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岁月,如水流逝,人生多少事,渐趋淡忘中。然而,往昔那段做草鞋、穿草鞋的亲身经历,如今依然清晰地镌刻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穿草鞋的时间定格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年月,乡村农民几乎出门劳作都穿草鞋。我是上小学四年级开始穿草鞋的。农村的孩子穿草鞋上学不只是我一个,同村的曹阿满等同学也是如此,不过必竟是少数。农闲时大人们做的那些备穿的草鞋,常常成堆串在一起挂在墙上,但因尺寸太大少年不合适穿。我穿的小草鞋都是自己亲手做的。农家人很会珍惜利用时间,下雨天,我爷爷经常在家里默默无闻地做草鞋,天气好他一般都忙于外面的活。屋外淅淅沥沥地下着雨,我没处可玩,呆在家里挺闷,还是坐在爷爷旁边看他做草鞋吧。这时,爷爷非常高兴,他总是笑呵呵地要我帮他分草、递草。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觉得做草鞋这活儿也挺好玩的。当爷爷不在家时,就悄悄地取出他准备做草鞋的一捆现成稻草试做着玩,便慢慢地学会了。当然,我做的小草鞋的质量无法与爷爷做的草鞋相媲美。
虽说做草鞋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术,看起来工序也蛮复杂。不过,它是一种眼头活,学一学就会做,我们村子里穿草鞋的人一般都是“自编自穿”。一条长板凳子和一个草鞋耙是做草鞋的必需工具。长板凳子在农家随处可找,而草鞋耙却是打编草鞋的专用工具,它上面有五个木指头,中间那个特别长。另外,它的一条长长的木臂尾部向下成弯钩,可顺利钩住长板凳子的一头边沿。草鞋的原料以稻草为主,也可因地制宜兼用布条、破网麻条等。稻草的品种以高秆的为好,最上等的要数糯稻草。准备稻草时,用一只手握住一束稻草上头,另一只手分开五指,用手指向草梗部撂去,用力扐去枯草、烂草和草绒。这样一束一束地反复着做,逐渐以少聚多。然后进行捶草,一直要捶到稻草柔软为止。捶草这活看看简单,其实做起来挺费劲。这活单、双人都可干。单人为坐姿,双手举“厂”字形木具敲打稻草,两脚按住稻草并反复转动,使稻草敲打均匀软熟。双人干就是一人坐姿敲稻草,一人蹲下配合转、翻、移稻草,互相默契合作完成捶草。接下来要把用于做草鞋鞋底筋条的细草绳搓好。搓草绳是一项基本农活,农民一般都会搓。做草鞋,还要掌握它的大小尺寸与穿者的脚形大小相同,这样穿起来才感舒适。在编做草鞋时,人必须骑坐在长板凳子上,将草鞋耙在板凳前头沿边钩住、摆平。尔后,先在“耙”和“腰”之间拉上四五道“经线”草绳,再用敲柔的稻草作“纬线”,进行横向上穿下穿反复编织,做到边搓,边编,边拧,边添草,同时用拇指推紧挤压勒紧,制成厚实的鞋底。要牢记在适当之处拧上几个“耳朵”。“耳朵”是用来穿绳子的,穿草鞋时绳子系在人的脚背上,草鞋就固定了。在编织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宽窄变化的放或收。待最后用草鞋耙横头将鞋底敲打平整和修理好外形后,一双简易的草鞋就编做完成了(注:如在编织的稻草中夹加些布条、麻之类,能使草鞋更加结实耐穿)。
自我跨入成年参加农业劳动中,做草鞋和穿草鞋是司空见惯的事儿。在这风风雨雨的岁月里,我与草鞋始终“不离不弃,相依相伴”。穿草鞋的优点是,轻便、舒适、防滑。缺点是不耐穿。在行走或一般性劳动中,一双普通的草鞋一般只能穿五六天。若遇到上山砍柴,整日挑坦,连续拉车等用力很猛的劳动,最多二三天就会穿破底,甚至时间更短。那时候,我们海岛机械化运输不发达,岛内岛外诸多物资得依靠人工劳力搬运。在生产队里干活,一年四季除了种田、做水库、挑滩、积肥、砍松毛外,还有许多人工运输副业要搞,干这些活当然是穿“雨天不滑、晴天不溜”的草鞋更合适罗!让我最记忆犹新的是穿着草鞋拉小班车运送海盐的情景。在南峰盐场处,用小班车装上四大麻袋盐,每袋为二百斤,共八百斤,独自一人徒步拉到距离七八里外的小高亭码头仓库,每天来来回回拉两趟算一工日。面临艰难的是,当时这条道路并非平坦笔直,而是一条盘旋山腰或山脚且高底不平曲折的泥石路。全程要爬外陈家、小深水、大深水、馍头山等多处坡道,尤其是小深水这段坡道,竟然长达一百多米,别说是拉重车行走了,就是身强力壮的年轻人简装上坡,也会累得腿软腰酸,非得气喘吁吁地在半途少憩。显然,干这种活离不开草鞋。每天清早,我拉车上路穿一双草鞋,顺便还带上一双草鞋作备用。到了上坡道关键时刻,将浑身的力气集中在腿脚上,通过不打滑的草鞋将劲力直接支撑至地面,绷紧腿脚坚韧住,低着头、憋住气,一步一步拉动车子,慢速且曲艰行。下坡时,以小班车后面吊棍(在小班车后部下面装上一根结实的木棍)为刹车,迈开大步随车速飞快奔跑。显而易见,草鞋在进行这些方面体力劳动时,是能派上大用场的。毋庸置疑,在特定环境的往昔年代的乡村,草鞋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啊!
作者简介:
曹银员,汉族,浙江舟山群岛人,解放军南京政冶学院毕业,三次军功荣立者。浙江省作协会员。迄今已在《天津文学》、《飞天》、《台港文学选刊》、《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意林文汇》、《百花园》、《天池小小说》、《小说月刊》、《微型小说》等全国百余家公开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数百篇。著有精短小说集(书)《美丽的海浪花》(大众文艺出版社)。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