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蓢之味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朱万能    阅读次数:23318    发布时间:2019-11-03

俩爷们儿从厨房里,抬出一大盆子热气腾腾的吃食来,沉沉的放在了圆桌中间。那单薄的餐桌随之一颤,竟晃荡出阵阵香气,瞬间弥漫在了这个仅够三五十人用餐的小饭堂里。越来越密,越来越浓,直引得人胃液倒流,饥肠辘辘。

那盛食的铝盆,很像早年间在部队里揉面用的大盆子,厚厚的边,扎实的底。至于大小?你想啊,能够得上一个连队百十号人吃饭,那得该多大呀!是的,就有那么大,盆子的沿上还靠了两把大马勺,正是在连队当战士那会儿,吃刀削面时的感觉。

下午巡查回来的时侯,透过饭堂半开着的窗户,就已看到了有七八个同事和厨房的阿姨们,正在热火朝天的忙碌着什么?当时还好奇的问过值班室的小叶和小李,以为是有人在大白天过生日呢。可他俩却神神秘秘的告诉说:好东西,一会儿你就知道了!

由于要忙着整理巡查材料,也没顾得上继续打探。晚饭时间,我照常从窗口领了正餐的饭菜,随便找了个位置坐下,一边目无旁物的用手机翻看总书记南巡的新闻,一边美美的吃了起来。

当偶觉不对时,抬头环顾才发现,饭堂里所有的人都正空着饭碗,坐在座位上,刹有耐心的等待着什么?我这才记起小叶和小李刚才的那段“神秘”来。

“大菜”一上桌,一帮子人便立马从四周围了上去。大家争先恐后的,抢了勺子就往自己的大碗里盛,然后,又利索的退回到各自的座位上,开始津津有味的猛吃、狂吃起来。趁热、趁烫,迫不及待。

他们兴致勃勃的,边吃边聊着那些我听不太懂的本地方言,嘴里呼哧呼哧的吹冷着即将入口的美味。那种幸福满足的表情呀,就跟儿时吃到了来之不易的肥猪肉一样,美美的,如痴如醉。馋得我确实忍禁不住,必须也得来上一碗才行。

等我来到盆边时,已快见底了,这是一盆半稠的汤食。我舀了大半勺,浇在吃了一半的米饭上。哎呀,都是些什么东西哦?乱七八糟的!有地瓜(红薯)、芋头、白菜、豆腐、面粉丸子,还有鸡肉、猪肉和星点儿的鱿鱼须脚,都稀里糊涂的熬在了一起,跟东北有名的大烩菜差不多。

这让我不得不心生好奇起来,要知道,大名鼎鼎的东莞,可一直都是点缀于珠三角胸前的一颗明珠,而东莞市的大朗镇更是一个地道的南方小城,怎么也好上了这口呢?至于大烩菜的由来嘛,我想我是了解的。

那是南宋时期,金兵屡屡南犯中原。身为兵部侍郎的朱敦儒,因主张抗金,被奸臣秦桧在高宗面前奏了一本,丢了官职。

时逢朱敦儒六十寿辰,他便邀集了一些亲朋旧友前来小聚。不料这时却从京城临安传来消息,称抗金大元帅岳飞,因惹恼了被金人收买的奸臣秦桧,而被诬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在了风波亭。

闻讯后,朱便吩咐:“今日不饮酒,只把备好的蔬菜熬在一起,一人一碗,配上蒸馍端来即是。”

菜上来后,他夹起碗中一个丸子,悲痛万分:“真想不到,岳元帅一生精忠报国,竟也不免惨死在“莫须有”的罪名之下,我恨不能砍下秦桧的狗头下油锅……”

朱敦儒话没说完,便有席间一位宾客起身会意:“大人,这碗熬菜中的丸子就是秦桧的头,油炸豆腐就是秦桧的肉,粉条就是秦桧的肠子。来,让我们大家一起把秦桧这厮吃下去,替岳元帅报仇如何?”

于是,满座宾客一齐响应,纷纷拿起碗和筷子,顷刻之间就把一大盆子熬菜吃了个精光。菜吃完了,有人又问:“该给这道菜起个啥名字好呢?”

朱敦儒想了想说:“就叫炸桧菜吧!”

后来,故事传到了民间。人们出于对秦桧的愤恨,也纷纷做起了“炸桧菜”。只因该菜是由各种各样的菜放到一起烩制而成的,所以,久而久之,人们又将它叫做“大烩菜”。

我和着米饭试扒了两口,嘿,味道还真是不赖呢!想必里面定是加了不少佐料的。只不过,像我这般的不伦不类,要说吃相,比起身边这群大碗大碗光吃“烩菜”的本地兄弟们来,终究还是不够“狂野”。

询问年纪稍长的同事才知道,此菜用普通话讲应唤着咸丸。虽已无法考究,与南宋流传至今的“大烩菜”有无关联,但据《东莞县志》记载,大朗的本地居民,确实是以当年从中原迁徙而来的客家人为主不假。

至于,大朗人吃咸丸盆菜的习俗,最有把握的说法是:早年间,当地百姓的日子不容易,要逢过年过节或嫁娶贺寿,才能吃上顿好的。所以,每次宴席过后的剩菜剩饭,主人家总也舍不得拿去丢掉或喂牲口,而是待客人散去后,七七八八的倒混在一起,留着下一顿熬了,自家人再将就着“团圆”。

这种简单的做法,原本是为了节俭。可谁想,人们竟慢慢的习惯起来,觉得放到第二顿的菜还更入味,多种菜肴混到一起熬出的味道反而更鲜美。渐渐的,这道咸丸盆菜便成了大朗人家团聚时的常备菜式。

