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风采 >> 作家风采 >> 正文

母宗美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作家网    阅读次数:11199    发布时间:2019-09-26


【作者简介】


母宗美,笔名:母晓玫,汉族,遵义播州人,一个以书为友,与文相伴的80后,贵州作家网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于《遵义晚报》《中国酒都报》《铜仁日报》《贵阳晚报》《贵州日报》《黄冈日报》《济宁日报》《济宁晚报》《池州日报》《包头日报》《人口健康报》《右江日报》《拂晓报》《淄博日报》《人民邮电报》等。获山东省“我和医生的故事”征文一等奖、小猕猴杂志社“两个童年”征文三等奖、重庆市感动春运征文一等奖、“学习强国”浙江学习平台“我和我的祖国”征文三等奖、台铃集团“我和我的祖国”征文三等奖。


【代表作品】




我眼中的通讯变迁


前几天回娘家,整理旧物时不经意间翻出一些书信。看着眼前一沓沓泛黄的信件,我的思绪又飘回到那些见字如面的岁月中。

在我记忆中,家里最初收到的信是远嫁广东的小姑写来的。因奶奶不识字,便让上小学的我读给她听,然后再按她说的给小姑回信。还好当时我已学过写信的格式,不然还真是“猫吃团鱼——不知如何下手”呢。

写好回信后,我用信封装好,拿到邮电所,买了邮票贴上寄了出去。记得那时寄平信是八毛钱,挂号信是两块八毛。一般情况都是寄平信居多,偶尔寄相片之类才会用到挂号信。

自从我学会了写信,小姑的信来得更勤了,从原先的半年一封到三两月一封。一封封信件就这样带着亲人的思念和牵挂,飞越在千山万水之间。不得不说,书信在当时就是亲人之间感情的一种传递,就连那小小的邮票也附赠了满满的深情。每每收到小姑的来信,信件最后都交由奶奶保管。而我,则把那印刷精美的邮票小心翼翼地撕下来,夹在一本影集里,珍藏起来。

不过,书信虽能诉说感人肺腑的情怀,但是有啥急事就不行了。若碰到紧急情况,就得去邮电局发电报。利用无线电波发送信息,速度比书信快多了。但是电报不像写信,只能用最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内容还必须完整、清晰。因发电报是按字收费,一个字就要两毛线,而寄一封平信才八毛钱,真可谓“一字千金”啊!因此,一般人家只有在非常紧急的情况下,才会去邮电局发送电报。

我有生以来唯一一次发电报是刚读初中时,奶奶摔伤住院,妈妈让我发电报给小姑。谁知,“我不会”三个字刚一出口,便被妈妈气呼呼地甩了一句:“供你念了这么几年书都白念了?连个电报都不会发。”

无奈之下,我只得硬着头皮去了邮电局。当我说清情况后,工作人员便给了我一张专门用于发电报的“电报纸”。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那是一张有着三十个格子的纸,工作人员交待,一字一格,不用标点符号,只需把内容用最简洁的文字填写工整,规范就行。可是,当我自认用最精炼的文字填好,递给工作人员审核时,他却说我写的电文有重复或多余的字,建议我删去。如,将“贵州省”写成“黔”,“广东省”写成“粤”,这样就可以省几毛钱了。

直到九十年代,我们镇上一些商店陆续装上了公用电话。当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拨了号,听着话筒那端小姑熟悉的声音,我竟然激动得语无伦次。想不到相隔千里的两个人,因了一条电话线,而让彼此的声音如此接近,这真是太神奇了。

能够听见远方亲人的声音固然是好,但是电话费却不便宜,起初要两块钱一分钟。我想,“言多必失”用来形容昂贵的长途话费一点都不为过。因此,除了紧要的事,我们的通讯方式依旧是鸿雁传书。

千禧年,我家终于装上了固定电话。记得刚安装好,奶奶就迫不及待地打给小姑。分别多年的母女俩话匣子一打开,可就刹不住车了,絮絮叨叨说了好半天才依依不舍地挂断。奶奶事后算了一下,第一通电话就花去了好几十块钱,心里着实心疼得很,不由咂舌道:“不是说自家装了座机,打长途只要几毛钱一分钟吗?我好像没讲几分钟嘛!咋还那么贵?”末了,又叹道:“若是哪天能随心所欲,想啷个聊就啷个聊就好了。”

没想到,仅仅几年时间,奶奶的这一愿望就如愿以偿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技术的迅速提高,大量的手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这些年来,手机迅速普及,现在几乎人手一机了。手机更新换代的速度也相当惊人,从最初的黑白屏、蓝屏升级为彩屏,由平板、滑盖、翻盖升级为智能,功能越来越多,体积越来越小。时至今日,手机完全从最初的通讯功能发展到集通讯、娱乐、支付为一体的全智能工具。 费用也逐渐减少,由以前的双向收费到单向,再到取消漫游。如今还有琳琅满目的优惠套餐,真正实现了我们当初曾梦想的随时随地畅聊的时代。

