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乡 终身难忘
——落户天台五桂桥知青生活点滴
1971年初春,当人们还沉浸在万家团圆的新春佳节之际,在赤水城大街小巷都贴满“积极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大红标语的热烈气氛中,我和老三届的同学们一起,在赤水城一片喧天的锣鼓声和高音喇叭反复播放《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大海航行靠舵手》等歌声中,和亲人难舍难分的道别后,登上了开往各区乡的解放牌大货车,开往各区乡所在地。
到了天台公社后,经介绍,我们首先认识了公社书记冯雨声,公社革委会主任刘运鸿,武装部长陈永坤等公社领导。经公社分配,我和县宣队(赤水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好友袁泽君、曲海鹏、袁照常四个男知青被分配到永红大队五桂桥生产队。随即我们认识了生产队的队长张云鹏。张队长四十多岁,个子不高,身穿一件破旧的对襟兰色上衣,腰上系着一条深蓝色的围腰,头上戴着一顶很旧的解放帽,肩上还扛着一把耙梳,裤子上全是泥浆,打着赤脚,像是刚干过田里的农活就赶来接我们,憨厚的神情中显得淳朴、厚道。在张队长的带领下,我们背着背包,提着洗脸盆、热水瓶等生活用品,经过近半个小时的路程,来到了我们下乡目的地——五桂桥生产队,直接到了一个地名叫新房子的驻地,房东叫陈文清,五十来岁,中等身材,身着一件洗得发白的兰色中山服,慈眉善目,和蔼可亲,听说以前还担任过大队的领导,是一位老实而受人尊敬的长辈,我们根据张队长的介绍亲切地称他陈幺爷。
放下背包 满勤出工
一阵寒暄后,陈幺爷领我们到他家看为我们落户准备的住房。新房子(地名)是一间农村常见的坐东向西的三合头房子,房子不算新,但还收拾得比较干净,特别是堂屋还宽敞明亮,我们四个知青的住房原是一间喂牛的偏房,因我们要来插队落户,经生产队与房东商量后,提前将房屋打扫干净,房顶上还在茅草中特地多安了两块玻璃瓦透光(俗称叫“亮瓦”,和瓦形状差不多,是用玻璃做成的),所以原本比较暗的房子显得明亮很多。在陈幺爷家午餐后,我们四个知青将背包和行李放在堂屋后,隨手拿起在公社领来的锄头,到生产队的地里和社员们起挖土点小春。一直干到天黑收工,才回到陈么爷家。晚饭后就在陈么爷家堂屋打地铺睡觉。第二天早上,我们又和社员们一起上山挖士点小春。几天下来,我的双手打满了血泡,腰杆、腿脚也又酸又痛,但我们仍强忍着坚持天天出工,从不缺席。这几天里,我们几个知青还发挥个大体强有文化会书写的特长,搭起两乘高楼梯,在赤桐公路旁的绝壁上,用石灰水书写“农业学大寨”的巨幅标语,影响很大,公社、大队的领导都评价我们,说五桂桥的几个知青身体好、人机灵、能干,还在公社召开的知青会上表场了我们。我们也实现了上山下乡,苦干实干,一炮打响的初衷。
挑灯夜战 裱褙住房
我们连续出工一个星期后,我们在张队长的再三催促下,才决定休息半天去收拾自己的住房。下午马上分工整理住房,也就是那间喂牛的小屋。午饭后,我们四个知青分为两组,即两个人去公社所在地铁匠炉,想办法买点面粉,在到公社办公室去找一些旧报纸;另外两个人打扫房屋及周围的环境卫生,协助老乡给我们绑“梅叉床”。待买来面粉、找报纸回来后,大家一起将住房内墙的四壁都用报纸裱褙,这在当时的农村,是没有人看到过的,更没有人像这样收拾过屋子。因此,周围的老乡来了不少,其中多数人是来看闹热,对我们表示欢迎的,但有少数老乡主动帮忙打下手、扶楼梯、抬板凳、递报纸。这下乡的第一天,可谓宾客满屋,热闹非凡,让我们一下子就感到了这里乡亲的淳朴、热情和友好。直到晚上乡亲们都走完了,我们的屋子还没有裱好,怎么办?是第二天接着裱,还是连夜加班裱墙,一经商量,大家都执意说连夜干,别耽误了明天第一次出工干农活,于是,我们又向老乡借来了两盏煤油灯,继续用报纸裱墙壁,一直干到晚上十点过。我们才裱好墙壁,拆除了地铺,将行李从陈么爷的堂屋搬到我们裱好的小屋。
经简单的洗漱后,我们躺在床上,抬头看见裱的白生生而整齐的墙壁,在煤油灯光的照射下看上去觉得特别舒服,心里离家的酸楚得到一点点安慰。这一夜,我睡得很好,我们都睡得很香。
棺山砍柴 初尝艰辛
第二天一早,我们吃过早饭后进屋里收拾东西,准备跟乡亲们一起出工干农活。陈幺爷过来转达了张队长的意见,叫我们今天别出工,常言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我们先到分配给知青的柴山上去砍柴,因为我们己用陈幺爷家的柴做了几天饭菜了,等我们砍好柴后就要用我们自己的柴做饭吃,于是我们在陈幺爷的带领下去我们的柴山——棺山砍柴。棺山在赤桐公路旁,靠近平桥,比老乡家的柴山要远得多,而且是埋葬死人的山坡,到处都是坟头,由于平时没人上山砍柴,树丫都长得很低,有的甚至就在坟头上。丝茅草也长得很高,大窝的还高过人的头顶。这天,天上下着小雨,上山去就觉得风兮兮、冷飕飕的,有时身上还起鸡皮疙瘩,我们四个知青中,小的十七八岁,大的刚好二十出头多一点,初生牛犊不怕虎,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经陈幺爷在山上指点能砍柴的范围后。我们就在山上风风火火地砍起柴来,虽然是第一次,但有点贪心,一个上午就砍了十多捆柴,中午,是棺山对面地名叫岩口上居住的王国权王幺爷请我们吃的午饭,午饭后,本应该将砍好的柴捆成捆,挑回驻地,但大家想多砍一些柴,回家后晾干,以便以后做饭要好烧一些,于是又砍好几捆柴,才开始捆柴挑柴回家。结果挑到吃晚饭都还没有挑完,几个人商量,海鹏的意见是明天继续搬柴,我们三个怕第二天又耽误出工,就想连夜将柴搬回家。于是,为了抓紧时间搬柴,少跑一趟,我将平时只挑两捆百把斤柴的千担,一头穿两捆,一下就挑起四捆柴,这样连看路都很困难。天渐渐地黑下来,而且仍然下着小雨,我挑着四捆柴在山上坟包堆里转了很久都下不了山,一下子心里就毛骨悚然,浑身又起了鸡皮疙瘩,我为了给自己壮胆,就大声向山下问路,山下对面住的王幺爷应了我,告诉我应该从右边的路下山,这样我才十分艰难地将四捆柴挑下山,又挑了一公里多,才回到了驻地,晚上八点过钟才吃上了晚饭。晚上连洗漱都没有就躺在床上,周身又酸又痛,感觉十分疲倦,但想到今后的日子还很长,不知哪天是头,这样越想心里越乱,虽然身体躺在床上,但久久不能入睡。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