如今,国家的经济发展日新月异,老百姓的日子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再也不用穿破衣服和饿肚子了。只是,从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六零后、七零后和八零后们,却怎么也忘不掉儿时的味道、母亲的味道,以及兄弟姐妹们合家团圆的味道。

他们不管是否过年过节,只要有合适的机会,便会在家里做上一顿来吃。正所谓:兜里有钱,天天过年。在单位也是如此,大家会自发的买来各种菜品,像北方人过年包饺子似的,一块儿动手切菜、揉面、烹饪,再围到一块儿热火朝天的碰头分享。

年过五旬的彭队告诉我,大队现在的办公场所,正是当年的镇政府所在地。门前这两条巷子般宽窄的小街,一条叫地豆街,一条叫正街,同另一条叫卖糖街的合在一起,便构成了咱们大朗镇最初的街市。

其中,最热闹的还得数卖糖街,只可惜早被拆除掉,建成了商场,再也寻不见了。那时,一到赶集,来自各村的人们便会把自家的豆类、瓜果、黄糖、蔬菜,以及鸡鱼肉蛋之类的都拿到那里去卖,然后再从市场买回家里必须的盐、布、胶鞋、书包等商品。那儿还有银行、车站和搬运站。兴仔(同事国兴)家的副食品铺子也在那里,孩子们一上街,最馋的就是他家的糖果和饼干了。

或许是话匣子被我不小心打开了,他继续讲。很早以前,大朗的先人们因为躲避战乱而结众南迁,当来到这片依山傍水、溪渠纵横、蓢草丰茂的宝地时,他们不约而同的停住了脚步,都觉得此处非常适合农耕和建房造舍。特别是这里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野蓢草,不但可以编筐、编篓、编凉席,还可以当柴火、做帘子和盖屋顶,简直就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件宝贝。

于是,大家决定不再迁徙奔波。开始在美丽的凤山北麓大刀阔斧、开基立业。年复一年,先辈们终于凭借着自己不畏艰辛、战天斗地的毅力,硬是在一片片荒芜里垦出了一望无际的水田、早地,改良了成山成遍的荔枝、龙眼……他们在此劝农桑、开教育,安居乐业,繁衍生息。为了更加方便生活,他们建起了日常交易的墟集,取名曰大蓢,即现在大朗镇的前身。

听到此时,我不禁提出一个肤浅的疑问:既然咱们大朗是以盛产蓢草而得名,那为何现在连一棵蓢草也找不到了呢?

    他的回答只有两个,第一是怨天,第二是尤人。所谓怨天,即指气候的变迁,比如很早以前,湛江沿海盛产椰子,而现在却只有树而不熟果了,这是老天爷做的主,谁也没办法。所谓尤人,则指人类的贪婪,比如现在肆无忌惮的开发和排污,河里连鱼虾都没有了,河边还能长出珍贵的蓢草么!

彭队是个长者,更是个智者,讲到这里越发感慨。他说,以前的镇子很小,还比不上现在一个小小的社区。镇子以外便是广袤的农村了,到处都是林木、果树、甘蔗、稻田和青青的草地。那空气是怡人的、河水是清澈的、鱼虾是肥美的,人们更是勤劳的……大人和孩子的压力都没有这么大。

可是,几十年时间,弹指一挥。我们才刚刚从孩子长成大人,这里已然演变成了经济总量排名全国靠前的工商业强镇,演变成了一个完全没有农村的小城。遍地的工厂、企业、写字楼、商场、市场和小区,完整的取代了当年瓜果飘香的山川田野。河水开始变成了褐色,没有了鱼虾,臭气熏天。

当大片土地被征收后,村民们变成了没有土地的农民,大家仅靠着收点房租,和村里每年多少不等的红利支撑。大家不得不在自己的家门口,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打工者一起比吃苦,与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们一起拼才干。面对铺天盖地的,如“洪水猛兽”般席卷而来外乡人,大家真的慌了,心里对未来的恐惧与日俱增。大家开始不停的自问,我们做好迎接这场“巨变”的准备了吗?

是啊,都做好准备了吗?未来的世界,必不会再有人像父母一样,强迫你去学习和提高,有的只是生存的压力,有的只是对自己未来发展的需求。没错,这是一场避无可避的变革,它必将迫使大朗人民完成一次特殊意义上的转型升级。

金秋时节,晚风微凉。伫立在宿舍外的平台上临街望去,有衣着鲜艳的小朋友,咯咯的在旧围里窜来窜去。不远处“大朗饭店”的那块金字招牌还隐约可见。只是,人家早已不开饭店,而改做月饼了。

周围只剩下三五棵零星散落在街道两旁的老樟树、老榕树,依旧像老哨兵一样居高俯视着,这一片片层层叠叠的、青砖红瓦的老宅子。它们彼此搀扶着,关照着,共同留存着这片老土地久远而沧桑的记忆。

端起这碗地道的盆菜,我仿佛闻到了一缕从大宋末年穿越千载而来的蓢香。听着同事们你一言我一语的纵情渲染,我又好像听见了一曲曲怀旧伤感的挽唱。在如今这和平的岁月里,咱们虽然没有了岳飞时代的国仇家恨,但却仍抹不去对生存的优患。

吃下这口大朗的咸丸,这口合家团聚的咸丸,这口披荆斩棘和开拓进取的咸丸,我真心希望,希望咱们大朗的子弟都能够勤勉好学、发愤图强,都能够利用好家门口这近在咫尺的宝贵资源,激流勇进,富贵绵长。将来不必再像我,异地漂泊,背井离乡。

 

(编辑:黔州)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7777878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