这不,刚吃过晚饭,奶奶又拿起小姑今年刚给她寄来的超大屏智能手机开始新一轮的视频聊天。

视频里奶奶和小姑双双感叹,母女俩天涯相隔,以为后半辈子都难得见面了,没想到如今还能天天见面唠嗑,真是太好了!看到她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我的心中同样感慨万千。想想过去,看看现在,不得不说,我们现在的生活变化实在是太快了。拨号上网仿佛还在昨天,立马又要迎来5G时代了。这就是科技的力量,是通讯,让天空和大地,从未如此温暖;是通讯,让海角天涯,瞬间近在咫尺。真心期待5G能够早日普及,让我们每个人都能更好地享受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巨大便利,体验一个万物互联的崭新未来。

 

 

                                                 

又逢佳节倍思亲


轻轻撕下一页日历,举手之间便送走了温和的八月,迎来了凉爽的九月。凝视着日历上的数字,蓦然惊觉又一年的中秋节即将靠近。

中秋愈近,心中对外婆的思念愈加浓烈。掐指算来,外婆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几年了,我们虽早已阴阳相隔,可她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眼前,让我在恍惚中倍感温暖。原以为,这些年她已走得很远很远,可我感觉她依然就在我的身边,从未离去。现在回想起来,就像是场梦,仿佛就在昨天。

记得儿时,爸爸要在几个乡场之间轮流摆摊,妈妈则在家照顾患病的云飞弟弟,根本无法顾及到我。因此,时常把我往五马外婆家送,而且一送就是三五几个月,甚至更久,有时连逢年过节都在外婆家过。

 

其实,爸爸偶尔也会来看一下我,次日天不亮便匆匆赶回。每次来,我都吵着跟他一起睡,并且尽量睁着眼,生怕他趁我睡着时又悄悄走了。可我每次熬到后半夜实在困得不行,一下子就睡过去了。

当我一觉醒来时,爸爸早已不见踪影。我迅速从床上爬起来,连外衣都顾不上穿就跑到外婆家院子外,顺着通往街上的小路,一边伤心哭泣一边追赶过去。

每每这时,外婆总快步追上来,一把把我搂进怀里,轻言细语哄道:“小美,乖乖听话!我们回家穿衣服去,要不然着凉了要遭打针哟!”此时,平日最怕打针的我却啥也不怕,只想挣脱外婆的手,跑去追赶爸爸。这下,外婆不得不使出她的绝招来,“小美乖,我们回家拿好吃的东西去,等过几天爸爸就来接你了。”一想到外婆柜子里那些好吃的东西,我真就不哭也不闹,乖乖和她回家了。

我知道,外婆有一个大大的木柜子,平时总是用一把铜锁给锁住。在我儿时的记忆里,那可是个神奇的百宝箱呢!里面总是装满了好多好吃的东西。一次,我趁外婆打开柜子之机,凑近一看,只见一排排透明的玻璃瓶子整齐摆放在里面,盛满香甜可口的爆米花,炒花生葵花,甜甜的冰糖和白糖,还有我最喜欢的大白兔奶糖等,真是齐全得很。每次只要我哭,外婆就会开柜子给我拿好吃的,我瞬间破涕为笑。

外婆还有一个藤编的针线簸箩,里边有针、线、剪刀、顶针、黄蜡等做针线活儿的必备工具,还有大大小小的鞋样子,以及花花绿绿的碎布头。

在那些夜阑人静的夜晚,她总是在昏暗的煤油灯下静静做针线,偶尔将针往头发丛中擦拭一下。做针线活时的外婆神情专注,微微扬起的胳膊和穿针引线的动作娴熟轻快,就好似在完成一场唯美的舞蹈。彼时,我会抢着为她穿针,然后坐在旁边静静地看她忙活。

儿时的我很调皮,裤子的膝盖和屁股以及衣服的手肘处总是磨得很快,没穿多久就磨破了。外婆是个心灵手巧的人,她总是把一块块小花布精心缝补在破洞的地方,乍看去像衣服上随意搭配的装饰,根本没人知道那是缝补过的地方,让我在小伙伴中很嘚瑟。

一次,外婆做针线时,我好奇心起,在簸箩里找了好看的碎布头,模仿着外婆的样子,准备缝制一个沙包。可是,那小小的针拿在手里滑不溜湫的,根本不听使唤。我瞎忙活了大半天,不但没把沙包缝好,反而把自个儿的手指给扎出血来。外婆一见,心疼得要紧,连忙把我搂进怀里,一边哄我一边轻轻吐一点口水涂在手指上,说口水是消毒的,涂上一会儿就好了。最后,外婆为了补偿我,用五颜六色的布头缝制了一个漂亮的沙包,我心里甜蜜极了。

当我兴奋地拿着新沙包和小伙伴们玩时,他们都羡慕得不得了,说我的沙包是世界上最好看的沙包。我听了,无数次告诉自己,外婆一定是世界上最好的外婆呢!

