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初,新一任《杜鹃花》编辑部提出今后的编刊形式拟将以局属各野外队按照地理区域组成片区(黔东、黔西、黔中、黔北、贵阳、地矿集团等)的形式分期主办、外片区主力人员集中协办的建议。可以肯定,这个举措便是一种创新,确实是贴近基层、服务基层、重点突出基层的好办法。既有利于编审力量与供稿人员面对面地交流、又有利于简化选编稿的层次和压缩稿件流转时间、更有利于重点突出各片区单位主业特点及地域文化特色,对贵州地矿文化的发展具有了积极作用。
《杜鹃花》自1984年春天创刊以来历经三十五载,出版近六十期,经历了创刊阶段的艰难和中途停刊后的失落以及复刊后的欣慰,每一期的约稿编审、校印刊发,无不凝聚着前四任编委的辛勤耕耘之汗水、无不体现着地矿人对地矿文化孜孜不倦地追求。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主席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个单位、一个行业乃至一个省,若抛开了依存于其主体所附着的文化灵魂,便成为了魂不载体的空壳虚囊,便没有了其应有的独立精神表现所在。作为引领主体文化的操刀者或烹饪者,如何游刃有余、如何掌握火候。必须主动地担当和亲履,把文化建设作为单位和企业的灵魂表现、作为一项责任和义务来完成,做一名甚至做好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的实践者和亲历者,便成为了我们的首要任务。
想对一个事物进行彻底细致的了解,要窥全豹而知其态势、观皮毛而读其华丽、察神色而领其气魄,不行盲人摸象、管中窥豹之谬举,只有这样自己的所表、所感才为真实。2017年《杜鹃花》季刊如期出版完毕,作为一个爱好者和参与者,自觉不自觉地从粗入细,由表而里地对其进行了通体浏览和详细阅读,悟出一下几点,冀以商榷和指正。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总是春——
基于近些年来贵州地矿局“一队一刊”的逐步建立完善,基层文化建设已经奠定了扎实的创作基础,各单位的内刊已不再是单一的文字表现形式,除了文学创作主题之外,新增了摄影、书法、绘画、篆刻、玩石、雕塑、剪纸、歌曲等新的文化内容。单位内刊既为《杜鹃花》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素材的资源保障,又为汇集全局优秀文化人才,发现优秀文化作品、挖掘优秀资源增加了内涵、拓宽了视野,《杜鹃花》分片区主办正是基于对这种现状的思考而确立定位的。
改版后的《杜鹃花》,封面、封底及插页的设计作了较大的尝试,一改往年新闻图片为主的设计风格,增加采用了艺术摄影、书法、绘画、篆刻、歌曲等内容的渲染陪衬,较为突出了文化刊物所必有的表征特色。鉴于新闻图片的时效性,将大部分图片依托、让位于局门户网页和《贵州地矿》报及微信平台。这是与编辑们对刊物内涵的拓展和文化内容较全覆盖以及重点突出刊物的文化性的自我提高意识分不开的,是在局媒体平台得到充分建立的基础上的一次合理的筛选与取舍。
2017年度在形式、内容上得到完整全面的体现,经不完全统计,四期插页及封底共刊出歌曲1首、书法25幅、各类绘画16幅、艺术摄影32幅、新闻图片33幅。其中邓繁荣、田景轩、王康年、彭祖强等供稿人在文学、书法、绘画、摄影、篆刻等领域均有呈现,可谓是艺无独技,面面俱秀,充分展示了贵州地矿文化人的一人多专、才艺纷呈的客观实际。
遍种杜鹃为春艳,千锤百炼出深山——
