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故土的人,也无论走得多远,总会被故乡的人,故乡的山,故乡的水魂牵梦绕。是党的好政策,使我回到故乡,留住了乡愁。”离开长岗镇已经二十多天了,长岗镇茶花村沟头组陆九华这句话一直萦绕在我脑海里。
走进茶花村是一个寒冷的冬日,住村干部将我们一行从蔺田村接来,车在石漠化的山脊间行走,一会爬坡,一会下坡,一会拐弯,终于在两重大山一个隘口停了下来。这就是茶花村村支两委的办公室。我们下了车,远远看到村头一块残留着桔杆的稻田里飘着浓浓的烟雾。村干部告诉我们,那块大田叫“军田”,当年红军攻打鲁班场战役时,红五军团一支小分队经过茶花村花滩组时在此露营,红军过门不进老百姓家惊扰群众,就在这块稻田里用收割完的稻草就地宿营,走时还将用过的稻草归拢顺好放置于稻田一侧。这支红军部队的革命纪律一直代代相传于茶花村群众的心中。为此,脱贫攻坚战打响时,该村就把以“山水为线、绿色为牌、红色为魂”,利用军田所处的绿水青山环绕地形,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修建沿河观光步道、红色文化广场、休闲亭台楼阁,休闲游泳池、休闲沙滩,建设农家乐作为一项攻坚战略来抓。
我们慢步在茶花村的小道上,这里环境优美。赤水河上游的支流花滩河、井坝河曲曲折折地拐过弯沿村穿过,潺潺流水汨汨流淌,清澈见底,晶莹剔透,是那种让人从心底生出的美!不得不让我们们对这座小山村纯净悠然的自然而赞叹。然而,村干部却告诉我们,茶花村过去却因过度开采煤矿而导致水体严重受到影响,一度造成河道里的水质混沌,何岸植物萎靡,枯萎的野草恣意横生,到处是一片萧条零落的景像。
茶花村地处偏远、山高坡陡,平坝坝没几块,村干部介绍,全村有397余户1597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口占139余户516余人,贫困发生率高,脱贫任务非常艰巨。2016年以前,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
2017年,茶花村被纳入全省深度贫困村。但茶花村世世代代的子孙不可能永远甘于贫困,他们在长岗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短短时间,写下了动人的脱贫篇章。
在村委会门口我们与村干部合完影,就各自去寻访采访对象。说话间,陪同的村党支部副书记邹忠模带着我来到一户养殖户人家,该养殖户是茶花村率先靠养殖富起来的陆九华。见我们到来,陆九华从牛棚里走了出来,他正在修补牛棚,冬天到了,让牛有一个更温暖的家,他用木棍和棚布修补漏雨和漏风的棚面。他带着我们参观了他养殖的牛。今年40岁的他告诉我,从09年开始,一直在外面打工,由于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先后到过广东、福建、浙江等地,都是在厂里或工地做一些搬运、打杂的重活,粗活。工资也不高,一年到头打工回来,除了生活、路费,几乎所剩无几。他家有五口人,父亲年老多病,生活常不能自理。妻子有慢性病,长期住院就医,且不能干重话,一儿一女两孩子,一个上初中,一个读小学,过去是一个“极贫困”户。全家人生话的重担就靠他一人担着。好在政府有好的扶贫政策,他2016年3月利用“特惠贷”贷款五万元,买了十余头牛来饲养。一年多时间,边饲养边出售,约莫搛了四、五万余元。现不但生话好过多了,也能安心在家照顾老人孩子。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其乐融融。这得感谢党的好政策。是党的好政策给了他发展和脱贫致富的好门路,最关键的一点是,他再也不用长年累月在外奔波了,是党和国家对革命老区加快扶贫的政策留住了他的乡愁。
回来的路上,茶花村村支部副书记邹忠模边走边介绍陆久华及村里的情况。老邹同时也是一个传奇性的人物。陪同的一位村干部说,他恐怕是仁怀最穷的村支书了。他一家六口人,一个娃娃在读书,另三个娃虽说在外工作,但对父母难有大的资助,家里就靠他微薄的工资以及妻子在家种红高粱、包谷维持生计。曾经有人笑他,干了16年的村干部白干了,不但没搞到事,去年市里主要领导来检查工作,由于当时村里的个别干部没在岗位上,他及村主任当场被降了职,由书记、主任分别被降成副书记和副主任。不过,提起这件事他只是淡淡一笑:“我干村支书和副支书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不是为了当官和发财,我这样的“官”连个小小芝麻官都算不上。但我是共产党员,我们茶花村的后山还埋着一个红军烈士,他连一个姓名都没留下,我有无这点职位又算什么?,只要为老百姓负责就行。”邹忠模指着出峦上远处高山上的一处山凹正色道。
2013年,邹忠模因符合条件被评为精准扶贫户,但2017年7月,茶花村纳入深度贫困村后,他却主动退出精准扶贫户。许多人不解地问他,既然条件符合,何必退出?他说:“党的好政策要让更多有需要的群众去享受,我大小也是村干部,我不带头,群众能信任我么。”
茶花村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稀泥巴路变成了一条条干净平整的柏油路,这个曾经的地理“死角”如今是四通八达;在这一点一滴的变化中,少不了邹忠模及其它村干部们忙碌的身影。
“我们茶花村以前路是制约发展的最大因素,我最想为群众做的就是修路。每回修路,我就喊上亲戚朋友,白天晚上挨家挨户给群众做工作。在我们村,没有一条‘断头路’。”邹忠模颇为自豪地告诉我们。
邹忠模对发展脱贫产业有自己的见解:“产业要长短结合,群众脱贫才更有实效。”看着乡亲们渐渐有了比较稳定的收入,邹忠模也展开了欣慰的笑颜。
从陆九华家回来的路上,邹忠模告诉我们,茶花村现在像陆九华这样靠“特惠贷”发展的贫困户,目前己有几十户,他们有了靠头,也有了朌头,更重要的是留住了他们的乡愁
站在茶花村九堡十三弯四寨门的山岭上,那里可以看到千山万壑,海空无限。微风吹来,带起一片清新的空气。原来这山上,还有着许多的传说,邹忠模指着山尖丛林下若隐若现的几颗古墓对我说,康熙七年间平西王吴三桂部住仁怀时曾有部份屯军家属不愿忍受战火的摧残与折磨,远离战火迁移隐居于此。他们在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高山野岭上耕地而作,过着平静悠闲的生活,延续着他们的后代。那些吴氏古墓里埋葬有他们的后裔。邹忠模的母亲也葬在那里。当然,这没有考证,只能是传说。邹忠模站立在那里许久,久久地注目着远方。
此时我在想:我们到来的时候,茶花村的山岗上并没有盛开着鲜花。但长征精神却激励着长岗人、茶花村人。相信有邹忠模等这样许许多多默默无闻决战在拓贫攻坚一线战场的攻坚干部,陆九华一样决心带头致富脱贫的群众,有党的好政策、新时代的好的机遇,长岗镇党委、政府决战脱贫的信心和决心。茶花村一定会早日脱贫。
采访结束,走在茶花村花滩组的河道上己是傍晚。我们从“军田”旁走过,穿过雾霭,看着渐行渐远消失于远方的袅袅炊烟……茶花村像一个长卷轴的画卷在我心中展开。
(编辑:东乡哥哥)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