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生长在“辣椒之乡”的一介凡人,为了能配得上“辣椒之乡”这块牌子,我刻意查阅了一些资料,得知辣椒是舶来品,明朝末年才引进中国的,开始传到天津、北京、上海,因为味道奇特,并没有人喜欢,后来传到了湖南,喜吃辣椒的乡民,因为吃辣椒的缘故,躲过了一场瘟疫。从此,让这里的人爱上了辣椒,吃辣椒的人越来越多,并扩散到贵州、四川、云南、江西……
目前,世界上最辣的辣椒是“印度魔鬼辣椒”,超过100万斯科维尔辣度单位,听说吃一个会辣死人。
也许辣椒是舶来品吧,我们“辣椒之乡”的人把辣椒叫做海椒。我认为,海椒更有想象力,海椒听起来更为亲切。
诚然,辣椒是个好东西。从盛夏到初秋,黔北乡村的庄稼地里,成片成片的辣椒便真的都“椒傲”起来,有的绿得发亮,有的红得似火,像翠绿的钻石,像纤纤的玉手,在炽热的阳光下,带着泥土的芳香,带着成熟,带着椒艳,流淌在你的身旁,频频向你挥手,冲着你火辣辣的微笑,晾晒激情与芳华。
都说“四川人不怕辣,江西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其实,这样的归纳我是不认同的,因为贵州人也是辣不怕的那种,而且还是酸麻辣的那种。此外,云南人也是辣不怕的那种,而且是煳辣的那种。归纳起来,除西藏外,生活在中国西南省份的人都喜食辣椒,而且把辣椒的吃法做到了极致。
嗜辣如命的人群,兴许与西南的冷湿气候有关,因为辣椒营养丰富,祛风散寒,增进食欲;可以发汗、提神,可以去病强身;亦是辣在嘴上,香在味蕾,热在胃里,淌在血液,渗进骨髓,暖在全身的精灵;是抹不掉的乡愁。我喜食辣椒已是根深蒂固。
当然,每个地方对辣椒热爱不尽相同,无论你走到哪里,人人都会说,还是家乡的辣椒好,还是家乡的辣椒地道。
特别是家乡的辣子鸡、酸辣烫、夜烧烤,臭豆腐,河水豆花等,全靠辣椒的渲染,不垂涎都不行。吃得哈——丝,哈——丝,越吃越辣,越辣越吃,欲罢不能。辣出眼泪,辣出鼻涕,辣出汗水,时不时还巴叽着火辣辣的嘴巴。
辣椒的演绎已是炉火纯青,既扮演味神,又扮演色鬼,在烹饪中占有很高很高的地位,也俘虏了多少男女老少的心。
我,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黔北人,一日三餐可无油、无肉,但不能没有辣椒;作为一名生长在“辣椒之乡”、“诗歌之乡”普通人,更是把辣椒视为知己,当作闺蜜,奉为上帝,诗一般的在演绎。我特别喜欢吃的是那种,把刚摘下来的酱色辣椒,用火签串起来在土灶里烧煳后,洗净剁碎,加盐,加蒜末相拌,那味道只能意会。
在餐馆、农家乐就餐,每每都会听到这样的喊声:老板,多加两份蘸水,这里的蘸水就是指的煳辣椒水。如果蘸水拌得不好,数量又少的,那客人会不高兴,那就是老板不会做生意,是一锤子买卖,注定没有多少回头客。
但凡与辣椒相伴的黔北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只要是走出云贵川旅游、学习,都要自带一两瓶辣椒制品,或者煳辣椒面。当在他乡就餐的时候,只需舀一勺辣椒拌上米饭,你就会吃得津津乐道,比在家乡吃辣椒更有味道,其他的菜都可以不屑一顾。
家乡已把辣椒做成了文化,什么辣椒酱、辣椒鱼、辣椒丝、糟辣椒、辣椒鲊、泡辣椒、豆豉辣椒、煳辣椒、筒筒辣椒、辣椒粉、油辣椒…… 应有尽有。
为了进一步拓展“辣椒之乡”的文化,县里还举办了“辣椒节”。唱辣椒歌、跳辣椒舞、吟诵辣椒诗歌,让火红的辣椒扮靓了家乡红红火火的生活。
辣椒文化的火炬,正在“诗乡”熊熊燃烧,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编辑:东乡哥哥】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