在为全局文化增光添彩的同时,通过《杜鹃花》的遴选、修葺、推荐,为贵州省新长征职工文艺创作评选活动、国土部作协《大地文学》杂志、《国土资源报》、《中国矿业报》及国内行业及地方相关平台储备了可登大雅之堂的优秀作品。《杜鹃花》便成为了深入拓展层面、种类涵盖齐全的作品推荐与评选的丰富库源,使得贵州地矿文化建设得以积淀和炉火纯青地发展。
从目录分栏来看,除保留原来按体裁、按新老作家设栏之外,增添的片区地矿文学专栏,无疑是在“一队一刊”目标既以实现的基础上的一种提炼和升华,也是针对队刊因缺少内资准印证号而不得不采取的一种集中下的弥补,在为各片区编辑、各单位作者留置了一块待开垦的处女地的基础上,锻炼提高了各片区编辑的汇稿能力,扩展发现吸收了基层单位的优秀稿件,挖掘出基层出色的文化人才。
春刊的《地矿纪实》栏刊载地调院陈明华《可可西里填图记》,全方位地描述了作为地矿人,常年身处人烟罕见的新疆、西藏戈壁荒原工作的苦乐观,实为一篇上乘的、不可多见的纪实文学。
春夏秋冬四期刊文中,报告纪实及回忆录类文章明显增多,编辑们浓墨重彩地将过去与现实作为一种客观的陈述与对比,通过刊载一些凝练后的史实资料奠定了《杜鹃花》厚重的情怀,同样也是改刊后的一种特色所在。
肯做匠人独具心,衣带渐宽终不悔——
贵州地矿文化有着雄厚扎实的基础,经过建局六十余年的积累沉淀,经过创刊三十多年的雕琢磨炼。无论从组织者、编审者和作者的队伍素质规模,还是从一整套的出版程序的健全完善,凸显了贵州地矿文化建设在全国全省、在行业中出类拔萃的态势,从贵州地矿局参评近届贵州省新长征职工文艺创作评选活动中的成绩可知。
文化要繁荣更要继承,发现和拓展作品创作领域、发现和挖掘不同专长的文化人才、拓宽读者受众范围和兴趣取向便是文化建设的三大必须。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开办讲习所大概念的前提下,无论是思政研讨、经济协作、技术指导、文化普及等方面的工人讲习所、农民讲习所……如雨后春笋似地萌发起来并得以落实,凝聚着大国工匠、技术权威、舆情引舵的专家高手躬身下基层、贴心惠平民、下野接地气的行动愈来愈多。
《杜鹃花》分片区主办模式,本身就具有着文化讲习意义的文化讲习班的作用和战略谋划。包括《杜鹃花》创始人、贵州文学界德高望重、年逾古稀的袁浪老师等文化大家们放下身段、深入基层服务、努力发现培养作者、活跃拓展创作领域。文学大家与杜鹃新蕾、编审者与供稿者现场面对面地恳谈沟通交流,创造了大师跨代携手新徒、文学跨行渗透书画摄影、诗词跨体裁转移小说的指导学习良好机遇。贵州地矿文化具有了传承与继承者独具匠心、辛勤耕耘者不悔衣带宽的执着精神,必将带动贵州地矿文化建设相关领域的促进和发展。
贵州省第十三届新长征职工文艺创作评奖揭晓在即,从一定渠道预先了解的情况来看,贵州地矿职工文艺有了两个方面的突破:作品提名入奖总量以及单项入奖篇数仍然高居全省其他行业之首;单从局层面整体来看较往届的所报与入选的比例均有较大的提高,这是得益于并依托于《杜鹃花》这一块文化园地分不开的。有种好植秧、存田不愁耕,只有优选精育、勤奋耕耘,以文学内涵为主体延展至其他文化主体,贵州地矿局《杜鹃花》这一主流文化载体一定会有新的发展和创新、一定会谱写出新的篇章。正如局党委副书记陈斌同志所言:只有达到思想上文化自觉、行动上文化自强,才能做到真正的文化自信,才能使得地矿文化产生新动力、做到新转型、实现新突破、铸就新辉煌,让地矿文化拥有更多的受众、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
(编辑:东乡哥哥)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