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别了,那山那路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笨竹    阅读次数:6694    发布时间:2018-08-30

曾几何时,莫名其妙地就开始喜欢在某个空隙里不自觉地寻着某条线倒回去看看。

有的是凌乱,有的是清晰,有的又是断断续续的。

作为几乎同改革开放同龄的人,我们有不幸,我们更多的是幸运。

我们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见证者,我们更是受益者。

吃、住、行不是一个人的全部,但它却是一个人一生无法逃避的。行,离不开交通。对路和行路可以一箩筐一箩筐地倒苦水,也可以一箩筐一箩筐地撒赞歌。路,成了快四十人生中最刻骨铭心的记忆。或许也是千千万万从大山深处羊肠小道上奔离的孩子最深邃的记忆。

黔,八山一水一分田;古人还曰:“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

我就出生在黔东北群山中的更深处的一个村子里,村子在大山的半山腰,从村子到直入云天的山顶是村人种玉米、烤烟、红苕等旱地的黄黑相间的土地,村子前一直斜下至对面大山的脚底,脚底是两山的分界河沟,河沟这边是村人的稻田,对面是茂密的森林。不论是旱地还是稻田,一上一下的羊肠小道成了村人世代生活和生存的轨迹,肩挑背驮成了村人习以为常的磨难和生活的希望。

自然,走出那群山的路可想而知了。

记事起,直到2012年,村人有农产品要换成生活品,走最近的集镇都有二十多里地,鸡刚打鸣,村人就会起来烧上一把柴火,把头天特意剩下的冷饭加热,狼吞虎咽几口后,并会同几个同是去集镇的邻居一起赶着曙光和露水上路。几十斤的生活重量压在身上,不累那是哄鬼的,但生活和条件的制约,村人们久了逐渐习惯或是冷漠了这样的艰辛和身体的重压。日子就这样一代复一代走了过来。

93年上了初中,中学在离家30多里远的乡政府集镇上,十一二岁的同龄人一起开始了走出大山的希望征途。那时候还是每周上6.5天的课,等到周六下午4点半放学时,如鸭子出笼般的孩子们蹬着小脚板,背上用来背下周米菜的小背篼开始朝那个大山深处的家狂奔。不奔跑不行啊,开始还是一群人呢,一路下来人越来越少,爬山、过树林,加上越走越黑的天,在那个年龄段,无神鬼论还没有听说过。现在同同事或朋友一起,经常走着走着就把众人甩在后面老远了,没有少引起误会。

习惯啊,越走越快那是爬坡下坎长年累月的习惯。

年龄渐长,上坡掰玉米、挖红苕、种土豆等农活和背驮几十斤或干辣椒、或大米上街赶集的事,开始时不时就落在自己身上,村子往外延伸有四个集镇,最近的也有二十来里路,说是路,其实就是在荒坡、土边、田畔硬生生踩踏出来的一条条羊肠小道而已。有时笔直而上,有时望谷底而下。不要说背了几十斤,空手走下来,都会让那个年龄段的我感觉除了一堆肉外,什么都不是自己的。

记忆最深的一次是母亲请来木匠想把老旧的木窗换成玻璃的。忙碌了几天后,逢赶集天,母亲、大姐和我分别了背了辣椒、鸡蛋和大米去集镇上兜售后,左挑右选了两张六十公分大小的玻璃匆匆忙忙往回赶,一开始还算轻松,路也走得较稳,只是腿越来越沉重啦。薄暮中村子已经在视线中隐隐约约现出模糊的影子,最后的路不远了。很多时候事情捉弄人是不商量的,汗水和逐渐模糊的视线,还是在万般小心下一个趔趄,连人带背篼和玻璃一起滑到了路边的水沟里,玻璃自然是碎了。母亲为此叹了了很久的气,那可是几十斤辣椒换的啊。

 

日子按照自己的方式不疾不徐地过着。回家的时间从几个月一次,到一年一次,或者更久了。记不得是2009年还2010年春节临近时,在集镇下车后,尽管电话中早听家人和友人说现在村子通了宽阔漂亮的水泥路了,政府还贴息通了公交车,一天三班。但集镇变了,读书时的雨天一身泥浆,晴天一身粉尘的街道铺成了在太阳下发亮的柏油路,曾经的低矮且歪东倒西的房子早建成了三五层不等的砖房,有钱人家还在外墙贴上了耀眼的瓷砖。

记忆一下变得模糊,甚至有些走错路下错车的幻觉。恰逢赶集,街上货物琳琅满目,赶集的人衣着也开始慢慢同城市接近。

问了两个路人才找到集镇到村子的公交车停靠点,因为赶集,还有半小时才发车的公交车上早已坐满了人和堆满了货物,几乎找不到能找个地方站了。

车启动了,十七座的客车,那次估计装了四十多人(农村客运那时候对超载没有那么严格,主要是就那么点班次,不坐,就得走路),一路上除了对超载后车辆的担忧,一边是感叹还是以前那熟悉不过的盘山路,但路变宽了,打上水泥后平坦了,基本上感受不到什么颠簸。以前一个走农用车小时才能到的路程,现在二十来分钟已经到村口。

逐渐的通组路,连户路,以及四条通向四个集镇的宽阔平坦的路仿佛是一夜间就全变了,彻底告别了出门一脚泥、肩挑背驮的历史,山重水隔变成了四通八达的坦途。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

这是国人的共识!也是国情的具体体现和需求!

十几年的时间中国改变着世界;交通改变着那片生我养我的山重水隔的大山;山还是那些山,路却已经不是那些路了。

 

时间在2012年,再次改变了我对生我养我的对那山那路的记忆。

三高五铁的建设和规划让那个犹如藏在深闺的少女一样的黔东北一个叫德江的小县,一显影就耀人眼目。

高速通了,世代作梦都不及的铁路梦也正式摆上铁总、发改等政府和职能部门的议事日程,昭通至黔江、成都到广州高铁纷纷规划过境那个山高路陡的故乡。随着“中国梦”的全面推进,我们的梦也从遥不可及变成触手可摸的幸福。

早上刚吃的贵阳肠旺面还没有消化,已经坐在广州饮茶品美食了。这是黔中无数人从铁路突飞猛进带来的巨大变化最真切的感受,无不感叹那每小时350千米的速度感和舒适感。黔人世代对交通的变化的渴望,对天堑变通途的梦想正在加快实现。

曾经几天几夜的无边无际的苦熬,变成了几小时的高端乘坐体验;翻江倒海的折腾,变成了如家里品茶看电视般的舒适。

那山那路,还有那些经历过的艰辛和困苦。以后只能在照片中、口述中、记忆中出现啦。

 

 

【编辑:东乡哥哥】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8211974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