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人在成长的路途中,支撑自己走下去的动力一定是梦想,你有你的仗剑天涯,我有我的诗与远方。我们都在同一片星空下用力去追逐各自的目标,然前行的旅途远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有时甚至还会荆棘丛生,但笔者始终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只要永不言弃,你想要的东西必然会对你青眼有加!
本着对文学的喜爱,笔者近期总爱搜索一些有关文学的微信公众号,进而关注,目的在于拜读学习,增长智慧,同时也对自己的习作有一定的帮助,顺便看看自己的文章与公众号的相比,差在什么地方。借机投稿,好提高命中率,以我手写我心,把自己内心那些骚动着的青春狂想找一个可以栖息的地方。上个月兴之所至,笔者七七八八拼凑了几篇稿件,几易其稿之后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投给了经常关注的一个公众号,一个多月以来,我每天都要点进该公众号去看几次,里面有没有刊发自己投去的文稿,一天天过去,我几乎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想着自己文章水平太差,肯定入不了编辑老师的眼,前天中午,伴随着“叮”的一声消息通知,我从午睡中醒来,睡眼惺忪拿起手机打开微信,只看到班级微信群里班主任老师发的一条链接,下面附上“这是庆勇同学写的”。我赶紧揉揉眼睛,这说的不就是我吗,我十分激动地点进链接去,当真是自己写的那篇文章,激动之余,还不忘臭美一下,不怕丢人现眼把文章转发在了朋友圈,迎来朋友圈一大波点赞和鼓励。于我而言,努力得到认可与肯定,这个意义已经远远大于文章本身被刊发的喜悦。生命最为奔腾和跳跃的部分,不正是坚持过后,那些一路花开向阳的曼妙音符吗!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其大意为迎着浩荡春风得意地纵马奔驰,好像一日之内赏遍京城名花。出自孟郊《登科后》,笔者看来,这两句诗用来形容三更灯火五更鸡、十年寒窗苦读、终于一朝得胜凯旋的高考学子是颇为恰当的,然而对于高考,自然是有欢喜有人愁,有“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的喜笑颜开,自然就免不了名落孙山无人问津的苦楚。而笔者就属于后者,那年高考,分数线出炉,笔者超二本线没多少分,加上填志愿时不懂,便懵懵懂懂,稀里糊涂地来到了本省的一所二本院校,时间会让你认识一些东西,那些你想要的,往往需要在夜深人静时静下来听听自己的内心,看她怎么说,来到那所学校一个月,笔者每天都陷入极度痛苦的状态中,哪里还有什么考上大学的兴奋,原因在于我不喜欢所学的专业,在经历复杂的心理斗争后,笔者选择了退学回家,回去后笔者告诉父亲,准备外出务工,其实不是真的想去,只是笔者想知道父亲的心里对笔者的失望程度有多深,另一方面则是想试探父亲是否支持自己继续读书。父亲低着头,深吸了几口烟,吐出的烟雾包围了父亲的脸,过了好一会儿才被一阵微风拂去。父亲没念过书,他语重心长地说“你爬上树去摘果,快到树顶摘到它了,但是你突然要下来,那你爬这么高不就白费了吗?”我没有回答父亲,只知道作为一个已经跨进过高等学府大门的我此时竟无法接上不识字的父亲说的这番话。只是从内心更加坚定了自己从头再来的想法。笔者坚信,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任何寒风冷雨也无法阻挡前进的步伐!
高考补习班上课的第一天,老师便说你们坐在这个地方,就意味着愿意为之前不理想的结果买单。这句话深深刻在我的脑海,我时刻提醒自己,来到这里如果仅仅是买来一年的临时户籍,那才是最糟糕的事儿。于是我静下心来,忘掉之前的失意与彷徨,重新振作起来,虽然不一定能够像补习班的名字:辉煌补习班那样,能够再创辉煌,但至少求得一份内心的安宁,为了自己追求的东西,有过执着,有过青年该有的热血与冲劲。那段为了高考半夜睡不着觉的日子在后来成为了我人生当中弥足珍贵也印象最深的一段记忆。笔者怀揣着对心中那清澈世界的向往,全身心投入书海、习题。当为了自己热爱的事情,把忙视为一种享受时,笔者就知道生活一定会以更加靓丽的姿态回礼于我们。而对于那一段时光,笔者想对那群生命中给予我帮助和鼓励的亲人和师友由衷地道一声“谢谢”,是你们用仁爱之心浇灌了我近乎荒原的灵魂,让它重获新生,生根发芽。
好容易“二战”结束,到了查分的日子,条件反射般地紧张,对于结果与之后的道路作了很多种设想,但转念一想又觉得其实结果并没有那么重要,真正能让我们成长和惊喜的除了拼搏过后的收获,或许那些阴差阳错同样能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无限种可能性。然不管怎么样,上天始终会眷顾每一个追梦的灵魂,生活总会在你感到疲乏与困难时给你惊喜,分数线出来,这次生活也许怕我禁不起折腾,没有和我开玩笑,于是笔者如愿进入了心仪的大学,修了钟情的专业。我不禁想起汪国真说的“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只要热爱生活,一切皆有可能”是的,每一个对理想和生活充满期待并孜孜不倦去攀登的灵魂,都会被生活温柔以待,就像清风,深情地拂过每个山岗、每片希望的田野。对于生活,情深热爱,用心去拥抱,坚持理想的人一直很“青年”,而理想的结果也会是水到渠成的的自然状态!
谢谢编辑老师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