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里,我最爱听奶奶教的儿歌,喜欢和奶奶一唱一和,仿佛都能乘着舒缓的音乐翅膀,又回到了故乡,心生一种亲切感,故乡也有了自己的符号。
月下乡音
“书到读透乾坤大,酒至微醺天地宽。”每次一听到《苏武牧羊》的箫曲,就会忆起月光中唱响的家国情。
“在这里,我们先后举办了三届洞箫文化旅游节,接受过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倾国倾城》栏目组、中央二套、七套、十套,还有浙江、北京、福建电视台,韩国MBC电视台,美国东方电视台和国内外许多报社的采访。”第三代洞箫传人李吉松对记者说。
1999年,“珲春市密江乡洞箫协会”成立,之后走向了全国。和老师一起学习吹箫的情景浮现在眼前。晚饭后,第一时间就到教室练习吹箫,一开始连声音都吹不出来,就对着脸盆里的水鼓起嘴巴吹气,终于能吹皱了水,才能开始练习吹箫,用了一周的时间,才学会把七个音调吹出来,最先学的就是《苏武牧羊》。
当我在网上听到名家用钢琴合奏箫曲——《苏武牧羊》,想起老师当时悉心指导,不禁感慨万千。故乡,因为有了洞箫这个符号,民族文化有了传承。虽然跟老师已是天各一方,依然能感受那箫音的空旷与生命的美好,那些藏匿于花下、水中、树间的月影和箫音凝结成笔端的文字,寄予远方的亲人。
微雨,吹箫,飘逸灵动文字在随乐飞扬。一曲《苏武牧羊》,虚空静籁。如梦、如泣、如诉的萧音,勾起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与伽倻琴一起弹奏,此起彼立,深感亲切,无论离开故乡多远,沧桑之情,融于其中,广寒宫嫦娥亦动容,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月下乡风
人在外地难免有思乡,可是不管在外地待多久的人,当回到故乡时,总是要吃一碗家乡地道的朝鲜族冷面,朋友们聚在一起,吃顿北方特色的烤肉串。那天朋友对我说:“他离开家都快40年了,照理也应该是入乡随俗了,可总是忘不了延边的乡风,端午节包粽子,冬至吃红豆粥,特别过生日、过花甲,年节都要吃打糕!这里说的打糕是朝鲜族人表达美好祝福的一种食品。
记得有一次回乡做客,月下,一大家子人团聚在一起,主人热情端来了大米饺子,笑着对我说:“来尝尝我们的大米饺子,这是我们延边的特色,吃过,日子会过得更幸福!”我接过了小巧玲珑的白色饺子(还有其它颜色的带馅儿的小糕点),我咬了一口又面又甜,红豆馅儿浸着润滑的糯米在口中融合。
“正宗的朝鲜族大米饺子!”我不仅赞叹道,乡风一辈传一辈,一代传一代。这里渗透着母亲美好的祝愿,温馨的梦,温馨的母爱,童年往事……
月下乡情
世界各地的人们都热爱自己的故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人年龄越大,越是想回到故乡,海外的人思念祖国,外地的人思念故乡。
去年,在返程的高铁动车上,遇到了一位离家三十载的家乡人,交谈之后,他说:“出差到长春,顺便回家乡看看,虽然家乡也没有亲人,又在外地安了家,但是总想回家看看。”他顿了一下,又说:“还想看看过去住过的老屋,老邻居,老同学,老伙伴……”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这浓郁的乡情,不管是名人还是普通人都是一样的。这浓郁的乡情,无论什么高山,什么大河,什么海峡都阻隔不断的。
家乡的符号,月下乡音,月下乡音,月下乡情,没有大的讲究,不分时空的限制,代代相传,绵延不绝,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炎黄子孙的根在华夏大地,无论走向多远,“中国老乡”心系祖国啊!
(编辑:黔州)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