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远方的灯塔,人生是一座永恒的主题,人生是前进道路上的坐标。
已近古稀之年的我每当追溯遥远的人和事,便不由得让我联想起四十多年前那段令人难忘的知青岁月,在这段充满感情色彩的蹉跎岁月里,曾经的憧憬、热情、激情、青春、困惑便像决堤的洪水在脑海中汹涌澎湃,难以忘怀,但又不能淡忘而挥之不去的回忆迫使我激情无限、思绪万千。
一、积极响应号召 在锻炼中成长
那是1974年5月4日,5月的赤水群山环抱、鲜花盖山,当时城乡结合部的毗邻蔬菜队、农场的农作物在农民的辛勤耕耘和汗水的浇灌下郁郁葱葱,现福乐多石柱山生产队地段的田野里秧苗绿油油的,不大的赤水县城掩映在青山绿水的怀抱之中,清澈的赤水河源远流长地向东蜿蜒流去……,我生长在这个美丽的地方赤水市,但我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那就是红军的后代,英雄的后代。
由于我出生在哪个国民经济还百废待兴的年代,一切都要靠计划经济、票证的时期,轰轰烈烈的一场政治风暴席卷全国,19岁的我正是青春年华、朝气蓬勃的黄金时代,在赤水的大街小巷和广播里常听到和看到贴满大街小巷的红色大标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大有作为,滚一身泥土,练一颗红心,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伟大号召,再加上县委、政府、城关镇当时的大会、小会,连里面和组里面的动员。因此,在父母亲的催促下,我便将自己的户口下到了当时的大同区鸡啄嘴生产队五队(就是现在的望云峰茶场,原叫洞坝茶场的地方)插队落户。
记忆中离开赤水那天,我背着沉重的行囊,包括铺盖卷、洗脸盆等简单的洗漱用具,在人头攒动的人流中,在人们依依不舍的眼神里,我家的父母、兄弟、姐妹拉着我的寿说:“你要离开我们了,农村太苦,我们有什么办法呢?国家的政策、环境条件在这里。每人都一样,你不能埋怨我们,怪不得我们大人(指父母),你到农村去要吃得苦、听话,只能自己照顾自己了……”
一阵阵语重心长的话语,顿时我禁不住哭了起来,当时的情况,至今让我回忆起那个场景既让人感动,又让人心酸。解放牌汽车载着我们男女知青,在汽车的轰鸣声和家人、亲友的挥手中,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目送着欢送我们人群的地方,汽车已经开得很远了,但我目光还总是停留在那里,心里阵阵酸楚。
经过近两个多小时的颠簸,汽车停在了鸡啄嘴生产队五队,在公社和队长游正祥的带领下,我们沿着陡峭、荆棘丛生的山路艰难地一路前行,又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步行,我才来到了知青的驻地。
知青驻地留给我的印象是荒凉、萧条、冷落,一幢低矮的茅草土墙屋在荒郊野岭中显得孤零,门前杂草丛生,敞坝泥烂水滑,一只骨瘦如柴的黄狗见我们到来“汪汪”地叫个不停,便算是“欢迎”。
这一刻,我的心凉到了极点,生产队队长便说:“我们农村就是这个条件,很苦。你们的到来,我们只能安排在这里,委屈你们了,有什么困难和需要我们帮助的,你们说话”。队长的“欢迎词”我们感同身受,但又有什么办法了?放下我们的“家当”,我便和欧安伦、匡正林、邓赤平等人动手收拾房间和环境卫生,由于没有干过农活,连握锄头的手劲都没有,我们只好先用镰刀将杂草顺着地平面砍,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努力,终于将杂草砍完。
队长拿来了约十多斤米,我们肚子已经感到饿了,大家七手八脚动手烧火煮饭,由于柴火是半干半湿的,我和其他几个知青被熏得眼泪都流出来了才终于将火烧着了,吃了知青在农村的第一顿饭。
当晚我们躺在床上,顿感浑身上下骨头像散了架似的,在昏黄的煤油灯光的照射下,我辗转反侧睡在“梅叉床”上难以入睡,在心里暗想:“这个荒郊野岭的穷旮沓,何时才是个头……”
口哨一吹,便随这里的乡亲们出工劳动挣工分,首先干的就是挖土,开始时,由于锄头大,足有4斤重,加上青冈锄把,加起来足有上十斤重。因此,我们抡起来十分吃力,挖不了几下便累的气喘吁吁,手上还在不经意间打起了水泡、血泡,每挖一下手板心像针扎一样刺痛,说好说歹,东站西立,在叫苦不迭和埋怨声中就完成了第一天的出工。
