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属武陵山区腹地。东邻湖南,北接重庆,是连接中南地区与西南边陲的纽带,历来有“黔东重镇”、“黔东门户”之称。铜仁人“开门见山”,司空见惯,不以为异。皆因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山清、水秀、洞奇、谷幽、崖险等自然景观。古有“黔中各郡邑,独美于铜仁”之誉;汉、苗、侗、土家、仡佬等多民族聚居,又形成了民风淳朴、民俗融合、民间文化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观。加之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一直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自秦以降,建制沿革分明:秦为黔中郡,汉为武陵郡,蜀汉建立县治,唐置万安县(后改常丰县),宋设思州宣慰司,元置“铜人大小江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设铜仁府,至清建制无变;民国二年(1913年)改府为县,至1950年设铜仁专区,专员公署驻铜仁县;2011年10月22日,撤地建市,原县级铜仁市改设碧江区,万山特区改设万山区,而仁山划归万山区管辖,始有仁山街道办事处矣。
仁山位于铜仁城西南距离市中心约1.5公里处,真可谓“环铜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记》第一句改“滁”为“铜”也---此山原名不甚详,或称邓家之后山。惟其北面临大江与文笔峰对峙者,为百花顶山,雄浑高大;西北处有马鞍子山,峰峦奇秀。皆余少年随先父上山砍柴、割草、种地时,所熟知也。山多枞树(马尾松),杂以灌木林,满山芭茅,荆棘丛生;岩石多呈青黑色,兀立山坳,或潜伏草莽间,皆峥嵘崚嶒,状如野兽,而百形千态莫可名也。山沿尽头多悬崖峭壁,直立千仞,如刀劈斧削,草木不附,猿猱莫攀,鹰鹞折翅。当地人谓之“搭扒崖(方言音‘皑’)”、“白岩(音‘皑’)壁”等是也。又有枞树菌、地木耳(俗谓“雷公屎”)、蕨薇菜、山竹笋、刺梨果、地枇杷、折耳根、八月瓜、猕猴桃、鸡爪(音qua,上声)子、羊奶子、椿芽、刺泡等,可供四时采食;密林深处藏有野猪、山兔、白面、锦鸡、斑鸠等,可以猎获;虽间或有蛇蝎虫虺出没者,却罕见啮人之事发生。山上雀鸟甚夥,麻雀、黄鹂、喜鹊、白鹤、岩鹰、布谷鸟等,春秋时节,仲夏旦暮,鸟声唱和,此起彼伏,尽得“鸟鸣山更幽”之意趣。此山峰峦奇秀,而乏水源,惜哉!然大雨之后,于石窠岩缝罅隙间,亦有涓滴细水储于岩壁石凼中,甘冽可饮,能解人们在山上干活临时饥渴之需,当地人谓之“雷公井”---顾名思义,当不难理解也。仁山公园建成后,引水上山,造成百花湖、飞瀑崖、碧水潭等景观,则随处可见溪流潺湲,水声不绝于耳,亦巧夺天工矣。
2013年,铜仁有方兴公司焉,不独财力雄厚,更有决策者胆识过人,派员前来万山地界踏勘,慧眼识宝地,欲在此荒山之上建一座现代化的新城。其建设管理以四川富顺人金永久、铜仁人蒋茂林为代表的创业者、建设者团队,通过精心策划,苦心经营,遂成大业。初,劈山开路,通达山顶;勘察地形,规划蓝图;因势利导,因地制宜:高峻处设观景台,一览众山小;低洼地掘潭造湖,引来泉水活。修栈道,建亭台,置书院,栽大树,铺草坪,垒石山,筑台基,围花圃,构园林……修复生态,还原自然矣。然后,掘泉源,集雨水,再从山脚引锦江至峰顶,虹吸分流,循环利用,遂造出悬崖飞瀑,而龙湫鱼湖兴焉。更有小桥流水,大木参天;芭蕉冉冉,幽篁潇潇;石山磊磊,清泉潺潺;花卉簇拥,竹树环合。而江南诸景备矣。屹立于仁亭峰之巅、白岩壁悬崖之上的巨型霓虹招牌“仁山公园”亮也。之后,又建起摩天高楼,花园洋房,别墅小区,并以百花分别命名曰:玫瑰园,紫荆苑,桂香院,桃花居,杜鹃村,……而以百花湖总揽之。为了安居民,聚人气,利业主,又兴建引进学校、医院、商场、公交、剧院、公安、邮政、电信、体育场等,城市功能配套完备,遂设立仁山街道办事处,辖于万山区。当一切钢筋混凝土浇铸的建筑物日臻完善后,尚注入灵魂使之具有生命,充满活力。赋形于外,铸魂于内。建设者倾力打造仁山文化,抓住“一带双核”的契机,以铜仁“武陵之都,仁义之城”的城市定位,溯源铜仁之“仁”乃儒、释、道三尊铜人合而为一的历史文化。兴建仁亭、净阁、德楼分峙于北、西、南三座峰峦之上。欲集儒之仁,释之善,道之德于一体,谙合“三教合一”之人文渊薮。于是,仁山新城诞生---外具华美雄壮之体,内赋仁善嘉徳之灵。其富丽堂皇兮,造美丽繁华于西南边陲;气势恢宏兮,建高楼大厦于万山之巅;美仑美奂兮,聚真山真水于城市经典。乃荟萃人文之景,座拥山水之城。四季花开,万山春色;一方富庶,百姓福祉。方如此,遗之后世而无愧怍也。
早在明朝时就有人预言:五百年后云贵赛江南。其应在今日乎?诚如是,则仁山由荒野变城市,山径成通衢,荆棘筑华居,其果然哉!然则,后来居上,后发赶超,亦绝非易事也。如无决策者之远见卓识,投资者之笃定不移,创业者之开拓进取,建设者之睿智创新,业主们之向往看好,物管者之精心服务,……总之,不付出巨大而艰苦的努力,是不可能大功告成的。正所谓: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天运无穷,人力无限;而沧桑巨变,日新月异,亦足以叹为观止也。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