记忆中,外婆不但针线活做得好,她做的饮食也超级美味,诸如甜酒汤粑、包谷粑、泡粑,我都喜欢,时间久了不吃心里总空空奇的。每年中秋节,她做的新糯米糍粑,至今仍令我唇齿留香,记忆犹新。

中秋时节,丹桂飘香,吴江两岸稻谷金黄。每年中秋一到,外婆便会取一些刚收割归仓的新糯米,用温水浸泡一夜,第二天早上捞起洗净,装进木甑,放在柴火灶上猛火蒸,直至蒸得雾气缭绕。再持续蒸上十多分钟,雾气渐稀时糯米饭就成了。

外婆刚揭开甑盖,一股新糯米特有的清香顿时弥漫开来,馋得我口水直流。外婆见状,一边嗔骂我是小馋猫,一边盛上大半碗热气腾腾的糯米饭递给我,还不忘往碗里撒一嘬嘬白糖。于是,我一边大口吃着香喷喷的糯米饭,一边看着外婆将糯米饭倒入碓窝中,外公则抡起一根特制的碓窝棒舂起糍粑来。只见外公每舂一棒,外婆便用沾了水的手迅速翻动一下,让糯米饭始终保持在碓窝中央。如此反复,直至糯米饭被舂至绵软柔韧。

每次舂完糍粑的碓窝棒上,总会粘留一些糍粑。外婆说,吃完棒上糍粑的小孩,夜里睡觉就不会磨牙了。于是,每次打完糍粑,清理糍粑棒的任务都非我莫属。我先是用手一点一点抠,抠不掉的我就直接用嘴啃。我就这样一边抱着糍粑棒又抠又啃,一边看着外婆趁热将一整个糍粑拿到事先铺了一层黄豆面的簸箕里,然后分成大小均匀的小团,像搓汤粑一样搓圆,最后压成一个个圆形的粑粑,这大约就是我儿时记忆中最初见到的月饼吧!

待我把棒上的糍粑啃食干净,外婆的糍粑也一一团好,簸箕里早已摆得满满当当。团好的糍粑放入炒豆面(豆面通常是用黄豆炒香,磨成粉,再加入白糖)的盘子里来回滚动,使其沾满黄豆面,即可食用,口感软糯香甜。记得儿时我吃糍粑特别厉害,一口气能吃两个呢。

中秋夜,圆圆的月亮爬上树梢,月光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银白色的轻纱。院子里,我窝在外婆怀中,一边吃着糍粑,一边听她讲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故事。听着听着,我便隐隐感到肚子痛起来了。外婆知道我一定是糍粑吃多了,用手不停地为我揉着肚子。渐渐地,我的肚子舒服了,可眼皮却不停地打架并最终耷拉下来,甜甜地进入了梦乡。我想,此时的月亮应该很圆很圆,高高地挂在天上,像慈祥的外婆静静地凝视着我酣睡的模样……

后来,家里条件稍稍好转,我回到了爸爸妈妈身边。因为上学的缘故,我只有寒暑假才能去看外婆。偶尔中秋遇上周末,我便会央求妈妈带我去外婆家。外婆总是照例制做新糯米糍粑,只是清理糍粑棒的任务不再是我的专属,换成我和弟弟抢着完成。每一次匆匆离开外婆家,看着外婆依依不舍的样子,我的心里也十分难过,眼眶一下就湿了。

小学四年级那年,外婆因病去世。由于我还在上课,得知噩耗的爸妈把我托付给伯娘照顾,就带着弟弟奔丧去了。

当我放学回到家,从伯娘的口中得知外婆去世的消息,顿时心如刀割。一想到就此和外婆永别,我就好想好想去见她老人家最后一面。可是,此去外婆家路途不近,又是坐车又是走小路,我一个人根本去不了。我的心里就越来越悲伤,越来越难过。一个人趴在床上嚎啕大哭起来。

回忆起来,没能亲自去送外婆最后一程竟成了我今生最大的遗憾。总以为时间可以淡去对外婆的思念,然而,每当夜深人静独处或佳节来临,对外婆的思念愈加浓郁,犹如荒草的藤蔓在无限蔓延。

时光荏苒,转眼又一年的中秋即将来临,心中对外婆的思念愈加浓烈。秋去秋自来,花谢花会开,离别的外婆却一去不复返。外婆走后,我再也没有吃过那样香糯可口的糍粑了。现在每年中秋,我也只随便买点月饼了事,可吃在嘴里除了甜得腻人外,还多了一股叫做离愁的涩涩味道。后来有了孩子,我便买来材料,自己学做月饼。如今,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冰皮月饼,我多想寄一点给外婆尝尝,可打包好却不知该寄往哪里?看着天上渐圆的月儿,我多想拨一通长长的电话给她,可按键的手却僵在原地。外婆啊!能不能告诉孙女,您在天堂的号码到底是几?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641970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