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高原花都行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鸿胪卿    阅读次数:8004    发布时间:2019-09-04

  昔我来,杨柳青;我今去,冬雪霏。
  三个月前我们被校车拖到了黔西县,不是来旅行的,而是学校让我们到那儿顶岗实习。不难看出许多同学都不大情愿,我也是,不过想反正也没去过黔西,况且这些年被生活折磨得已经学会啥叫逆来顺受了。
  初见黔西,这是个不大的县城,我们在县教育局下了车,将往的各学校早准备好了车把我们对号接走。接我们的是两个三十来大的女教师,到了幼儿园吃过午饭,就安排我们的住处:三男生住在顶楼的舞蹈室,三女生就住三楼一间不知名的教室。
  我们实习的学校叫黔西县中心幼儿园,坐落在县城老区的拐角处,与那些高楼远离而显得宁静自然。出了幼儿园拐个弯就是老区的主街道,似乎有些沧桑,街道两旁都长着高大的梧桐,在这梧桐的背后林立起一幢幢不高的砖瓦房,大抵是七八十年代的产物,显得有些怆然的陈旧。来的时候还是酷暑当头,把住的地方整理好就应了园长所托、去帮助各班幼儿园老师布置教室,以迎接新学年的开始。第一次来到幼儿园,对园里的了解就是一团乱麻,那一刻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好完全听从教师们的指挥。
  天将晚了的时候,我们六人就一起到街上逛逛,顺便熟悉一下这座陌生的城市。黔西过去应该是叫水西吧,老街尽头后斜走没多远就是水西公园,公园大门直指文峰路,过了文峰路后便是大转盘,所谓的大转盘就是一个很大的三岔路口,中央矗立起一组铜狮雕塑,过往的车辆到了这里都须转上三分圈子,遂唤作大转盘。黔西还有一个外号“花都”,因为百里杜鹃得名。
  过去只知道毕节有草海、杜鹃、画廊、织金洞、麝香夫人……,到了这又有了许多见闻:彝族是这里最多的少数民族,他们有许多风俗,最闻名的是火把节,然后是淳朴的“咂酒”,欢天喜地的铃铛舞。苗族的数量也不少,最喜欢他们的跳花节了,每逢节日,跳花坡一片欢娱……
  住进黔西后,我的时间安排得十分紧凑,除了实习上课,下课时间都是跑回寝室在桌上伏案练字看书,偶尔画画。周末一放学又得跑回贵阳上班。那段日子来去匆匆,全是辛酸的汗水,感觉岁月都被熔化了。
  不过偶尔我也会偷些闲出来转转,呼吸下新鲜空气。我没有逛街的爱好,原因是不喜欢呆人多的地方。所以最常光临的地方自然是人烟较少的水西公园了。
  水西公园设计得别具匠心,公园大石门上刻满了些不知名人士写的字,侧卧一荷塘,花期已过,独有绿叶田田;在这一潭清水的背后建起一座大观楼,连接长廊水榭;往里走,到了园内,先出一禅院,观世音菩萨静地;其后石阶通往丛林高处,登阶直上,及半山腰得一凉亭,,可坐览大半个城市光景,山下车来人往山上人来闲坐,动静相宜。小憩片刻又复登山,山顶开阔,亭台高啄。而石阶又悄悄没入松林钻到另一个山头。酷暑天气徜徉林中小径,松涛徐来自有心旷神怡。若不离之人,大可登高远眺,东水西丘南村北苑、饱览八方光景;筑巢长居,春季夏荷秋桂冬梅、惯看四时花开。
