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次艰苦的旅程,人生就是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人生就是奋力游向理想的彼岸,人生就是永无止境的追求……
“青春的岁月,像条河,一支歌,一支难忘的歌……”
当年上海知青战友叶辛作家创作的景点《蹉跎岁月》文学作品,剧本,电影、真实地反映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命运和知青生活经历,而搬上银幕的《蹉跎岁月》电影中的主题歌深沉、浑厚,优美的旋律让我泪雨滂沱,感人至深,正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五十周年,知青从四面八方相聚美丽的赤水河畔之际,为反映当时知青生活的真实情景,我不得不提起多年笨拙的笔,写下我曾经插队落户到农村知青生活的那段艰辛岁月中的点点滴滴与广大的知青战友分享。
当年20岁的我初中毕业后在家待业,1970年8月上旬的一天,我忽然听到当小学教师的妈妈说:“我们响应党的号召,在学校领导的动员下给你下了城市户口,让你到农村下乡当知青,接受劳动锻炼……”
古老的赤水县城那时人口不多,城市当然不大,赤水城大街小巷古老的青石板街弯弯曲曲,各间铺面和临街的座家煤油灯忽明忽暗地映照着夜晚的赤水城,淳朴、善良的赤水人民涌向街头巷尾,纷纷议论着当时的知青上山下乡的事情,一时轩然大波。有的父母在为从未出过远门的儿女担忧,一方面当时每家每户兄弟姐妹也多,加上又是党的号召,政策在那里,于情于理也没有选择的余地。“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哪里大有作为,滚一身泥巴,练一颗红心,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标语随处可见。
看着满大街的标语,和看到现实情况泪流满面,心想,我们平时耍得好的几个女同学、闺蜜都还没有下乡,我妈怎么就不跟我商量一下就这样自作主张地逼我下乡呢?正当我望着母亲河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又想到前几批知青下乡的欢送仪式的热闹场面我全不理会,所以也没有去看游行。独自倚在自家的大门口流着眼泪,直到有一天连长拿着一口洗脸盆送到我家门口,才完全明白“厄运”就要降临到自己的头上。当时,我听后犹如晴天霹雳,心里感到很不是滋味,像打翻的五味瓶一样失落、困惑、犹豫,一齐涌向心头,在城关镇知青办、连里面的连长、组长的动员下,我领了一床棉絮,背上印着“为人民服务”的黄帆布挎包,洗脸盘、口杯、毛巾这些必备的洗漱生活用品,在广播里常播放的《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歌声中焦躁不安地等待着,心里估摸着,然而,现实总归是现实,最不愿和不可逃避的现实也终于来临。
在劳动中锻炼成长
1970年8月28日,我是首批被下城市户口的知青,背着沉重的行囊和十多个赤水知青来到本市凤凰公社插队落户,我和罗莉莉、王泽飞、洪六一道,入住到六大队板栗田生产队。队长和乡亲们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在队长家吃过中午饭,队长就带领我们去我的知青房,大概走了十多分钟,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间土胚房、稻草盖的房子,而且还是刚死过人的屋,屋里灰尘积得很厚,阴暗潮湿,蜘蛛网挂满了整间屋,熏得漆黑的土墙几乎看不见红土地泥巴的本色,而墓地就在离我们知青居住的这间破旧的房屋不到一百米远的地方。正堂屋前漆黑的墙上还挂着死的老人生前的黑白遗像,看上去极为恐怖,令人心惊胆颤。我们知青也仅是十多岁的孩子,一时间显得六神无主、苦不堪言,如今五十多年后的今天回想此事,至今还心有余悸。
我们知青房的女主人是带着三个孩子的母亲,里里外外一把手,并且还在磨尧小学代课,很少回家,生活的磨难和艰辛很显然就落在这个女主人柔弱的肩上,我们暗自为这个不幸的女人在心中捏了一把汗。
据周围的乡亲们说:“我们住的床下半夜会被原主人掀起来,并且有一次住房的门栓都被一条蛇卡死掉了,你们知青还敢住在这里?我和同室的莉莉听后感到非常后怕,惊恐万分之余又感到无可奈何,实在是没有其它的住处,但不过我们不信迷信和传言邪教,壮着胆子还是睡在了这间屋里。”一连几日、几月,却没有遇见什么半夜将床掀起来的事情,觉得一切都是假的,在心理上逐渐得到了平衡,于是胆子大了起来,每晚都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俗话说:入乡随俗,上山下乡就要和这里的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要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并且时任凤凰公社党委书记教育我们的时候也是这么说的,要和这里的乡亲们在一起时,要取得他们的信任,真正地体验生活,进入角色。例如在吃饭时有一桶大粪在这里,也要把饭吃下去,当农民怕闻大粪是不行的,农业是枝花,全靠肥当家,幸好,我们吃饭时还真的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
在田间地头劳动,由于大热天,烈日当空,我们只好光着脚上山掰包谷,穿着短袖在玉米地里又闷又热,还要忍受着蚊虫叮咬,玉米叶又割人,汗水从头到脚流淌,一会儿就模糊了双眼,脖子上搭着一条毛巾,一手掰,一手擦着双眼,一直干到太阳落山才收工,回到驻地,夜晚躺在床上,浑身骨头像散了架似的,动都不想动。
另外最凄苦生产劳动就是春天下秧田插秧子,初春的时候天气非常寒冷,我挽起裤管直到膝盖,东一脚,西一脚地在水田里艰难地走着,在乡亲们手把手和言传身教下,慢慢地将手中的秧苗裹上人畜肥插向泥土,在插秧的过程中,旁边的木盆里装着奇臭难闻的人畜肥,每栽一株都要在盆里蘸一下,盆里的屎、蛆,看着大粪令人作呕,到收工时联想到连饭都吃不下去,随着乡亲们苦口婆心的劝说和我一天天在劳动过程中思想的放松,饥饿、食欲的欲望,逐渐克服了这种心理,慢慢适应了环境和田间插秧这一农活。
在秧田里,刺骨的水田的水扎骨头,水淹至大腿处就红到大腿,脚丫几乎失去知觉,但在劳动中一心想到插秧、挣工分,不丢面子,便忘记了寒冷,一天又一天,一次又一次,我就不怕冷了,仗着年轻,应变能力强,适应速度快,我们很快就成了“年轻的农民”。
秋天是收割的季节,稻田里一片金黄,黄橙橙的谷穗在农民一年辛苦中终于盼来的好收成,男知青和当地的同龄青年农民就拖着伴桶在稻田里打谷子,我们女知青就负责晒谷子,六月间的天很热,水谷子倒在坝子里,我们用竹耙反复地掏,掏成一路一路的,但约莫一个小时过后,又去掏一遍,将稻谷中的残余的稻草拉出来,保证所晒稻谷几乎没有稻草,一天是晒不干的,待晚上时还要守着,如雨突如其来的大暴雨,要及时抢收,很快将稻谷集中一堆,将白灰汁印在堆放稻谷上打好标记,以防有人偷,在那样的年代里,这种做法虽然有点杂今天看来有点“过激”,在当时来说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用早已准备好的稻谷草全部稻谷盖好,第二天又拿去稻草,又将谷子摊开,直至晒干完全能经过打米机打成米为准。所以,晒谷子这个农活既要有体力、耐力、还有经得起热才行。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