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风采 >> 作家风采 >> 正文

彭辉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作家网    阅读次数:14122    发布时间:2019-08-09

【作者简介】

    彭辉,笔名云在青天,汉族,大学本科,中共党员,高级教师,贵州作家网签约作家。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毕业,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和文学社团组织工作。2000年开始文学创作,同年加入县作协。2013年加入四川省作家协会,同年加入中国散文学会,2017年当选四川省开江县作协副主席、县文联理事。多年来,关注社会和民生,进行了大量的散文创作。《与君同掬那份柔》《醉醪糟》等文学作品先后在《意林》《四川文学》《四川日报》《参花》等纯文学刊物发表,累计近百万字。出版了散文集《相对无语是清欢》《我来看此山河》,后者获得叶圣陶教师文学奖,其人文性和写作手法得到专家学者好评。作为教师作家,积极参与校园文学社工作,指导学生发表习作数百篇,系《万象》《语文报中考版》多家报刊签约作家,编辑《开江作家》多年。 


【代表作品】



丹霞映红这片天




在赤水河南岸的一片丘陵之上,安静地栖息着一座小城——赤水(县级市),滔滔的河水缓缓绕城西、北、东三门而去。虽则地域不甚宽阔,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扼守川黔交通咽喉的军事重镇和川南黔北物资流通集散的重要商埠。据成书于清朝道光二十一年(公元 1841 年)的《仁怀直隶厅志》记载,赤水古城建立时间为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 1601 年)。

赤水有着“一目千条瀑,一目万亩竹,一目亿年景,一目无限情”的说法,所勾勒出的美丽景色让我们游目骋怀,所以兴奋得迟迟不能入眠。也不知那不知名的高大树种是不是桫椤树,倘若是,那就是蕨类植物之王,地地道道的国宝活化石,很多国家都将其列为一级保护的濒危植物。经历了第四纪冰期,在数亿年的沧桑中幸存下来,单就这种生命的顽强就让人赞扬。赤水这个地方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面积最广的桫椤林区,这是让当地人为之自豪的。桫椤无语,却把我们带回到那远古的洪荒时代,如今桫椤能在赤水继续生长繁衍,不能不说是大自然的恩赐。赤水一带的树木的材质很好,它们曾经从那深山溪河中一根接一根地漂流下来,在河滩码头上整装上筏,在“嗨哟”声中离开家乡,顺赤水河一路向东,几经辗转成为故宫殿堂的柱与房梁。

树是山的一件美丽外衣,我们更想看到传说中的丹霞地貌。前面的车又堵上了,索性找地方将车放好,徒步前行。恰好放晴,沿着小路在林间穿梭,在世间也很难找到这样的地方,“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用在这里是最好不过,虽不是盛夏,也有其独雅。清脆的鸟鸣、扑鼻的花香、弯曲的小道,自然有“不羡鸳鸯不羡仙,只愿长行此林间”的依恋。拉开粗大的藤蔓,去拜访千年的钟乳,清泉流下,发出美妙的声响,可谓天籁之音。在一小河沟歇息,轻轻搬开一块石头,就能看见惊恐的螃蟹跑来跑去。在它们看来,又是一场劫难,好似一电影的台词:不择手段真豪杰,不忘初始大英雄。生物之间就是这么残酷!好在我们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剥夺它们的生存权,不过是释放下心情,不过是重温下童年。

快看,好壮观的丹霞!一人惊呼,把我们的视线引到那一壁赤红的断层山体。这是一处红得像燃烧的火的丹霞石壁,明人曾以“色如渥丹,灿若明霞”来形容它,的确是非常贴切。

难得一见的红色砂砾岩层屹立于前,美妙的丹崖赤壁让人陶醉不已。据说这地貌的形成是和桫椤在同一时期,真是风雨与共。在审美观念上有“红配绿(家乡方言读“lú”),丑到哭”的说法,但这赤红的山、碧绿的林的搭配可谓是美到极致。一大群摄影爱好者争相抓拍美景,对于自己此时此地的定义,我觉得用郑愁予的“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是恰好不过的。为何有如此山形地貌?赤水正巧位于云贵高原的边缘,形成高山的同时更加容易形成高山陡坎。这一带丰沛的降水条件和赤水典型的丹霞地貌,瀑布就成为赤水峡谷水文现象最独到的表现形式。而构成山体的岩石都是致密的砂岩,这种岩石很难形成地下暗河。

提到红色、赤色总会想到革命圣地,这次到赤水的感觉也是一样,似乎没有课本或者文学作品所描绘的那样险恶。或许是几十年的风雨、几十年的太平让它改变了模样,或许是现代科技的发达、人民群众的理念发生了变化,因而成为一个永远的记忆。赤水是革命传统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山河城池对历史人文、革命爱情的汇集。四渡赤水是红军智慧与勇敢的结晶,其实也并不是在一个渡口巧妙过关。史料记载,中央红军六次穿越三条河流,在川黔滇边地区进行的一次出色的运动战。负责指挥的毛泽东充分利用敌人矛盾,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红军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界地区,巧妙地穿插于敌人的重兵集团之间,调动和迷惑敌人。发现敌人的弱点后,立即抓住有利战机,集中兵力,歼敌一部,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从而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成为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经典范例。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657358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