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我的母亲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王强    阅读次数:9403    发布时间:2019-09-08

不久前,我的母亲,一个经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见证过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的人,匆匆地走完了她的一生。

用这样一句话来评价我们的母亲十分贴切:“矮小而高大,柔弱而坚强”。

她如众多的中国女性一样,平凡得再也不能平凡,普通得再也不能普通的一位母亲,她不足1米55的个头,不到50公斤的体重,就是这样一位娇小的弱女子,她在我们心中却是如此的高大,我们应该感恩母亲,就是这个给了我们生命,又把我们抚育成人的女人,她用弱小的身躯为我们撑起了半边天,把我们八个兄弟姊妹抚养成人,把一生的精力都用在了养儿育女上。

母亲出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当时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母亲自然没有过上一天舒坦的日子。当时,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和家庭条件的影响,作为长姐的她,为了把学习的机会留给年幼的弟弟妹妹,在高小毕业后,毅然就再以没有继续接受教育了。

我们的祖辈也极为清贫,连像样的房屋都没有一间。但是,母亲并没有嫌弃父亲家贫,和父亲组成家庭后,与家人同甘苦、共患难,共度时艰,她没有半点怨言,为了贴补家用,她主动当起了一名当代课老师。就是在这样艰难困苦的岁月里,随着我们八兄妹的先后出生,她不得不告别心爱的三尺讲台,当起了我们的全职 “保姆”。

母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人,深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对于子女的教育一点也不吝啬,即使家庭困难,她也咬紧牙关供我们上学,我们兄弟姊妹没有一个中途辍学。随着我们的渐渐长大,我们的生活和学习花销也越来越大,造成家庭负担也日益加重,仅靠父亲那点微薄的工资养活我们,那简直是杯水车薪,有时困难得揭不开锅了,十多张嘴等着吃饭,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改革开放后,母亲便做起了小买卖。

仅靠一把雨伞和一张饭桌,母亲的香烟小摊就在镇上的街头开张了,如遇到刮大风、下大雨时,母亲连遮风挡雨的地方都没有。那时,我们的生活完全是靠父母起早贪黑,辛苦挣钱养家。过去,因为交通不发达,去县城和市里极为不方便,每天都只有一趟班车,不像现在,班车改为了公交车外,从早上的6:30一直到晚上的18:30,如果赶不上公交车后,还可以选乘出租车、滴滴打车,出行的方式多种多样。为了方便大家进货做生意,因此,去市里的班车特别早,一般5点左右就发车了,为了赶上这趟车的生意,让早早出门的人抽上一根烟,解解乏困,父母往往也是起得特别早,静静地等候顾客的到来。那时候,我国经济还是很落后,小镇上还没有通电,人们用的是煤油灯或蜡烛。随着我们渐渐懂事起来,每天我与五哥一起跟随父母起床,父亲挑起担子,母亲拿着马灯照明,五哥扛桌子,我就抬凳子,虽然外面伸手不见五指,但是有了父母在,我们一点也不感到害怕,在哪个时候,我与五哥最大的幸福就是睡回笼觉了,摆完摊之后,我们一觉睡到天明,直到父亲来叫我们上学,一旦放学后,我们就会去母亲的小摊上帮忙,我特别自豪的是我的心算能力,因为,当时买香烟挣的就是分分钱,一盒香烟的价格往往就是几毛几分,遇到少部份“大款”一买就是几盒,这需要很强的心算能力,我算的账很少出错,旁人经常对我竖起了大拇指。其间,她尽管吃过很多苦,受过很多累,流了多少汗,流了多少泪,可母亲从不在我们面前说起她的艰辛,总是以乐观的精神支撑着这个大家庭,全心全意的做好家庭坚强的后盾,让父亲安心的工作,让我们幸福的生活。

母亲是一位典型的慈母。小时候的我,特别的任性,特别的不懂事,对老师的话是言听计从,记得有一次,我向母亲要钱买新华字典,母亲没有及时给我,吃饭的时候,我索性耍起脾气来,一气之下把饭桌给掀翻赌气走了,殊不知道,那时,一到开学,我们几兄妹的学杂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父母手头确实比较紧,一大家子一顿的口粮就被我这样白白浪费了。母亲并没有因此怪罪我,而是主动给我讲道理,使我认识到错误,并将我劝回,不辞辛劳,重新做饭给我们吃。还有我们最小的几个兄弟,经常淘气,一到冬天就喜欢抬着板凳去滑冰,从陡坡往下滑,往往一不小心,好端端的凳子上就会添上一道道伤疤,我们的裤子难免也会被划破,在哪个缺衣少食的艰苦的岁月,难免不了受到严父的一顿“毒打”,母亲常常是“虎口拔牙”,把我们解救出来。

