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书香黄树林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六枝 郭府祥    阅读次数:9131    发布时间:2019-10-23

打开六枝特区行政区划图,目光逐渐往北移,最终在六枝、织金和纳雍三县交界处寻到了黄树林村民组的所在位置。此时的黄树林跟地图上其它标注的圆圈圆点一样,在余的大脑里只是一个符号而已。

雨果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据介绍黄树林是文明村寨,余想茂密的树林与内涵丰富的书本有何关系?2019年暮秋之初,有机会随一群文朋诗友步入六枝特区牛场乡尖岩村黄树林村民组感悟其经久不散的书香韵味……

“请各位下车,黄树林到啦!”当我们乘坐的车在牛(场)百(兴)公路途中时,陪同的向导在前面一边招手,一边指挥大家停车。

“哟,好风景!”一下车就有同行惊呼。暮秋时节,村里那些落叶乔木经不住季节的折腾,黄黄的叶子有的铺了一地,有的在阳光的沐浴下正洋洋洒洒下树迎客呢。目睹此景,余便想起了贵州织金诗人余登荣的作品《落叶乔木》:“依仗天生好血缘,青云平步想遮天。居高常把资源占,一遇秋霜便打蔫”。不过还好,黄树林的村民在落叶乔木间插种一些常绿灌木。赶这当儿,那些依然生机勃勃的常绿灌木正应前者诗人的绝句:“未惧炎威未惧寒,翠颜不改立身谦。花开花落随来去,总有葱葱贻世间”。

在几位乡村干部的带领下,大家一边尽情地欣赏黄绿相间的村景,一边从右沿布满花纹的水泥村道斜斜往前走。村道悬坎边米余高且古色古香的安全栏给人心里“种”下一种踏实。在一拐弯处,见右面石墙上书:诗礼传家,崇文尚教。静看这8个字,让人感觉到空气中弥漫的仿佛不是秋的气息,而是诗词的韵味和图书的墨香。

“这寨子56户人家,先后走出了73名大学生”。向导的介绍让余联想到了黄树林那些走出去的大学生自然与“诗礼传家,崇文尚教”的内涵有密切联系。

聊起黄树林,六枝特区新华镇中学校长龙忠友似乎打开了乡愁的闸门。他的祖先在迁徙过程中,站在纳雍河旁边的老屋基(地名)往牛场方向看,一座酷似凤凰的大山被金秋的树叶覆盖,放眼一看犹如展翅飞翔的凤凰,于是毅然选择了这风景如画的地方定居下来,这黄树林的寨名也从此诞生。

龙忠友的祖先自到黄树林定居后,林中便有了生机。虽然村民们为养家糊口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但怎么辛苦也送孩子们念念私塾,让他们识文断字以免吃没文化的亏。因此,村里白天炊烟袅袅,夜晚书声琅琅……

“爷爷和父亲都能“露”一手毛笔字,周边村寨谁家有红白喜事,都会留下他们的笔迹呢”!言及老辈人学文化的成果,龙忠友为爷爷及父亲骄傲。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黄树林的村民脸上洋溢着笑容。恢复招生考试制度后,寨里的龙尚祥等青年因刻苦学习最终先后走出大山吃上了文化饭。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端上了文化饭碗的事实逐渐让村民们理解“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道理。于是他们纷纷在自己的承包地里种辣椒、花生、玉米及烤烟等农作物。他们还依靠山中丰富的或草或虫资源,养牛喂猪饲鸡等等。每天,母鸡们完成了生产任务,跳下窝向主人报喜,大红公鸡也激情四射地拍着翅膀、打着扫堂腿并伸颈与其合律而唱,这些悦耳之声让对面织金和纳雍两县村民十分羡慕黄树林的热闹,久而久之便有了“鸡鸣三县”的美称。

收获季节,村民们一如既往一背篼一背篼将一年辛苦劳作收获的农作物分别背到织金的鸡场,纳雍的小龙场以及本乡的牛场出售。同样,村民们也将一头头牛、一个个“二师兄”,一只只鸡,一枚枚蛋在市场上进行交易,这些农产品的交易换来了一张张钞票。腰包内容丰富后,村民们周期性购足了孩子夜晚读书习题所需的煤油及食盐之类,余下用于扩大再生产。

电灯没有普及之前农村的主要照明工具是煤油灯。晚饭以后,院子里已经黑了,家长才点起有玻璃罩的煤油灯,孩子们便开始在灯下写作业,他们的母亲则坐在旁边忙着针线活,还常常悄悄把灯芯调大,让那灯光把桌子照的透亮。孩子写完了作业,母亲又换上没有灯罩的煤油灯,光线刹时暗淡了许多。早期走出去的大学生就是在媒油灯那橘黄色的光芒中,学到了许多知识,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更多的品味到亲情的温暖

在龙忠友的记忆里上学的日子十分辛苦。晨曦初露,他同小伙伴们一样按时翻身下床,火急火燎地吃完父母亲为之准备的晨饭,便急匆匆背上书包往6公里外的牛场学校赶。中午,任凭肚中如何唱“空城计”,大家忍着忍着坚持上完下午课方赶回黄树林。夏秋季节,路边的野果常常为他们解了腹饥之急。如果下雨时间较长,上学之路被牲口踩出等距离的或埂或洼全被泥浆覆盖,此时家长为孩子们准备的水鞋派上了用场。尽管如此,每天夜幕降临,村里的读书人就会不约而同在煤油灯下温习白天的功课,预习次日的课程。

俊男靓女上荣墙,细解研读谱华章。茹苦含辛达理想,为国贡献铸辉煌。黄树林的后生们没有头悬梁锥刺股或凿壁偷光的经典故事。但余在村道旁的文曲榜上看到了一个个学有所成的名字。据龙忠友介绍,其中的龙添翼好学精神至今仍是上学者的榜样。一天晚上,添翼在睡梦中竟然哭了起来,一起睡的爷爷问其故,随即告之作业还没做完。于是,老人又披衣下床点上煤油灯陪孙子重翻书本。如今他从贵州大学毕业后在省城事业有成。

在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黄树林仍然没有瓷墙琉瓦,所居之屋还是昔日的木柱泥瓦。令人心旷神怡的是村道打扫得干干净净,庭院整理的清清洁洁。坐在村中“崇文学堂”读书亭的木凳上,近亭而居的女主人见是一群颈挂相机手拿笔记本的不速之客,便热情地端来泡好的茶水。大家品着热情感悟茶香,零距离领略到村民的淳朴和善良。

谢过茶主,大家又兴致勃勃地沿一条青石小道步行来到寨子前沿的状元亭,亭有一联:奇石盡含千古秀,异花长佔四时春。亭旁有许多不相连接的天然“状元石”,观其石个个呈胸有成竹及稳操胜券之态。亭前建有约三十平方且圆圆的观景台,余倚台之栏对望,黔中水利枢纽尽收眼帘,碧水与蓝天相互映衬,倍感赏心悦目。对望苍翠群山,其中木底河岸的一座大山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整齐劈开,留下那那灰色的百丈石崖如永久性的贵人榜,仿佛正为黄树林努力学习的后生门发榜呢!

目睹村中的文曲榜,行走在寨子通往状元亭的石板小道上,心灵感悟黄树林读书人的勤奋不就是唐代诗人韩愈“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现代版画面么?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8087576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