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专题策划 >> 讲座 >> 正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举办臧棣诗歌分享会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中国出版传媒网 | 梁文春    阅读次数:13203    发布时间:2019-11-07

11月2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小众书坊在北京举办“从语感开始,向万物致敬”臧棣新书分享会。臧棣携新作《沸腾协会》《尖锐的信任丛书》《情感教育入门》,与诗人、学者、清华大学教授西渡,北京大学教授姜涛,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敬文东,共同与读者探讨当代诗歌的想象力、主题、语感与创作等问题。

“臧棣诗系”收录了《沸腾协会》《尖锐的信任丛书》《情感教育入门》,严选自诗人在2000年至2018年间写作的系列诗。三本诗集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细小的事物辩护,让个人的生命更多地回到自身对生命的觉醒之中,回归对生存的独特体验之中。臧棣认为细小的事物恰恰是构成生活最真实最确切的具体生命鲜活的体验。细小的事物不该被贬低、被轻蔑,更不该以崇高的名义加以践踏。历史的宏大建立在对这些细小事物的尊重之上。

臧棣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以“协会”“丛书”“入门”等后缀作为一个系列来创作,某种意义上相当于建立了一种边界,让漫无边际的思绪容纳在这个边界之内,让思绪有一种相对稳定的流向,有一个出入口去进行写作。

“生命中可能有些东西很容易就消散掉、耗散掉,但是从个人的生命历程去回顾,可能那些比较零碎的或者比较隐秘的体验感受,恰恰是一个人生命记忆里最珍贵的东西。” 在臧棣的诗歌创作中,他希望通过诗歌即兴的能力,将生命中稍瞬即逝的、零碎的、隐秘的生命感受用语言固定在生命的记忆里。

臧棣在他的诗歌创作与研究中一直在反思新诗的百年实践及其发展脉络,过去新诗总是倾向于写宏大的历史题材、主题,21世纪初臧棣通过大量阅读中国古诗来反思新诗的创作路径,中国的古诗感性有一种强大的即兴能力,能够随物赋形,这跟当时的时代或日常生活关联特别密切。

协会诗是臧棣运用诗的想象力对他感兴趣的事物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勘测。诗人通过“丛书”的方式来认真看待并尊重与我们共处的每一个事物,我们有可能获得一种新的知识,帮助我们重新感受世界。“入门”系列诗歌坚持了诗人一贯的诗学主张:对语言的追寻以及对认识的追寻。同时也反映出臧棣近年来诗歌创作的新变:一种具有浓郁后现代特征的、互文性的探索,对中国文学抒情传统与自然书写的再造与化用,由此形成一种辨识度极高的“咏物的智性抒情诗”风格,对现代汉语诗歌文体建构做出了有益的开拓。

臧棣认为诗的最根本的力量在于它能激发生命的觉醒。诗开启的是一个人对生命自身的美妙的体验。由于各种各样的生存压力,我们对世界的丰富性的认知,远远没有达到足以让我们骄傲的地步。大多数时候,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处在世界真相的边缘。甚至由于先入之见,哪怕对于身边非常熟悉的事物,可能都缺乏了解的机缘。诗人为诗设定的任务:保持好奇的生命感觉,放低人生的姿态,从新的认知开始,通过对日常事物的重新观看,重塑我们的生命感受。

西渡认为大诗人有两种,一种是总结性的,另一种是开创性的。总结性的大诗人汇聚众水,以一己之力实现诗歌史已经提供的各种可能;开创性的大诗人发育众水,孕育未来诗歌的可能。杜甫属于前者,臧棣则属于后者。臧棣的汉语诗歌写作在意识、技艺、主题和题材等方面的开创性写作为当代诗歌的更新贡献了源源不尽的活水,而令我们惊异的是这些活水的源头还在不断孕育新的活水。“臧棣在风格上反过去的意识形态诗学……臧棣在诗歌创作中不仅向万物说话,更深一层是他抵达了事物本身,进入万物让万物说话,这是臧棣的诗歌迥异于当代其他诗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也是他的诗学的意义和精华所在,通过向万物说话,让事物本身说话,他发明出了一种特殊的语感,这实际上形成了他后来的独特的声音,这个声音是非常迷人、非常亲切和温柔的。这是新诗的诗歌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臧棣由此达到了一个无所不能的地步。”

姜涛表示在当代诗乃至新诗史的脉络中,臧棣占有一个不可替代的位置。他不仅以超常规的写作强度,为我们提供了数量庞大又匠心独具的作品系列,同时也在语言内部以精湛的技艺回应了也转化了新诗面对的诸多历史文化压力。具有独特诗学的诗人不在少数,但能将内在的诗学体认锤炼为一种完整丰沛的感受力、想象力,在百年新诗的历史中比较少见。

敬文东提到写作上保持高产的臧棣始终遵循着一种文学伦理,即所谓现代诗人,就是要在他走过的路上,思考、内省、陈述他所见所感的人生风景,并把它转化为成熟的智慧,而不是(或不仅仅是)浪漫主义式的、青春式的“完美”真理。和真理相比,智慧或许只是一个小词,它不庄严,也不肃穆,用臧棣惯常的造句法,我们可以说它虽然“迎风”,却不 “招展”,虽然“深入”,却并不“浅出”。对臧棣来说,智慧世界就是诗歌对表面上杂乱无章的现实生活进行的一次次“客观”的秩序化清理,它的结果正如月亮尽管有图腾般的力量,但又绝不为我们所拥有一样。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4365075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