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的事了。
那年春天,我出公差,因时间宽裕,顺路回老家看看父母。
我是医生,离家远,工作忙,平时很少回家。那天,当我出现在母亲面前时,母亲又惊又喜,握着我的手,直抹眼泪儿。然后,她慌里慌张地准备吃的。
老家风俗,游子归来,一定要吃顿好的。可当时青黄不接,家里没多少可吃的东西。
母亲搓了搓手,挎上篮子出去了。不一会儿,她挎着一篮子绿芽回来了,兴奋地说:“咱包包子吃!”
母亲麻利地和面,醒面,然后烧水,把篮子里的绿芽洗干净,倒进锅里,焯了一会儿,又捞出来,放凉水里浸着。
我要动手帮忙,母亲不让,让我好生歇着。我执拗不过,只好坐着,陪母亲聊天。
母亲挽起袖子,把浸在水里的绿芽捞出来,捺干水分,放在盆里,加入面酱、葱、姜、油、盐、味精等,搅拌匀了,开始包包子。
包子蒸好了,白白胖胖的,整齐地排列在箅子上,透着诱人的香味儿。
兴许是饿了,兴许是见到母亲高兴,兴许是包子太好吃,那天,我胃口大开,一口气吃了三个。
母亲一直笑眯眯地看着我。看我吃完,问:“吃饱了?”
“饱了。”
“好吃么?”
“好吃。”
“知道什么馅儿么?”
我愣了一下。还真是,吃了半天,光知道入口嫩滑,味道清香,要问什么馅,我还真说不上来。
母亲一脸的得意:“告诉你吧,柳芽馅的。”
啊,柳芽还能包包子啊!
母亲得意地告诉我:“刚冒头的柳芽,嫩嫩的,撸下来,用开水浸一会儿,把里面的苦涩味去掉,加上调料,就可以包包子啦。”
我第一次听说柳芽还能包包子。
时间关系,我不能久留,吃过午饭,陪母亲聊了会儿,就匆匆忙忙上路了。
再回老家,跟母亲谈及此事。母亲一脸歉意:“那天实在不巧,你冷不丁回家,家里要肉没肉,要菜没菜,情急之下,只好用柳芽包包子了。”
我连夸好吃。母亲一脸不自在:“唉!那是以前没饭吃想出的笨法子,妈对不住你呀。”
以后的日子里,我吃过各式各样的包子,但都没有母亲做的柳芽包子好吃。
枝上柳绵吹又少,母亲已去世二十年了。我只能在回味柳芽包子时,回味那缕渐渐稀薄的清香了。
作者简介:李学国,枣庄市作协理事
编辑:昆仑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