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评论 >> 正文

文字繁殖的温暖——谈王钱军及诗集《淡黄的温情》
信息来源:中宣网,个人诗集,昭通新闻网,国际商报网    作者:刘绍清    阅读次数:20181    发布时间:2013-12-13

文字繁殖的温暖——谈王钱军及诗集《淡黄的温情》

文/刘绍清

当今时代,是一个网络和虚拟特征越来越明显的时代。能让自己体悟到幸福和温暖的东西已经越来越稀少了,更多的是为所谓的事业和各自的生计维艰而忙碌和奔波着,我就成了这样一个在社会上漂浮行走的人,大地的沉稳和踏实静静地安放于自己的脚下。在这里,我想重点记述一个用情、用心、用感官、用身体写作的诗人王钱军,以及从他身上看到的广大年轻人的勤劳、灵性、潜力,还有希望!

初识王钱军

2013年9月6日中午,我正沉浸在繁杂的公务中忙碌时,“天天快递”的一个电话救赎般把我呼叫到工作大院的门外。快递人员递给我的是一份特殊的财富,我一向都把知识的积累和作品集视为财富。我收到的是星火会员、贵州师范大学在读学生王钱军的诗集《淡黄的温情》,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迫不及待地打开,诗集的扉页和设计正如书名一样,淡雅而温馨,作者在扉页写到:“星火,我们共同的仰望。祝星火越办越好。”我跑马观花地翻阅,里面的文字充满了青春的激情和灵动,似乎唤醒了我流逝的童真岁月和曾经的梦想,我感觉到了久违的幸福,阅读的幸福。王钱军与我素昧平生,我们相识相交于网络,起源于文学,他通过文字把思想呈现给我,通过作品把温暖邮寄给我,给这个凉凉的早秋增加了温暖,这种温情是文字繁殖的温情。

初识王钱军,是今年五月他加入星火文学会时,他在申请书中罗列的成绩就让人为他肃然起敬。后来的交往并不算多更没有深交,因为学会数百名会员中,有才华和文学成就的人太多了。今年七月,他发来信息告诉我,他的首部个人诗集《淡黄的温情》经中国戏剧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让我为之一震。我对他的情况进行概略性的了解和访谈,形成了新闻《昭通星火文学会王钱军首部诗集〈淡黄的温情〉出版》,《中国网》《中国经济新闻联播网》《百度网》《昭通新闻网》等多家媒体进行宣传报道。这是昭通星火文学会成员的又一次个人创作收获,也是“昭通作家群”吸纳外地成员后的一粒文学果实,在昭通广大文学爱好者尤其是青年作者中引起强烈反响,甚至有读者留言想一睹为快,为何才能购得该书,我将这些信息向钱军本人反馈,他都逐一作了回复和处理,他珍爱每一位读者尤其是文学新人的感情和意见建议,他把他们视为知音,我对他的严谨和真诚待人产生敬畏。

人文一体的创作

诗人王钱军,笔名和首部个人诗集都叫“淡黄的温情”,给人一种“人即是文,文即是人”的虚幻,这种人文一体的创作和生活模式是很多人苦苦追求却无法抵达的景致。王钱军作为一个纯粹、干净、受世俗污染还不深的年轻人,生活坦然,过得洒脱,充满了真诚的优秀品质、感恩的人间大爱、积极的进取精神、豁达的赤子情怀,这些都是当今社会值得倡导和培育的精神,是个体生命价值的升华,无论于他的故土贵州,还是于赋予生命灵性的伟大祖国,王钱军都是优秀的年轻人代表之一。

从作品来看,王钱军的写作有五个特点:一是稚嫩中显示出成熟。无论是一个人的经历与成长,还是他们所写的作品的高度,都是像大海一样一点一滴的汇聚而成,最终容纳万物。二是直率中体现出哲思。像有些描写爱情的诗句,诗人王钱军很直白的表达出来,但仔细品味却透露出让人去向往和追求。比如:雪,一张空白的纸/让这位诗人翻去复来/仅是思考爱情/它的洁白与优雅/不用语言刻意的去赞美自然的雪花/本来它就很晶莹,很闪亮/土地里的洋芋和包谷子/想着埋藏的它们/是否承受住降临在黔西北的第一朵雪花/不知梦里恋着的那个雪/是否感知/诗人的号召。三是求索时凸显出勤奋。在求索的道路上,诗人王钱军以平淡的叙述,不平淡的心绪,表达和阐述人生、情感、爱情、生活的诸多感悟,很耐心细腻地表达出来。四是成长中充满睿智。

