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
漫步在凤冈县进化镇响水岩古银杏林的浓萌下,参天古木、幽幽曲径,叠叠重重的银杏叶纷纷扬扬,撒落下阵阵阴凉和点点阳光。绝壁飞瀑、山泉叮咚,溪涧清流、穿林而过。思绪如飞舞的银杏叶,飘落进三毛的诗句,时空仿佛穿穿越回远古,并凝固为永恒。
响水岩野生古银杏林,是风冈县乡村旅游的重要景点,位于凤冈县进化镇沙坝村响水岩古村落,距县城33公里。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树种银杏400余棵,其中千年以上树龄9棵,五百年以上树龄36棵,百年以上树龄108棵。银杏树,当地俗称“白果树”,出现于几亿年前,是第四纪冰川运动遗留下来的古老裸子植物。现存于世的野生银杏稀少分散,百岁以上的野生银杏已不多见,千岁以上的野生古银杏更为鲜见。如此大规模的古银杏林,已属国内罕见。这群穿越时空的古银杏,或穿破石岩,直冲云天;或盘根峭壁,听风啸雨;或深居沟涧,静享清幽;或依偎院落,播洒绿萌;或高居山岗,守望远方。它们以顽强的姿态,倔强地挺立于响水岩。
“生命即树”,这是响水岩人的坚持。树是人的保护神,人是树的守护者,这是千年流传的古训。银杏树是当地的 “风水树”, 在村民心中有着超越自然的灵气。银杏枝繁叶茂,林立山间,昭示着村寨风调雨顺、家道昌光、子嗣延绵。年末岁尾或吉旦节庆,村民们要到古银杏林去烧香祈福。家有小儿降世,还要替小儿认棵古银杏作“干保爷”,以佑护其健康成长。逢年过节,还会带上小儿去烧香磕头、挂红还愿,以谢“树保爷”的庇护之恩。这些特殊的“树崇拜”习俗,让人与树在这远离喧嚣的响水岩,相知相惜、共荣共生,跨越时空、延绵不绝,共同美化着这如诗如画的山水田园古村落。
响水岩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而故事的主角都少不得古银杏。上点年岁的响水岩人,摆起古银杏的故事来,如诉家珍。这些故事,或浪漫神奇,或凄美悲壮。据传很多年前,有棵二千多岁的古银杏修炼成精。有天,它化作翩翩公子云游至思南,偏巧被一富家小姐,在绣楼远远相中,便派丫鬟牵线搭桥,暗相往来。郎才女貌、两情相悦,本应喜结连理,成就一桩美好姻缘。可富家女,却被家父另许他人,已订终身。无奈,只得百般推脱,拖延婚期。一来二去,家父发现蹊跷,终于在一风雨之夜,率众家丁将公子五花大绑擒拿。棍棒之下,公子交待,他姓白,响水岩人,家境殷实。本想于次日将公子交给官府,发落问罪。可就在当晚,公子却不翼而飞、杳无影踪。情急之下,小姐家父率人找到响水岩。可寻遍村寨,多是冯姓人家,却无一户姓白。在公子交待的“白家大院”,只有一棵高大盘虬的“白果树”,盘根错节于乱石悬壁中。村里人都说,那棵二千多岁的古银杏,就是成了精的“白公子”。今天,那棵饱经沧桑的古银杏,依然铁臂虬枝、巨伞擘开,成了当地人公认的树神,骄傲地护卫着响水岩。
这种骄傲的站立,也未曾逃脱历史的磨难。大炼钢铁的年代,偏居一隅、远离尘嚣的响水岩,也卷入到全国大炼钢铁的洪流中。数十棵上百岁甚至上千岁的古银杏,短短数月,便接二连三轰然倒下。然后被肢解分割,加工成了风箱,供当地及附近村寨大炼钢铁时使用。目睹村寨的风水树,遭砍伐摧残,村民们痛心疾首,却无力抗拒。从此响水岩人心存愧疚,对银杏树爱护有加。今天,还将护树古训上升为村规民约,要求子孙后代严加遵守。
响水岩,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光听响水岩这个地名,一幅高岩泉涌、响水飞崖的诗意画面,就已跃然眼前。到过响水岩,才知道这里是四季流动的油画,变换着色彩,没有一天不是美的。春天,响水岩吐放新绿。春雷惊蛰,古银杏老枝萌动,抽吐新芽。粒粒鹅黄色的芽头,被春风唤醒,渐渐伸展成叶叶张开的小蒲扇随风摇曳,响水岩被韵染成一片嫩绿。和着林里的燕语莺歌、泉水叮咚,还有村寨里的娃欢狗叫,一曲《春之声圆舞曲》便在山野间奏响了;夏天的响水岩遍野流翠。阳光绽放,绿韵泼开,古银杏层绿叠染,撑起了碧绿的云盖和片片绿萌,播洒满地清凉。曲径清幽、山涧浅吟、鸟雀嬉逐,夏韵越来越浓。农妇村夫、路人游客,都爱钻进古银杏林,拾径寻幽、纳荫歇凉,摆谈趣事,伴知了声闲度夏日流光。
秋天,响水岩“黄金”满地。秋风拂来,秋霜尽染的银杏叶,如金黄蝴蝶随风绚舞,又寻根落地。游人雅士、驴友拍客,总喜欢这个季节来响水岩。在银杏林中捡拾金黄落叶,收获片片吉祥,还将幅幅流动的金秋山水,定格成永恒的画面;西风渐烈,冬来了。银杏林色彩褪尽,露出光秃秃的黑褐色躯干,如一群饱经风霜的老人,雕塑般伫立在风雪中。盘根纠错、折臂虬枝、皱皮斑驳、树洞中开,银杏树敞开所有岁月创伤,迎接生命轮回前的考验。它们苍劲挺立,静静地蓄积能量,等待下一个春天。还与林下的白墙青瓦、缭绕炊烟,组成了响水岩静穆、安详的冬天。
走过响水岩的四季,心还在古银杏林间盘旋,久久不愿归来。想着、想着:如果有来生,愿做一棵银杏树,站立在响水岩。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诉说故事,一半眺望远方……
【编辑:文韵】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