村民自掏腰包,集资了一两万元钱挖通了通组毛路,由于路基基本全是泥土,每年春雨来临时,雨水顺着地势,沿线对通组路进行冲刷,日积月累,通组路早已面目全非,大坑大洼随处可见。上半节道路原有石块,地基还算牢固,勉强可以通三轮车,而下半节路,早已杂草丛生,行走困难,加上有两处危险地带未砌保坎,颇有摇摇欲坠、几近垮塌的迹象。

“陈嬢,哪时开始挖路哦?”每次下村办事,热情的大哥大嫂都会凑上来询问。直到项目资金到位,我迫不及待的和村委成员、村分管领导一起商议寻找合适的项目实施负责人。由于资金有限,工程量大,能将路全程贯通都是难事,何况是贯通的基础上铺设砂石---按此预定目标,远远超出局帮扶资金预算。接手此项目,可以说是无利可图。请来的有经验的多位施工负责人在考察通组路后,全都摇头,表示实施难度大,无钱可赚,不肯接手。无奈之下,我们会同村委成员一起,组织召开了村民大会,推举出化落组本地村民张顶义大哥为通组路项目实施负责人,一方面,修路关乎他自己、父母、兄弟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也好与本组村民协商修路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由于按老路施工,修砌两个大保坎必不可少,而资金本身就严重匮乏,加上原路惠及的人家户很少,商议以后,村民一致建议改道,让通组路穿过村庄,惠及所有住户。拍板以后,村民情绪高涨,自发地组成小组,分段丈量路宽,撒好石灰,做好标记,钉好木桩。徐永贵大哥将路边晾晒的一大排柴火分批挪到场坝;徐发祥大哥将挡路的大沙树自发砍掉;刘德江大哥忍痛将自家完好的厕所全部推倒;张顶义大哥心疼的将自家年产一百多斤核桃的大核桃树推倒;徐发林大哥本身对占用宅基地一度不情愿,在大伙苦口婆心的劝说下,最终还是同意让出……

当挖机大刀阔斧的从龙马公路出发时,村民雀跃了,凿石、削坎、拔草、断树、铲土、倾石,扩路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大多闲来无事的老年人跟着挖机的前进而前进,观望、跟踪工程进度,期待着施工队伍早日能到距离自家最近的地方。

当挖机到达村民组长何克强屋舍不远处时,由于化落村民凑钱安装的胶水管埋藏太浅,挖机一铲下去,水管轻易断掉了,水流瞬时乱溅,刚挖的泥路,由于水流的侵入,变得泥泞不堪,更严重的是,数户村民将因此断了饮用水源。要说在自强乡,什么最宝贵,无疑是水了,这里的村民几乎都是靠天吃水,雨水中的含泥量颇高,而这股水,就是从几里开外的对面山腰引流过来的。是不是我们好心办了坏事?村民会不会心生埋怨?会不会要求赔偿?顿时,我心里涌现种种疑问。施工中的挖机停下来了,小哥张磊跳下车来,和我们一起凑前查看水管的损坏程度,水管不止断了一截,是好几处,张哥找来塑料绳,将喷水的一截折起来扎起,尽量减少水的渗出。挖机小哥提起一截两端断掉的水管,无可奈何。

听到水管断掉的消息,村民代表吴道荣大哥快马加鞭的爬上坡来。我跟张顶义大哥商议着说,今年不知道乡财政帮扶的6000米水管能落实下来不,不然就用来为村民重新安装饮水管,只是不知道做不做的成。”“有是最好了,跟兄弟们说说,应该不得闹事。”“老张哥,反正水管已经断掉了,而且胶水管也值不了几个钱,等工程做完了,我们自己再凑点钱重新接管子。能得到地矿局帮扶我们修这棵路,我们不怕损失点胶管管。”吴道荣大哥说。张顶义大哥望了望已经坏掉的水管,狠狠吸了口旱烟,点点头,算是回应了。我一颗忐忑不安的心顿时落下了……