从王钱军的诗句里看出,他成长的路途坎坎坷坷,无论是爱情的失意还是人生的波折,他都用充满睿智的思想去战斗,如:痛苦的边缘里/如何教我画上一根完整的线/折断只是一时间的恼怒/烧毁还是留下无尽的灰尘/我该怎么办/或许隐藏/深深地藏在被人们遗忘的地狱里。五是文采中伴随着逻辑。再看:短暂的停留在白云区,醉了爱情,醉了大坝/美了离别的伤感/船票,你载着这里的迷雾/和满地面的垃圾/运送到大海边吧/因为那里有海/能容纳一切/包括这个身心疲惫的拾荒者。这是多么唯美的诗句,在这些诗行里有着缜密的逻辑,这是诗人今后步入社会的一个先决优势和思维的良好习惯。

徐佃龙老师曾在王钱军诗集《淡黄的温情》序言里写到:他的诗歌所表达的乡土气息和氛围就是回归,回归自我,回归大自然,回归生我养我的那片净土,饱蘸浓浓的乡土气息,还有对故乡淳朴的眷恋情怀。可以说,这是解读王钱军诗歌的一把钥匙,像王钱军这样以乡“感恩的心,淳朴的情”来诠释诗歌艺术至高境界的青年诗人少之又少。诗集中的很多作品读来令人感动,感动之余又内心悸动,看似平淡的诗句,却充满了浓浓感恩情怀,优美而富有张力,意境丰富,语言流畅自然,体现了纯朴的情,如:仿佛我明白了/啊,故乡的星星/饭后/又巧合来到房屋的背后/星星还在做着同样的动作/心已和它交融/原来我回到了故乡/星星,还是故乡的明/始终承载了我二十年浓浓的乡情。这是多么浓郁的句子、给人一种亲切感,可见诗人魂牵梦绕的故乡是多么的美好,乡土是一片精神的圣土,而家乡的深情永难忘怀。从这首诗中看出,简约之中自然流露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现在的青年诗人中,很少有人具备“淳朴的情,感恩的心”,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生活、工作等等方面进行探讨和深究,人生前进的过程中洋洋洒洒,创造出一代又一代人的奇迹。

积极进取的求索

从王钱军身上,我看到了当今新一代中国大学生积极进取的求学意识、独立思考和协同组织的能力。王钱军作为一名80后在校大学生,主动加入到曾起源于昭通师专学生社团发展壮大起来的民间文学会,体现的是积极进取的求索精神,他不在乎这个团体的形势,只在意这里有自已能交流和探索的价值。曾有不少一部分人,在默默地多次地利用着这个团队的人脉资源优势,而拒绝真心地融入和切身来感知,总是以旁观者的姿态索取和指手画脚,这是一个组织对另一个组织财富的窃取和挪用。当然,在这个文学团体里,还有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各类型人才,涌现出来的出类拔萃的年轻人就有留美博士迟焕航、清华大学肖辉、北大陈海焓和肖寒、中国人大周钇航和周景美、同济大学吴燕、中国矿大郑姣和罗竹、广州大学李桢一和昭通学院多名莘莘学子,在文学创作上追求艺术个性和作品丰收。

据不完全统计,市星火文学会成员出版个人专著10余部,多名会员曾荣获中国地市报新闻奖、全国新视野征文大赛优秀奖、云南新闻奖、云南报业新闻奖、滇池文学奖等多种奖项,在各行各业受到多种表彰,在国家级、省市级刊物和媒体累计发表了各类作品1100余篇。出版专著的如万国超的《九山演义》和《神珠演义》、陈洪的《彼岸的风景》、刘仁普的《青春在歌唱》和《低处倾诉》、汪中森的《会做事更要会做人》、贺燕的《蓝月亮红月亮》、万曦天的《心爱中国》、王钱军的《淡黄的温情》等,会员撰写的各类新闻被《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凤凰网》《中国广电网》《中国文学网》《云南网》《春城晚报》《云南政协报》及市县级各媒体和网站采用,《昭通日报》刊发会员作品和报道学会的作品数百篇,文学激情一浪高过一浪。

在学会的各类活动中,年轻人的组织能力得到践行,他们中的很多人周密策划和大胆实践,昭通学院多名会员在学会颁奖大会、“精英奖”颁奖座谈会、高考公益晚会、采风活动等组织中发挥了协调作战的能力和充满个性的组织风采。同时,迟焕航留学美国时把《星火》刊物带到国外交流,周钇宏立志把“星火”带出去,李祯一将在革命圣地广州点燃“星火”,杨应国老师在彝良实验中学发展会员100余人,并频繁组织各类交流活动,带动和激励了该县教师和学生的文学创作,特别是作文写作,营造了浓厚的人才培养和繁荣文学文化氛围。

