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楼台村连心饭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龙正舟    阅读次数:16437    发布时间:2019-11-02

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我和单位的杨胜勇主任到楼台村完成“五个一”当中的吃连心饭,在第一书记杨邕的安排下,今天要和楼台村三、四组的父老乡亲吃一顿饭。早上我和杨主任买好食材,带着美好的心情向楼台出发。

小雨绵绵,但是她没有破坏我们的美好心情。陈强指挥长和支书滕云伍已经安排帮忙人员在等我们,吃好早饭该来帮忙的人都来了,杨胜勇主任是一个大厨,他是一个勤快的人,当初他不在楼台帮扶,原因是本学期我们的优秀老校长滕宇调到大兴二完小当校长去了,由于工作变动,她在楼台的责任户由杨主任接替继续帮扶。杨主任任劳任怨,二话不说投入到精准扶贫这项伟大的工作中来,现在算来已经半年了。

今天的饭菜简单,红烧肉、片片肉、豆腐汤、鸡肉、土豆丝、还有我们苗家的酸菜辣子汤。他们忙碌了一个下午,时间到了,父老乡亲来了。香喷喷的饭菜摆上桌,围拢起来共话家常,倒上一杯杯红苕酒,说不尽的知心话,感不尽党的恩情。

吃饭时,我的帮扶户唐关琳,特意来和我喝一杯酒。“小龙,今天感谢大家,让我们这么多人一起吃饭,这样的场面很久以前有过。”唐关琳说。唐关琳老人已经七十岁了,经历了岁月沧桑,他的孩子们都出去打工了,过年才回来,他一个人在家,每年还要种点稻谷、玉米等农作物,每次去他家他总是对我说“虽然上年纪了,就是闲不住,一辈子就是这样过来,做一点就当锻炼身体,孩子们经常叫我不要做了,我怎能改变自己的习惯。”是啊,一个勤快惯了的人怎么能闲得住。普普通通、地地道道的话里显尽了父辈的思想。

作为一名乡村党员教师,成为帮扶责任人,每次的走访都很有意义。

从教师参与到精准扶贫行动以来,我一直在松桃自治县盘信镇楼台村帮扶。楼台村是一个二类贫困村,通过上下一心的努力,2016年已经整村出列了,这得益于精准扶贫的各项好政策。每次我去走访的时候,总要和我的帮扶户唐文松坐上一阵子,摆摆龙门阵。他已经脱贫。这几年他承包鱼塘养起了泥鳅、草鱼、鲤鱼,每年总有进账,他的爱人龙二姐在学校食堂当临时工,每个月工资800元,一年10个月,这样算来年均收入超过了国家扶贫标准,真正达到“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

唐文松还有一个小孩在读小学,享受的政策是“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助的标准是每生每年800元,义务教育学生免学杂费、教科书费。他的孩子没有寄宿,城乡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没有得到享受。他说:“其实现在党和国家对我们够好了,读书基本不要钱,在学校还有免费的午餐吃。”唐文松只是千千万万贫困人口中的一个,每次和他交谈,都能从他朴实的语言里,感受到他的脱贫信心。

楼台村在盘信镇不是大村,且住户分散,每一次实地走访,每一次电话交谈,他们都显得十分配合,非常理解和支持我们的工作。我想“00098”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因为我们坚持“三真三因三定”的工作原则,是按照“7个极”的要求来开展工作的。这段记忆将成为我人生的一个重要片段,旺了心灵,绿了心野。

我只是脱贫攻坚队伍中的普通一员,融入到楼台村的帮扶工作中,与兄弟姐妹一起用梦想丈量这方土地,扎实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服从安排,认真走访,投入感情,对于群众来说,我们成了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其实,崇高和伟大,应该属于群众,因为他们活出了尊严,活出了自信。有时想写上一点文字,回忆走访的感受,但又害怕那稚嫩的行文,写不出我心里对他们——驻村干部和贫困群众的敬意。

借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我想自己应该用文字记录行走的记忆,一顿连心饭,也只是我们的一点心意,我的文字从自己的内心出发,书写飘飘的雨中和父老乡亲们一起共话家常感党恩,我的人生当中又多了一段回忆,她将温暖未来的时光。

 

(编辑:黔州)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7778014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