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祖父是孤儿,长大后帮地主干活,给地主当了一辈子的长工,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曾祖父就寄期望于祖父:一定要改变命运,不再当长工,那种日子不是人过的,不想再有第二个人步当长工的后尘。
果然,祖父真的没去作长工,而是当了佃农,与曾祖父相比,日子里的确多了一些自由,但还是摆不脱受压迫和被剥削的处境。祖父又寄期望于父亲:别再过佃农的生活,一年里不辍劳作还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一定要争取过更好的生活。
轮到父亲,正赶上打土豪、分田地的年代,父亲有了自己的田土耕作,有属于自己的牲畜饲养,劳动起来废寝忘食,老是抱怨为什么要有黑夜,如果太阳不西沉该多美好哇。偶尔闲下来,才发现,温饱解决了,但头脑很空虚,无聊之后,就寄期望于我:不能再当“睁眼瞎”了,物质食粮和精神食粮同等重要。
上帝并不怜悯人。我从发蒙读书成绩一直居上,父亲也喜形于色,老是叨念:我儿一定要争气,圆了我这辈人的状元梦吧。刚进高中二年级,正赶上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取消高考,成天背语录,大串联,拍样板戏,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大学已经成了海市蜃楼。父亲弥留之际,我垂泪跪于榻前,没能圆父亲的“状元梦”,心里充满负疚感,我贴近父亲的耳朵说:“爹,你老放心,我一定要把小豪(我的儿子)培养成大学生。”已经烧了几次落气钱的父亲,终于含笑离开了人世。满脸安详。我把殷殷期望寄予儿子身上:孩子,发奋学习,一定要圆我和你爷爷两代人的状元梦,只有用知识武装头脑,才更具实力,敢于竞争,善于竞争。
我和妻饱受“文革”之苦,对儿子毫不放松,轮番辅导,苦口婆心,儿子也不负众望,很顺利的考上了一所大学,并取得了学士学位,也娶妻生子了。我认为儿子应该满意了,对于前途、婚姻、家庭诸方面。一次,儿子约好友来家度周末,我听他对朋友说:“我没能出国留学,只好把这期望寄予儿子了。出国继续深造,才能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更符合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在择业竞争中才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我真心祝愿孙子一定会圆儿子的“留学梦”。
祝愿之余,我不禁陷入沉思,孙子又会对曾孙寄予什么期望呢?
(编辑:东乡哥哥)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