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随一群茶叶种植专家行走在黄泥塘镇甘棠村的小街上,聆听镇政府的同志讲述甘棠深厚的历史文化:甘棠古道属“茶马古道”黔滇北线毕节段,建于明代,青石铺墁,现存古道长约2公里,宽1-2米,南与西河古道相接,为明代茶马古道的分支,是茶马互市重要的交通运输要道。甘棠是明清时代大定去贵阳的古驿道上的一个驿站,是大定至黔西的中转站。清朝至民国末年,恰好处在古驿道上的甘棠小街十分繁华,每天往返在大定与黔西之间的商人、马帮、行客络绎不绝。小小的甘棠街上一时开设上百家旅馆,几十家饭馆、马店,几家杂货店和一家染坊,还有官店;甘棠街上有文阁、关帝庙、万寿宫;附近的簸箩箐大山上曾经有著名的兴隆寺(又名大庙)、李春华之妻节孝牌坊,吴公杀虎的古迹……耳濡目染,心中不由升起一股探寻甘棠苍茫古道前世今生的好奇感。
二
又一个天高云谈的日子,又在两个村干部的陪同下,再次行走在被萋萋芳草掩埋的古驿道上,车窗外映入眼帘的是枯黄的苞谷秆和青青的皇竹草、松树掩映下的村庄,看上去和其他村庄没有两样。后来,通过查看《大定县志》等历史文献,才发现,甘棠的历史和其他村落相比要厚重得太多太多。
六百年前的奢香九驿就从甘棠街心经过,驿道从龙场来到西溪后一直攀爬而来,最高处就是甘棠,过了甘棠,信使们的快马可以在平缓的道路上飞奔直至金鸡驿,修通龙场九驿的奢香夫人进京述职时也曾从这里纵马下山而去。在那段没有电话没有公路没有飞机的历史长河中,地处险峻之要的甘棠注定是广受关注的。清乾隆三年,甘棠设立了驿站,云南及贵州西北部与京师的联系正式在此驻足。道光年间裁驿设塘,甘荫塘作为这条交通枢纽上的新贵正式得名。光绪初,因军事需要设甘荫棠哨。光绪五年,因驿传需要设干堰塘文站。光绪二十六年,再设干堰塘驿站。民国五年,设干堰塘行军驿站。民国四年,在干堰塘设南区保卫团。也就是说,从明朝到民国末年,甘棠在大定的版图上是一处重要交通枢纽和繁华的集市,那些琳琅满目的饭馆、马店、杂货店、染坊、官店、庙宇、节孝牌坊应运而生。
三
穿越历史的时空隧道,让人很想走回茶马古道的那个时代,从甘棠驿站上的一口古井中,打捞起那些早已沉淀在岁月深处的日子,打捞起诸多纷繁而又令你饶有兴味的人和事。
素来知道茶马古道被称为“南方丝绸之路”。北方那条著名的“丝绸之路”,让你想到穿行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那富有诗意的驼队意境。而南方这一条,则是跋山涉水的马帮,你对他们的行走的影像还相对模糊。但你明白是商贸的需要,茶马互市,造就了神秘的茶马古道。
再说这么多年来,也见识了不少的古驿道,或说古盐道,但总没将它们与茶马古道联系在一起。以后才知道了茶马古道在贵州的唯一性。每每想起那条苍茫古道,想起那在历史的记忆中嘶鸣的水西马和乌蒙马,想起那些传说中的“贡茶”,想起曾经繁华一时,但现已物是人非的甘棠古道……内心不免升起缕缕惆怅。
四
在沿途的走访中,听当地的老人说,那时的盐巴叫做“白金”,和金银同样珍贵,当得起老板,用马驮;当不起,就得靠人背。还得请保商,保你走一截路,以免被抢。也听说从这条古道上行走的马帮和背夫会在一个叫拥有八大盐号的瓢儿井驻足。古道周围的山坡上生长着许多茶树,当年的“贡茶”曾经从这条古道上被马帮运往京都……
古驿道上运盐的故事给人带来的那种震撼,让人明白马帮队的行走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诗意。因为就像你亲眼见到,经马帮队常年累月的穿行,古盐道上留下了不少那种被马蹄踏出来的“石臼”。
五
作为一条以马帮为主,异常古老的文明通道,茶马古道的海拔最高、通行难度最大。茶马交易治边制度从隋唐始,至清代止,已被千年的风雨打磨。但在历尽沧桑之后,却成为中国西部文化原生形态保留最好、最多姿多彩的一条民族文化走廊。
甘棠有幸作为茶马古道的组成部分,这让此地也荣耀了几分,似乎过去那“三省锁钥”之说并非浪得虚名。如此一来,似乎连当年走过的那些地段,像许多散落的碎片,全被一条金线串了起来。并且因为茶马古道成为“国保”,这些东西全都给贴上了烫金的封条。
六
回望那一条条沾染过先辈们血汗的茶马古道,似乎还能听到那虽然远逝但又并不十分陌生的足音。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驿道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曾经的那些文物在文革中被毁坏,甘棠终于从区、公社、乡退成了甘棠村,公务忙碌、马嘶人吼的甘棠退缩到了人们日渐淡化的记忆里。作为甘棠象征的文阁也在风雨中日渐破旧,如今被改建成了一座两层平房,唯有文阁上不知写于何代的“甘荫棠”三个大字还是那么漂亮。街上人家的破房子上塞了一块木板,走近了一看还是一块当时繁华甘棠的文字见证。
文阁旁的空地上长着一丛参天的百年古树,在贫瘠的山头上长得古老苍劲,一如当年的哨兵精神抖擞地守望着。山下有一道保留完好的古驿道,沿着驿道可一直走到西溪的奢香驿。奢香驿古街道在洪家渡电站修建时已全部撤出,一到洪家渡水涨就整个淹没了。当年钟声悠悠香烟缭绕的兴隆寺只剩下断壁残垣,曾经高大的牌坊已被毁坏一半,关帝庙、万寿宫无影无踪,吴公杀虎的故事也只能鲜活在老年人的传说中。
几百年后的今天,“县县通高速”的轨迹,正沿袭甚至超越了当年的茶马古道,呈现于乌蒙山中,你惊异于它的横空出世,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辛努力,终于有了大进大出的胜景。而曾经的茶马古道周遭的土地正在被北京一家知名的茶叶种植公司青睐,三千亩茶叶基地在甘棠落地生根。置身其间,仿佛看见漫山遍野绿色的茶叶铺向天边,采茶的女子婉转的歌喉盛赞今天金灿灿的日子,包装精致的茶叶从高速公路走出黔山彝岭,漂洋过海,展示奢香故里今天的风采,再创甘棠曾经的辉煌。
【编辑:文韵】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