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时节,市文联的一次采风活动,让我又回到了大巴山,走近那有盐有茶的漫漫古道,遐想那远去的时光。
改革开放后的巨变,巴山深处蜿蜒的高速通道让座座高山一晃而过。明媚的阳光、洁净的空气让连绵起伏的巍巍高山和侧目可见的蓝天白云分外靓丽。感叹出行极为方便之余,同伴们不自觉地追思曾经的艰难跋涉与坎坷人生,荔枝古道如清泉中的水泡冒了出来。茶马古道,活跃于川藏线、滇藏线的一条南方丝绸之路,亦称“子午道”的荔枝古道则是起始于古代涪陵,连接四川陕西湖北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因“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抹上了几分浪漫。彼时的荔枝是帝王妃子、达官贵人的专享,荔枝古道在承担此重任的同时,也担负起了造福广大百姓的职责,生计所需的盐与茶便是靠着这条小道出巴山的。
车队在八台山下的茶园小镇停下,“巴山买茶,熙河易马”的词句把人引向了大宋时期,虽然史料记载的是“汉中买茶”,但汉中也属于巴山的范围,一个兼具文商的茶马互市足以反映出茶叶的繁盛和边贸的重要。万源的茶是十分的有名,茶圣陆羽在所著的《茶经》写到“茶者,南方之佳木也,巴山峡川生焉。” 颇具特色的富硒茶因其口感和营养而声名远播。茶成为老百姓生活的必需,在他们看来,人就是为茶饭的辛苦一辈子。当然,日需品还有必不可缺的盐,油盐酱醋茶万万不可少,而其中两样都是通过茶盐古道源源不断地送出巴山,这一古道成为荔枝古道的重要分支,也成为了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交流互动的大动脉。回首遥望,它似乎又是一幅长卷,书写着串起那大巴山的古老与沧桑。
现代建筑思维和工艺打造出的茶园小镇,俨然找寻不到昔日的记忆,唯有几处浮雕能提供一些文明的碎片。顺着风景小道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一片苍翠和满目的苍茫,更有一条或隐或现的盐茶古道在脑海中萦绕。在崎岖的蜀道的行进比茶马古道更为艰难,陡坡、沟壑,背二哥最亲密的伴侣便是背篓、打杵,一走就是一生,一走就是几代人。与其说盐茶古道一道壮观的风景线,倒不如说它是一段巴山运输的沧桑史。秋风袭过,大山的外衣有了些许褶皱,偶尔现出一个个小黑点,如果时光倒流数百年,那或许就是背盐人泛黑的身躯,就是运茶人疲惫的瘦影。抑或有树叶儿发出微弱的声息,也应是巴山汉子打杵后的悲戚叹息。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