张驰有度的沟通

掌握了沟通能力,你就拥有了生存的技巧。在王钱军等一大批年轻人的身上,我看到了他们早熟的思想下,已鲜明地体现出了游刃有余、张驰有度的沟通技巧,他们尽管是通过网络沟通和交流,却有交流的主导意识和引领思想的超前性。这种沟通交流方式,在当今考公务员面试时就显得很重要,其中的一种无领导小组面试,就是一群竞争对手欢聚一堂,根据一个公共的题目,大家自由发挥和讨论,无意识间一些人的思想和观点就占据了主导作用,其他人不知不觉就围绕你的观点和方向展开讨论,甚至开始共同协商如何才能细化落实目标和任务。这与很多人在网上漫无目的的沟通和交流,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一些人逐渐形成了广泛涉猎的智者,一些人慢慢变成了“网虫”。

王钱军他们具有智者的品行,他们的沟通具有明显的特征:一是有强烈的参与意识。有参与就有可能,就蕴含着机会。马克思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在学校里,王钱军和一些校内的文友共同创办了贵州师范大学《香樟文艺报》,经常参与一些读书沙龙,文学社团讲座,征文比赛,一起探索高校文学的发展与走向,王钱军在广大青年学子之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二是有理智的团队意识。尽管少部分人表现出了明显的自以为是,甚至自私自利、背信弃义、画地为圈等狭隘思想,但绝大数人是理智的、智慧的、积极的,学会成立两年即举办了大型活动10余次,文学沙龙及采风20余次,就是成功的案例。三是有独立的交际能力。昭通学院崔德超、金昌文等虽然作为在校学生敢于直面向名人请教和取经,独立到鲁甸文联和昭通财校等开展交流活动,这类例子很多。四是有综合的组织能力。学会本着“谁提议、谁牵头”的原则,让多名年轻人直接策划并担任了单项活动的执行负责人,刊物、网站、博客、微博、贴吧、QQ群等实行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各块工作都开展得丰富多彩,都是总体协调沟通能力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的结果。

从刺痛的笔尖到完美的结局

“人一生当中都有一个信仰,对于诗歌,就是我们用心用情的最终信仰。”王钱军在诗集《淡黄的温情》的后记里这样自述,“每当我静静地坐在黑虎山山巅仰望夜空时,就感觉到那是故乡里最亲切的星星;每当我一次次陷入人性的深渊时,我希望用属于自己的文字来求得心灵上的寄托和慰藉。”王钱军在世俗的肮脏、冷落、绝望、酸楚、卑劣的世态里用文字构筑着自己的诗歌世界,构筑着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蓝图。他拼命地爱上了一直陪伴自己成长的文字,也只有这样,他才能真正的解脱自己,才能去找到诗歌的天地。

诗人王钱军这样说:“大家都一样,我只是把对生活的再度思考、对爱情的另类表达、对知识的无限渴求、对家乡的无比眷恋、对灵魂深处的触摸。用诗歌这种形式婉转悠扬的表达出来。我不去追求诗歌的最高艺术,也不知道诗歌的最高艺术是什么,也不怕有一天被这个时代彻底的遗忘。我只觉得诗歌是我生活中淡淡的浓缩,不想就这样轻易的被征服。”我能深深体会到,王钱军的思想来自于文字是自我的剖析,很多时间他心里似乎有一种痛楚的遐想,却又随时触及着内心思索,这种刺痛是一种即将迎来幸福的享受,是黎明前最黑的夜,等待着他的将是心扉的豁然开朗和文学道路无限伸向远方。

王钱军还说,人生总会在美丽与丑恶、欢乐与痛苦、热闹与寂寥之间不断取舍。揪心的事物,应该用我们最纯最真的思想去挖掘和判断。未来的路坎坎坷坷,我们应该在自己的情感空间里,用属于自己最朴实的文字,洗濯我们内心的杂芜,发出属于诗人的声音。人世间,偏偏在这个抽象的季节,有着心与心的碰撞,有着爱与恨的交织,有着世间美与丑的耕种。不管世事的变化莫测,不管曾经的疼痛与否,不管繁华背后的肮脏。抑或生了疾病后对生命的诸多感悟,对青春爱情的神秘向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眷恋,对家乡那块黄土地的热爱,对亲朋好友的感恩,对底层生活的再度思考。可以说,王钱军是痛并幸福着的,他的幸福会带给更多的人幸福,他的文字会化成更多人的精神食品,他的人生将会在文学中升华和释放出光芒!

但愿文字能繁殖更多的温暖。我们愿意像诗人王钱军一样利用手中的笔尖深深地雕刻人生的点点滴滴,我们愿意用心用情携着文字遨游书海、体悟人生,我们愿意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祖国,感恩生我育我的这片炽热的土地。

(作者系云南昭通市星火文学会会长)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4370046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