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汉是我的邻居,从我记事起就是我的邻居,40年来有关他的记忆都是李子。刘老汉当然是现在对他的称呼,40年前他也不过20来岁,按辈分还该叫他叔叔。中国农村非常讲究辈分,所以虽然只比我们大十几岁,但当着他的面还是不敢放肆的,后文的偷李子举动肯定是背着他的,要不怎么叫偷呢!陪伴李子走过40年的风风雨雨,人生已去了一半,刘老汉才成了今天真正的刘老汉。但用他自己的话说,自己是越活越新鲜,与李子打了一辈子交道,现如今才认识真正的李子,才尝到李子的真正味道。
记忆瞬间回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是贫穷、饥饿而又快乐的年代,长身体的我们由于时常处于饥饿状态,出于人的本能,那双饥饿的眼睛就时常处于东瞅西望的觅食状。什么时候地里产什么作物,哪个季节树上结哪样果子,哪家的房前屋后有几颗果树,记得比黄历都清楚,比主人家都清楚。所以夏天未到,暑假未来,刘老汉那几棵李子树早就成了我们心头的牵挂,早就或远或近的把那几棵李子树瞧上了几百遍,也在心中盘算了几百遍。所以,刘老汉的李子树什么时候开花,开了几朵花,挂果如何?我们比刘老汉更关心,更清楚。望眼欲穿中李子慢慢开花、挂果、成形,一颗心早就迫不及待了。果子快成熟了,问题也来了。要从身强体壮、精力旺盛的邻居“老汉”的严密监控下或偷或抢几颗李子来解馋充饥,那简直是难上加难,机会几乎为零。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一伙人都是来软的,嬉皮笑脸、甜言蜜语的磨,人心都是肉长的,况且还是乡里乡亲、隔壁邻居的,多少有分感情,最要紧的是,不管大人还是小孩,的确都饿,抵抗不了的饿,看着那红通通的李子,更是口水直流,饿上加饿。所以在死缠难打后,大多数情况下,每人都能得上一颗两颗的,咀嚼着满意而归,连李子核都要啃了又啃,添了又添,实在没有味道了,才痛心的吐掉。最为尴尬可笑的是,若干年后才从大人口中听到“桃饱李饥”的说法,但遗憾的是现在总不能找回那种味道和感觉。就这样日守夜守,待到李子熟透时,摘到街上或走村窜寨的挑着买,一分钱几颗,最后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那时,几十上百元就是可观的收入了),可以补贴家用,大大改变一下生活状况。所以,那时的李子树,是邻居家的摇钱树,让左邻右舍着实羡慕嫉妒了好长时间。
伴随这难忘难舍的李子味道,转眼间10来年过去了,成家立业的邻居,单靠那几棵李子树带来的收入肯定是入不敷出、捉襟见肘。恰逢打工潮起,他也就顺应时代潮流,做了几乎算是当地的第一代打工仔。我们那一群儿时伙伴,也因读书或家庭条件的慢慢改善,慢慢的疏远和淡忘了李子树,淡忘了邻居,只是在过年时,偶尔能遇到他。虽然对他在外的详情不太清楚,但从他的出手、穿着、家里的家电及后来的洋房,可以很容易的判断出,这些年来,他在外面还是搞到事了的,通过自己的勤劳和节约,已经大大地改变了家庭状况和生存状况,已属农村中的成功人士,也让左邻右舍经常挂在嘴巴,谈论过好一阵子。
十年又十年,时光流逝中我们当初的小伙伴都已人到中年,在外辛苦打拼,各忙各的,很少回家,甚至也有在外安家的,譬如我,相互间也没了什么音讯与联系,对邻居的状况也不太去关心和打听了。
大约十年前,因为家族之事,回了一趟老家,老家方方面面的变化让我大吃一惊、不敢相信眼睛,也让我这个在这儿生活了20多年的人有了隔世感、陌生感。所幸的是质朴、热情的人心未变,邻里间多年建立的感情未变,从小一起摸爬滚打、嬉闹玩耍建立的感情经过时间的冲洗也本色未变,所以很快就融入其间,很快就找到回家的感觉,很快也详详细细地了解了邻居的近况。由于年龄偏大,加上若干年来都在外漂泊,有点厌倦,还有国家各种富民政策的出台,让他果断回家创业。干什么呢?想来想去,种植李子!与李子可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与情缘啊!钱是人的胆,说干就干,经过简单的考察后,承包土地,引进种苗,请人栽种,那架势,据说当年不光在本寨,在本镇也引起过不小的轰动和骚动,不管成不成功,他可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一个创业的人!没有理由不轰动和骚动啊!架势、场面虽大,但由于技术、销路等原因,丰产不丰收,前景不够乐观,邻居脸上看不见成功的笑容。带着牵挂与祝福,我离开故乡回城,除了带回一袋袋家乡特产,还因为手机的普及,带回了一大串老家人的号码,从此也便没有断过与老家的联系,老家的风吹草动,都牵动我情感的末梢。
断断续续,凭借几个画面保持着对老家,对邻居老汉的联系和大致印象。
画面一:农村电子商务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健康发展,给老家的人们发家致富插上了翅膀,这也更让邻居老汉如鱼得水。通过电商这一方便快捷的渠道,邻居老汉的李子走出山寨,走向全国 再也不愁销路、不愁价格了。从微信上老汉那开心得意的笑 ,完全能够感觉到他的幸福和满足,那是辛勤劳动换来的幸福 ,是持续打拼换来的满足,我禁不住也为他双手点赞。
画面二: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 ,大量干部沉入基层,融入农村 ,与农民吃住劳动在一起。这些脱贫攻坚干部们,为农村农民现状的改善发展出谋划策、殚精竭虑。邻居老汉的勤劳、打拼的精神和胆识,自然吸引着干部们的关注。在驻村包组干部的关心帮助下,邻居老汉更是底气十足,没了一点后顾之忧。李子开花了,李子挂果了 ,李子成形了,李子红透了,伴随着一张张图片在各自朋友圈传来传去,邻居老汉的李子还未下树,就已预售了一半。邻居老汉再一次乐开了花,名气更大了,底气更足了,老家更热闹了。
邻居老汉 ,一生勤劳 ,一生与李子结下不解之缘,乃新时期农民的楷模和写照。我为以他为代表的家乡人点赞,为家乡巨变欣慰。
【编辑:东乡哥哥】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