其他几位乡亲们来教我们说:“手不要握得太紧,用力时要准,锄头要放正才省力,土才能挖得深,要挨一挨二地挖,不要东一锄,西一锄地挖,不然的话挖的土是“猫盖屎”。
第三天在乡亲们的指导下,我们边挖边领悟其中的道理,经过十多天的劳动,我终于学会了挖土。
二、插队落户感悟人生 初尝艰辛无怨无悔
另外就是点豆子、点麦子,在地里掏沟沟、打窝窝,沟沟应掏得平,窝窝间距大致要均匀,这样长出的庄稼才好,另外不浪费土地。
在汗水和体力消耗的农活中,我们仗着年轻、体力恢复快,兼之乡亲们的不保守赐教,干的农活还基本上“牙刷脱毛”,有板有眼,有模有样了。
农村十八般武艺犁、耙、铲、搭、花、编、绞、押、抛粮下种、筛、簸、风、团,我们都几乎会了一样,但最让人心烦的就是插秧子,甩秧头(就是挑秧子、扯秧子捆绑后挑到要插的田里用力把秧苗甩在水田里)。
三月的赤水高山地带的大同洞坝天寒地冻,寒风在山野中呼啸而来,空旷的山野中还夹杂着没有融化的积雪,水田里的凌冰在水里清晰可见。这天,我和其他几个男女知青便开始加入了插秧抢工分的生产队劳动。由于我们是女知青,体力当然不能与男知青相提并论,男的在水田前后固定一根麻绳,顺着笔直的绳子插秧(俗称伸秧),但虽说伸秧说起来容易,但干起来难,放轻了,秧子在水面浮着,放重了,秧子又插得太深了,不宜于它的生长,总之要恰到好处才行,男知青便在青年农民和年长的农民的指导下开始慢慢地插秧,我们女知青也在水田里分秧苗,每分好一株就在木盆装满人畜肥的盆里裹一下,盆里的人畜肥混合的大粪便,有的一节一节的还要用手捏烂,粪便里蛆虫爬来爬去,只见蛔虫约有10多20工分长,又脏又臭,很容易溅在身上、头上和脸上,但我们看见其他的乡亲们都一样不怕脏、不怕臭和累,心里摆脱和战胜了干呕的恐惧心里,随着几天的劳动和锻炼,我便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了。当时想着,连吃饭都吃不下去,当农民、当知青要知道农业是枝花,全靠肥当家,怕闻大粪是干不了农活的,干不了农业生产劳动的。
插到田里的秧苗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还要经过薅秧、除稗这些工序,几个月过后,秧苗便逐渐抽穗、扬花,黄澄澄的稻谷在秧田里“笑”弯了腰,一年辛苦劳动的成果得到了回报。
秋后的七月,收获的季节已就来临。下田打谷子也是苦、累的活儿。每天天刚亮就出工,我和男社员、男知青一样在稻田里割谷子,有的水田有水,有的是开着很长、很大口子的干田。在田里太阳的暴晒,田里的气温的炙烤,不一会儿就汗流满面。男的栓一块蓝布围帕,我们女知青裤管卷至大腿,浑身浸泡在泥水里;分不哪里是汗水、泥水,待半桶装满后,我们女知青上岸挑谷子,擅长挑的挑,擅长背的就背,累得口干舌燥,一直干到十点来钟才收工。下午5点多钟又下田打谷子,虽说5点多钟,但依然热浪袭人,会身的衣服都能拧出汗水来,一直又干到晚上7点天将黑才收工。总之在躲过中午烈日当头的几个小时的高温顶峰的时时段,才是打谷子的最佳时间。但打谷子的苦累至今想到都记忆犹新,虽然几十年过去,想到今天生活在幸福生活的环境和条件下的下一代的人浪费粮食,我就想到我们知青生活艰难困苦的日子,心里感到就不是滋味。粮食是农民辛辛苦苦,经过几十道工序才成了餐桌上的大米饭,我们今天的人们应当珍惜粮食,切勿浪费,国家提倡“光盘行动”是不忘历史,重温过去的一种具体的表现。
我们这一代是生长在极不平凡岁月中的一代,我们这一代是社会中流砥柱的一代,我们这一代是艰苦创业,战胜艰难困苦的一代。每当我们回忆往事时,就深感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值得共同珍惜。知青生活的岁月磨砺了我们的意志,成就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理想,情操精神生活,锻炼了我们在农村生活的自强、自立、自尊、自爱。
在随同我去大同5队的知青中,当时我最大,最小的才16岁。在田间地头劳动时,我们学会了种蔬菜、花生、红苕……,还有就是在洞坝茶场摘茶叶,摘茶时胸前挂着一个竹篮,将嫩茶叶摘来放在篮子里,收工时过秤称斤计算,多少斤就是多少工分,每天大约是6至7斤左右,也就是工分是被评的6分或7分一个劳动日。经过自己的努力,基本上还是能完成任务。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