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逆水”中抵达远方
——关于秦真和他笔下的文字
贵州绥阳县有这样三所学校,即洋川小学、城关中学、绥阳中学,它们于我是陌生的,但于秦真就颇为熟识了,因为这三所学校铭刻着他十二年的学生时代生活,也验证着他十二年的文字跋涉之路。现实中,从洋川小学到城关中学到绥阳中学这段行程,应该是不远的,但真正以课本、抑或爬格子的形式走起来,却又是那样的漫长,其间要经历多少艰辛与坎坷,流多少汗水与心血,恐怕只有秦真自知了。这让我想起了秦真的座右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来,是的,一段花费了十二年的时光走完的既短又漫长的路,所留下的足迹,每一步都如“逆水行舟”般的深刻,要不,秦真又为何拿这句人人都喜欢的富有哲理的话,当作自己的座右铭?事实上,每一位求知者的路都是曲折的,只是秦真比别人更多了一条崎岖之路,这是一条伴随着孤独收获快乐的梦想之路,在前进的途中,只要有足够的力量和勇气排除“逆水”的阻挠。一样可以从洋川小学走到城关中学走到绥阳中学,直至抵达远方。
而远方于秦真,不仅仅是广州华南农业大学,也非北京中国科学院大学南海海洋研究所生物工程专业那儿,而应该有一片别样的风景,我相信并期待着,因为前程那一段不平凡之路已经给予我们以足够的暗示。在前程的路上,我看见了秦真从“咿呀学步”到“独立行走”的付出与努力,在“逆水”中,每迈出一步的坚定与自信。
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路,其最初的引领者很重要,而秦真之所以从小就热爱语文,喜欢作文,这让我想起其父秦永刚其母张万美,永刚习诗万美习文,双双在各自的追求上都有令人欣喜的收获,秦真自然就遗传了父母的“基因”。优秀的基因会引导一个孩子健康的成长,从秦真笔下的文字中可看出,他不仅是一个从小就听话的孩子,而且是一个在校成绩优异、思想品德好的学生,他有孝心,行善举、讲文明、懂礼貌,他在父母设定的目标中,一方面求得丰富的知识,另一方面书写诗意的人生。这样的日子、这样的生活一定很幸福,一定令人羡慕,但凡美好的东西,我们既要看其结果,也不要忘了其过程,不要以为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但从幸福的家庭走向“远方”的孩子,其在“逆水”中行进的付出,定比常人的付出要多得多。因此,秦真的付出,从他那在读小学和中学所发表的一百多篇文章乃是见证,这些文章不仅仅限于在县级报刊上发表,好多都是发表在市级省级报刊上的;而且也不仅是在内刊,有好多还是在公开报刊上发的,有的还有编辑的点评与赞美,这多不容易。当然,除了发表的之外,也定有无数不为人知的那些篇章,正充当着“红花”之外的“绿叶”默默掩埋于时光的尘埃中和秦真的记忆里。
读秦真的文章,就是读他的小学与中学时代的生活,就是读他的童心、童真、童趣;就是读一个少年的美好与憧憬;就是读一段青春时光的朦胧与怀想。十二年的岁月,十二年的足迹,秦真用文字串成一串,挂在记忆的窗口,闪着珍珠般的光泽。秦真是个有心的人,他把他所涉足的地方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用文字记录下来,时而叙事、时而抒情,时而议论,借以呈现出人生的丰富多彩、与生活的五彩缤纷,他特别擅长联想与想象,这在他的科幻类文章中多有体现。他的文章常以孩子的视角打量这个世界,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他细腻的心思和内心的想法。他延续着他父母的文笔:朴素、自然、真挚,坦坦荡荡吐出一颗心。
当我们顺着秦真的笔踩出的足迹一路“摸”下去,便可知,这是一串由浅至深的脚印,路是不好走的山路,踩出的印痕自然就有东倒西歪的样子,但这并不能阻止秦真走下去的可能,因为,远方那片风景还在那儿等着他。诚如他的一篇文章标题《记得时刻眺望远方》那样,对于远方,秦真不仅在“眺望”,更在用行动努力地抵达。但沿途的“逆水”还是那样湍急,要真正抵达远方,近距离地欣赏到那片无限美好的风景,不作好毁灭又重生的准备,又怎能实现?!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