“小陈,路面吹干了,下午我们又在开工了。”“好呢,那我马上下来看看。”几天以来,一直阴雨连绵,土湿路滑,大车拉沙石下不去,工程因此耽搁了几天,好在天气转阴了,路风干一天半,张哥迫不及待的复工了。我迅速收拾行装,把自己包个严实,打个摩的,赶往组里与张哥汇合。今天已是开工第31天,有5个重车往返于干河坝和化落组。由于我们资金短缺,要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用,我们只能和干河坝正在修建的铁路施工方商量,让我们把钻凿隧道的块石免费拉走,运费自付。铁路方的慷慨,为我们节省了很大一部分费用。

远远地,重车轰隆隆持续发动的声音从跳花坡半山腰传来。只见驾驶蓝色重车的司机小董在弯道处卡住了。重车本身体型巨大,加之载重负荷限制,绕过破陡的弯道处需慎之又慎。年轻的小董急于求成,想一盘子甩过弯道,却弄巧成拙。横在弯道斜坡处进退两难,前是悬崖峭壁,后是坚硬岩石,仅有一尺空隙,对于想调头的重车,这距离远远不够。小董急的满头大汗,一直发动车子,试图强行掉头,结果两个前轮直到有一半露出悬崖才无奈停下来。莽撞不行,他改变了策略,又试图后退撞出多的安全距离来。路由于风干时间不够,持续的在这密度不够的松软土层碾压,车轮下已经形成很深的泥槽,陷得更厉害了。加之地面坡度大,车身倾斜厉害,颇有侧翻趋势,我的心悬到嗓子眼了。着急的张哥躬着身子,挥着薅锄,填平轮下凹槽。安全距离不够,只能从后面想法子,我帮衬着从不远处搬来石头,垫在车轮底下。后续拉砂石的师傅们纷纷停下来了,因为小董车子的阻拦,其他车辆也开下不去。

冬日的白昼总是特别的短暂,眼见黑夜一点点吞没山坳,凹凸不平的山路上仅剩下我们忙碌的身影。闻讯赶来的村民带来手电,为夜幕下忙碌的人们送来光亮。一次次希望,一次次失望,本身车况不好的重车在一次次喷出柴油烟雾下,干脆点不起火了。重车师傅合力将车头掀起来,小董爬进车头修理零件,其他师傅帮忙寻找各种用的上的工具。

大家自发分工,搬石头的搬石头,挖坎子的挖坎子,由于坎子是石块组成,人工挖起来特别费劲,锄头与坚硬石块的碰撞,火花四溅。师傅们的家人不断打电话来催促回家吃晚饭,“小董车子焊起了,一时回不来,吃饭不用等我了……”在场的每个人忍受着饥饿和寒冷,一心只想解决当前的难题,不然,不但今天的效率受到影响,而且明天的进度也会耽误。看天气预报,未来几日会持续下雨,必须赶在明天将拉砂石的工作结束。我们是在跟时间、跟天气赛跑。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奋战,后面的坎子被削掉不少,安全距离足够了,倾斜的左前轮下垫了不少砂石块,村民把轮子下的深槽掏平,损坏的零件也修好了。十多只手电伴着明亮的车灯,重车终于可以顺利转弯了。大家顿时松了一口气。看张哥,手上已经磨起了血泡。

第二日,五个重车拉完最后20车砂石,最危险的阶段算是过去了。经过几日的砂石铺设、涵管的重新安装(之前安的被压坏了)、边沟的挖掘,尾期工程基本完成。

宽阔的通组路终于落成,视野一片开阔,我走在这新的通组路上,从前害怕的感觉荡然无存。宋永中大哥家正在办喜事,以前只能停龙马公路旁的炊具顺利拉到家,来吃酒的宾客可以将车停到宋大哥门口院坝里,步行的人们再也不嫌路难走了,赶集卖山货的大叔大婶们可以乘车出行了……路通了,小康之路就更近了……

一切,得益于大伙的共同努力,得益于局里的无私帮扶。大叔大娘们常说,“小陈,应该给你们地矿局立个功德碑,感谢你们为我们办了这件大好事。”“我一定把大家的感谢带给局领导,我们施工队也得感谢大家,从开工到结束,大伙自发轮流邀请工程队吃了好多顿午饭呢。”“哈哈,你们太客气了。”

一片欢声笑语在山谷中回荡……


【编辑:文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8343369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