  呆幼儿园的心情五味杂陈,每天面对一群群活泼可爱又调皮任性的坏小子,必要时弄得嗓子干哑。这样的生活我权当做一种修行,找一种无我之境,于是有时候放学了觉得很累什么都不想做,我总会搬来一张小凳子,一个人坐在楼顶上,点上一支烟,望着蓝天白云在日光下赶羊群;望着远山和天底交接的地方;再看看周围屋舍的楼顶,突然一群白鹭低空掠过,心也随之飞行。然后掐熄烟头,和上一曲清笛……而我觉得喧嚣嘈杂的闹市也能找到宁静,前提是“心远地自偏”。
  幼儿园的时间分配大致是,早晨小家伙们阳光体育结束后进行早餐,接着第一场活动,再到课间操,随即是第二场活动,完了之后吃午饭,然后午睡,下午三点起床、吃午点,进行一场活动后就刑满出狱,让家长们接走了。教师是不能与小家伙们抢吃的呢,然而有时候我睡得太晚起迟了错过了教师早餐的时间,照样果断拿起碗满上,悄悄的走到摄像头盲区一口解决,然后飞快的将空碗放回去,后来才知道我们几个男生都干过这事。来园之前里面没有任课男幼师,有一个男教师不过是做办公类工作的。我们的到来是给幼儿园添了不少阳光,在众多女幼师中显出极不对称的比例,感觉十分稀奇,园里的生活还是挺安逸,记得初到次日还是两女教师请我们吃饭的。
  “阳光体育”挺有意思,八点音乐响起时,各教师已换好了园服,把自己班负责的运动小器材一一安置妥当,有跑小火车道、钻圈子、投球、跨栏等,每班小朋友过一段音乐就接着下一个项目,时间差不多就收起器材,然而列队跳舞。第一个是芭蕾,第二个是小朋友礼仪操,第三是小朋友双手拿花跳那首叫什么花都的歌,第四个就拿着用海绵和纱布做成的向日葵,跳毛阿敏唱的《毕节,我的家乡》:
一百里杜鹃花歌唱的地方
一千只黑颈鹤跳舞的地方
我的高原花海,我的青春摇篮
毕节啊毕节,我快乐的家乡……
  第五个节目是跳彝族人的铃铛舞,配着老师的鼓点响成一片;最后是模仿苗族人的板凳舞,孩子们拎着特小时板凳啪啪拍响。可以看出园长的别出心裁,女幼师们着上红色的园服,陶醉地领着小朋友们翩翩起舞,小家伙们也会跟着一起唱“跳花坡跳出我们、祖祖辈辈的梦想,花的天堂、鸟的天堂、我们的天堂……”
  到了周五下午放学,我又得匆忙登上回贵阳的车,每一次都漂泊在夜色沉寂的贵毕路上,窗外是走不尽的山峦的起伏和绵延的河流,数不尽的万家灯火,鸡鸣和犬吠,接连在扑朔迷离的乌蒙山脉上,在夜色茫茫中呼啸着凄凉的风。周六上班,周日一大早又拖着疲惫的身躯赶回县城。
  到了幼儿园自然是重复着如此循环的工作,我在想要是将来的妻子知道我曾经做过男保姆会不会很尴尬呢。有时园里也会安排些活动,感恩节那天让孩子们给家长洗脚,之后,我们在园的四个男生(有一个是其它学校的)一齐带众家长孩子们跳《感恩的心》舞,挺强大的场面,同去的室友还调侃说是我们举办的“千人演唱会”。还有家长走进课堂活动,适逢乡下各幼儿园教师到此参访学习,众老师精心设计自己最好的课程,最精彩的算是室友准备的课,绘声绘色,手舞足蹈,孩子们无不喜欢。
  我喜欢孩子,孟子说过“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有德行的人也就保持着这份赤子之心,它是美好的,是人间至善。孩子们那股天真无邪,纯洁无暇,对世间万物抱着一颗学习的心,自然充满希冀。我记得有一周五放学,我出了园在赶往车站的路上,一个小男孩就叫了我,我回头一看是刚上完我的武术课的小朋友,我应了他,他头发还在冒气,走近了便一把拉起我的手,说:
  “任老师你去哪儿呀?”
  “老师要去车站呢。”
  “喔,那你还会回来吗?”
  “会的,乖乖!”我摸了一下他的头。
  “任老师今天你带我们玩的游戏好好玩喽,以后还带我们玩吧!”