母亲的贤惠是众人皆知的。在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一件事,父亲的那一次风雪夜归。我的家乡虽然在南方,但是在八十年代依然还是很冷,记得小时候我们都少不了穿棉衣棉鞋。那年的冬天,因为参加完州局组织的年终工作会时,因为下大雪,导致班车停运,也不知道要停运多久,由于归心似箭,父亲决定从60公里外的县城步行回家,我们哥姐三人奉母亲的命令,前去路上接父亲,接到父亲回到家时,已是夜深人静,虽然天气十分寒冷,但是母亲却一直在煤油灯下缝补衣裳等我们回家。这一夜却让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这更催生了我们刻苦学习,报效父母,建设国家的动力。

长大后,我考上了省城的一所学校,这也是我第一次离开家,父母亲亲自把我送到了学校,离开时,母亲一再叮嘱:“你一人在外求学,首先要照顾好自己,然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如果想念父母和家人,你就多给家里写信”。于是我就将自己的思念之情和学习的点滴,用写信的方式告诉父母,久而久之,使我成为了一种习惯,哪怕离家太远,即使工作太忙,无论是身在广西,还是在四川参加油气会战,都不忘给家里写信,如同母亲就在我的身边共同生活一样,凡是我的每一封信母亲都会认真的阅读,逢人就会拿出来“炫耀”一番,直到手机普及,加上母亲已近年老昏花时,我才停止了写信,但是保持每天给父母打个电话是我的习惯,如果因为工作或者其它原因几天没有给母亲打电话就会特别不自在。

2014年春节前,得知母亲不小心摔伤了脚,无法落地行走的消息后,在外工作的我,恨不得自己有一双翅膀,可以立马飞到母亲身边,去照顾她,尽自己的一份孝心。但是,电话的那头,总是听到母亲这样说:“你放心吧!没有伤到骨头,就是把脚扭伤了,工作为重,何况家里有你姐和弟照顾着,不用专门跑一趟,马上就是春节了,到时再回去看望我”。总算熬到了春节,儿女们都从四面八方归来,看到孙子、孙女个个都活奔乱跳,母亲无比的高兴和喜悦,顿时脚伤也好了许多。大家都劝她,好好休息,但母亲是个闲不住的人,总是拖着不方便的脚,忙前忙后,为儿女、子孙们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晚餐接风洗尘。大年三十,我与爱人、姐姐去接母亲吃年夜饭,由于要穿过街道、下坡和上楼的,于是我便背起了母亲,当母亲在我背上的时候,她却像一个听话的孩子,乖乖地伏在我的肩上。这也是我第一次背母亲,刚开始我还觉得有点沉,顿时,我想起了我们八个儿女小时候都是在母亲的背上长大的,母亲用柔弱的背膀为我们撑起了一片蓝天,使我们走过了那难忘的岁月。

过去,由于年轻,对于回家没有太多的奢望和感触。往往为了工作和事业,主动放弃了回家的念头。对于我们平时难得回家的石油人来说,正如唐代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中写道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如今,随着岁月的流失和年龄的增长,对于回家又有了另一番认识。那是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时,深刻改变了我对回家的认识。当时的我正在参加轰轰烈烈的川气东送会战,一场大地震袭来,撼动了整个中国,牵动了我的母亲和每个家人。地震发生后,母亲叫哥哥姐姐在第一时间联系我,直到当天傍晚时分,三哥的电话突然打进来,得知我安然无恙后,母亲、父亲及众多兄弟姊妹悬着的心才放下来。如今,已身为人父的我们来说,孝敬本是儿女职责之所在,对于众多兄弟姊妹中离家最远的我来说,一年难得见一次的父母,如果在春节不能回家,孝敬又何从谈起,于是从那时起,无论行多远、无论工作再忙,我都要挤出时间来回家。其实,现在母亲们并不缺少吃穿,唯一的心愿就是在春节时,我们一大家人能够团圆。同时,现在的我又特别害怕过春节回家,虽然,节时大家热热闹闹,但是又不愿看到离别时母亲饱含泪眼婆娑、依依不舍的情景,我们都知道,这次看了父母,能否下次还见到二老。

母亲的一言一行,深深地感染和影响着我们八兄妹,伴随着我们成长。我们应该感谢母亲,她的乐观坚强、勤劳节俭、尊老爱幼品格,是留给我们一生最可宝贵的财产。

正如老舍笔下:“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

如今,母亲已经离我们远去,要想再看看她的容颜只有停留在记忆中,要再想听听她的声音只有在梦中......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8087424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