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风采 >> 作家风采 >> 正文

杜兴成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作家网    阅读次数:32246    发布时间:2019-09-26


【作者简介】

杜兴成,贵州作家网顾问,著名作曲家、作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原音乐组组长。1949年5月7日生于贵州绥阳,当过知青、教师。1969年应征入伍,197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作曲系。1979年1月在贵州省军区演出队期间发表了成名作《战友之歌》,曾获“全国第一届音乐作品奖”和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原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上将题词:“战友之歌、催人奋进”。1983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深造,1985年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任专业作曲家直至退休。他先后创作歌曲《战友之歌》《忘不了你呀妈妈》《游子吟》《贵州放歌》《塔城啊故乡》《欢迎你到茶乡来》等千余首;为电影《马贼的妻子》《彝海结盟》《东方巨响》以及电视剧、电视片《人和居》《家和是宝》《中流砥柱》《共和国元帅》《彭德怀》等60余部作曲配乐。发表诗歌散文若干,获得过“中国散文精英奖”一等奖。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等会员。1997年用其稿费在家乡设立了“杜兴成文艺奖”奖励基金。2006年起自费将老家的清代祖屋“杜家堰坎古庭院”加以修缮,最终被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他讴歌家乡,建设家乡,被贵州省委织组部、共青团贵州省委等授予“春晖行动特殊贡献奖”。

 

 

【代表作品】

 

雷锋战友回来了



每当我看见这张39年前人民日报的“报纸剪贴”本时,我就不由想起那一时期社会上发生的一些往事。文艺版转载了我的巜战友之歌》,并配上巜战友回来》的雷锋雕塑。今天“剪报”虽已发黄,但记忆却很清晰。

40年前的那段时间里,中国大地上曾刮起一阵“否定毛泽东”的歪风。那时毛泽东主席刚刚逝世不久,极少数人为了雪个人“私愤”,肆意扩大宣传所谓的“毛主席晚年错误”,妄图否定伟大领袖毛主席,否定建国以来的“革命文艺”成果;否定已经健全的“文艺创作必须深入生活”的准则;否定作家艺术家创造的“文艺作品要为工农兵服务”这一宗旨。

我给大家讲一、两个真实的故事。也就是这张人民日报转载《战友之歌》并配发巜战友回来》的雷锋雕塑的那一个月。当时我正激情满怀地在贵州安顺平坝的“北兵营”体验生活,进行文艺创作。

当时,这个部队的官兵刚从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撤下来,临时组建成贵州省军区野战三团,准备随时待命奔赴战场。他们个个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有着无比的自豪感。受其感染,我还为他们创作了一首《我们是三团第一代兵》的歌曲。没想到这歌曲很受战士们喜爱,一下子就流传开来,歌声天天响彻军营。据息,在后来“野战三团”解散时,官兵们唱着这支歌泪流满面地离开部队。

就是那次我从“三团”体验完生活回到贵阳时,贵州音乐界正组织召开全省的音乐工作者“创作座谈会”,正时逢我的巜战友之歌》被总政文化部向全军推荐而“走红”,故省音协领导为了培养和锻炼我这青年作者,执意要我当一次“会议召集人”。在会上,我首先谈及了文艺创作必须遵循《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宗旨,作家艺术家“必须深入生活”,要“向人民大众学习”,要“写工农兵”,坚持“文艺作品要为人民大众服务”等。与此同时,我还谈及了一些创作《战友之歌》的真实体会。

我的发言未完,有几个老作者就站起来打断了我的讲话,并高声喊道:“你不要讲了!你不要讲了!你讲的不对。”他们当场就质问我:“你知道什么叫深入生活吗?难道我们在城市里就不是生活吗?”“为什么文艺创作只能为工农兵服务?城里的市民、年轻人也需要服务嘛。”

那个时候正是港台流行歌曲“席卷大陆”之时,贵州省歌舞团有位老作曲家还在会上专门播放了他写的一大难“流行歌曲”给大家听。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场面在我人生记忆中永远难忘。

应该说,那一次我几乎是被他们几个“轰下台”的。其实,平常我们在省里开会见面时我对他们这些老作者还是十分尊重的。记得我的巜战友之歌》刚完成初稿时,我还特意找到这位歌舞团“著名作曲家”,希望他对我的作品给予指导并提些修改意见。然而他看完作品后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这首歌啊,旋律比较平淡,曲调一般化”。

自从那次我发言受到他们的“指责”后,我就决心再不主动在任何场合的“座谈会”上发言了。

还有一个故事就是:贵州省音乐界有一年评选歌曲时,还是以那位“著名作曲家”为首的评委公然提议:“凡歌颂毛泽东的歌曲一律不予获奖”。他的心里已经达到了不可容忍宣传这位伟人的地步。据我所知,或许就是因为新中国成立时给了他家一个不好的“家庭成分”罢了。

今天,我们再回过头去审视那时的那些不主张“深入生活”,不情愿歌颂“工农兵”,竭力把“流行歌曲”捧为创作方向的作曲家们,他们多数离开人世后,至今没有留下一件人民大众传唱的歌曲作品。或许吧!这是必然的结果。

然而,那个时期我的情感却与他们完全相反,若要论“家庭出身”,我家并非“贫下中农”,可我却是个地地道道的“崇拜毛泽东”的人。我从中学时代起便开始背诵毛主席的诗词,我人生创作的第一首歌曲名叫《毛主席恩情最深》——那是我考中央民族学院时的试题。我在大学里写的第一支歌名叫《毛主席从咱家乡过》——那是一首已经在校园里被声乐专业的学生课堂演唱的作品。更能说明问题的是,1979年我“旅行结婚”时,领着新婚妻子外出首选之地就是到毛主席的家乡,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去瞻仰这位历史伟人。那时的韶山冲空空荡荡,少有人去……

我清楚的记得,那年中央首长叶剑英元帅曾针对当时的社会不良现象,老人家曾说了一句十分伤感的话:“现在雷锋叔叔不见啰!”。1985年我调进八一电影制片厂后,我们厂曾拍摄过一部纪录影片,片名就叫《雷锋是谁》。记得影片开始的镜头中最先出现的是——当记者在街头随意采访一位女青年时:

“请问!你知道雷锋这个名字吗?”

这位青年十分茫然的回答:“雷锋是谁?我不认识!”

接着记者又问了多个,得到的都是同样答案。

这部影片当时就是要向社会强烈呼吁广大青年朋友:“一定要永远记住雷锋这个名字,雷锋精神不能丢”。后来,这部纪录影片真的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影片还被评为当年的金鸡奖“最佳纪录片奖”。

39年过去了,我们今天再看看人民日报发表的这幅巜战友回来》的雕塑和转载的这首巜战友之歌》,其实那个年代就是在向人们呼唤革命传统的回归,让大家牢记毛主席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我们确实要向雷锋同志那样,心中永远装着国家和人民,只有这样,我们的作家艺术才能创作出更多被人民大众喜爱的作品。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7471915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