  “嗯嗯,好的。”我再一次摸他的头。
  ……
  他拉着我走了许久,一路问了我好多好奇又奇葩的问题,我也悉心地一一解答他,直到一个岔路口他才放开我的手说拜拜。
  记得一个冬天晚上,我们准备去一名老师那吃晚饭,在买菜时我突然听到一个小女孩稚嫩的声音“任老师你好!”当时已经天黑,回头时依稀看见一位母亲牵着她走过了些距离,而她依然转过头等我消息,我看不清她是谁,不过可以肯定是我班的孩子,我应了声“小朋友好!”想她应该就此别过了,没料到她又礼貌的说了声“老师再见!”我被他逗乐了,微笑的回了“小朋友再见!”后,她才慢慢的走入夜色中。
  而最黏人的小家伙是离园几十米那家的一对双胞胎千金,小一班,我带过她们。一天我回园时恰好被俩机灵鬼抓了个正着,她们一人拉我一手,硬生生将我拽进她们家里,我喝了杯她们家长递来的水打算离开,她俩又把我按坐下,从抱着我的脚不放变成了爬到我腿上坐起来,她们家人见状叫也不住,直叹无语。
  转眼间秋尽冬来,时光荏苒,昨天还是夏末烈日,恍惚间就到了隆冬肃杀,生命如此更迭,果真无灭无生。因为实习快打句号,他们三天两头叫去聚会,喝酒不在话下,那几天日子过得跟竹林七贤一般,我也弄了些字画送与他们,王老师还送我一套精美的毛笔,蔡老师送我一套原料,不胜感激。
  要走了。我们每个人都在忙,要么忙着生,要么忙着死。我不得不说有些鸟儿是关不住的,他们有他们自己要去的天空,当他们飞走的时候,把他们留下来是种勉强,但是,他们不在了世界会感到寂寞,可是我还会想起这里的……
  离开那天我们几人没有上课,一大早起床就七手八脚收拾行囊,天还在下着细细的冻雨,不过我们三男生还是在课间操时为乖乖些带了最后一次操,吃了午饭后由刘老师徐老师送我们到县职中,各地实习的同学也相继感到,等待着最后乘着校车离开,实习任务也就交待了。
  在等候校车回来时,分在其它幼儿园实习的同学说起了她们离开后孩子们万般不舍的伤心,津津乐道,引以为傲。而我却不再想说一句话,一如既往的安静,微笑着听他们说。我记得上午时分我还是忍不住去班上看了孩子们一下,很平静也装作没事的告诉他们我走了,不算是不辞而别了,孩子们以为我只是出去一下,没多大反应,我也悄悄的离开了教室。我不喜欢孩子们执手相看泪眼地送我,二十年来万里独行早已习惯。并且他们还小,最好不要给他们过多的伤感,给他们的成长留下疤痕,儿时的经历往往会牵就一生。就说室友阿成吧,说要走了让一名小女孩哭得伤心透顶,我向来不认为真情是一种伤害,可这是明摆着的。我觉得,如果相遇是美丽的,又何必在离开时依依不舍导致伤怀呢。人生每到一个地方,无论什么心情,必然有离开那个地方的时候,为什么不将一切随缘呢?
  下午时人齐了,车也开了,起初缓缓的,也好让我们再多看一下这暂居了三个多月的他乡。我想起了肖申克的监狱,进去时谁都不愿意,而离开时有种难以割舍的感觉,也算是一种体制化吧,我突然觉得自己有些多感了。校车上了高速就飞驰起来,我在微微的疲倦中,看着乌蒙山脉飞速地往后没去,还有那一条条因失去雨季而悠闲游动的鸭池河,我想起了一首歌歌词:
乌江的水呀水妩媚;
妩媚的江水斟满一杯;
杯儿里明明不是酒;
为什么奥一样的叫人醉?
  高原花海,孩子们,他日有缘,我们还能再见的。
  2014年12月任端健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8087173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