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海古城望乡亭里与台湾老人们的交流的故事
引子:“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一首七步诗,引发了多少中国人的深思与忧愁。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多少中国人在血和泪水之中挣扎。也许几十年的悲欢离合,有多少家庭在战火中悲欢离合,有多少人因为内战的烽火而逃离到孤岛之上,又有多少分离的兄弟姐妹隐含悲歌成为了历史悲剧……
我时常在思考着为什么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会有那么多的“特务”和“汉奸”?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家庭悲欢离合?为什么会出现军阀割据“战火纷飞”?而老百姓逃难四方、颠沛流离?这是上个世纪3、40年代真实的“历史悲剧”,同时也是悲剧之中的历史苍桑,这也是所有中国华人悲惨的历史一页。
清晨,赤红色的土地上撒满了光芒,那是海水借着月亮的银光,与太阳还未升华的曲线折射。在翠绿色的竹海里边,在狮虎山的半山腰荒坡之上。那一幢幢的新、旧不一的别墅洋房之中、参差不齐的旧式江南水乡古建筑房屋,显得更古朴而错落不一了,尤其是在清晨的浓浓雾气的笼罩之下,更显得色彩鲜明、神秘离奇了。
清晨,3点多钟正是我早起之时,每天的清晨我都会这个时间起来,穿好衣服从干妈家出去晨练。今天和往常一样也不例外,小跑似得出了家门,直接顺着狮虎山的半山坡往敖江大桥飞奔。5、6分钟之后我便跑上了敖江大桥,而后一阵狂热的冲锋飞驰过3点几公里的长长大桥。当我奔着老县城中心的主干道一路狂飙,从大明王朝时期遗留下来的凤凰古城主干道冲锋出去。当我顺着历史的古建筑、古老的明朝街道走出老县城,这时我已经是通身是汗水了。半个小时之后,我便从古老的明朝时期建筑群落之中跑了出去,直接飞奔出了年代古老的城关。这个地方正好是大山坡的缓冲地带,足足有5、6公里的距离便是群山环绕的大山区,山峰林立、沟壑纵横、大的小的山坡比比皆是,就在山坡纵横之间一座座新兴建筑起的“新县城”拔地而起。
当我一路狂奔之后气喘吁吁地站在古老的县城边缘,前边便是新城区的中间地段。这是一个真正的山坡,从平线直面的零度一下往凹陷的零下50角滑道而下。此刻,我顺着县级公路一路前行,走过三、四公里的超越时空的距离感,面前的景象让我震撼、心绪激荡。那是从一个直面平台走向了立体三维的心跳,突然之间来到了一个立体感十足的山峰纵横的立体三维画面前。那高低错落、奇怪险峻、高的高入云雾之中。矮的凹陷岛坡、楼房林立、山寨、古堡纵横。
一个小时之后,我便穿越了时空。自己面前一座座大山的山峰就在眼前那种感觉特别震撼,最前边的大冠峰七百多米高好像一座鸡冠子,在最底下连接着公路的地方有一座石门牌坊,高度达五米多高、纵横东西达三十多米远的距离,由主门石牌坊和三个副矮一点的小石牌坊构筑而成,在正中央主门石牌坊的上边有五个黑漆大字“七里畲族乡”,每一个黑色字体都有半米大小十分显眼。这里正是少数民族聚居的“九乡十八寨”居住的山口处,平静而险峻、雄浑而悬崖绝壁奇葩。在翠竹林立之中那一堆堆、一簇簇,矮墩墩的茶树,隐蔽在竹林的翠绿与油菜花海之中。心海无涯的我,无心观看这美丽的画卷,顺着巨大的石门牌坊的侧面台阶,一直往另外的南边下道的地方而去,这是落差达120十多米的台阶群,一千多级台阶顺着大山峰的根基往南边延伸出去——
20多分钟我便走尽了所有石头台阶,面前出现了一座两间房屋大小的八角柱、圆形穹顶的石头亭台阁楼,这便是定海老城的城眼“望乡亭”。这一座由阁楼与凉亭互为一体的古老建筑,是建筑于定海湾里边一处高岗型悬崖之上。当我站在望乡亭里往远而视,前边是一湖碧水、方圆5、6公里大小,再往湖水远处望去只见一道长长的“长堤”,足足有15、6公里左右,呈现出弧线构形。古老的望乡亭三面环绕定海古城的半山坡,一面临悬崖绝壁,悬崖下边却是落差达近百米的海水。
原来,这是上个世纪70年末期、80年代初期为了屯垦、围塘,进行水稻田、养殖鲍鱼和海鲜产品,而兴建的一项巨大的工程。而“长堤”只是“围垦工程”的一部分而已,这是全体连江县老百姓齐上阵,轮流修建浩大“海滩屯垦、围堰工程”的壮举。这一项“浩大的海滩工程”,可以说在当时全国也是一个奇迹。
而黄歧半岛东部湾里,沿海岸边上的定海古城,尤其是崖壁上的望乡亭,始建于洪武十三年,是福建承宣布政使司筹建的用于海防之用。可是到了明朝洪武二十二年深秋八月,崖壁上的望乡亭又一次重新扩建了周围的建筑,尤其是兴建、扩建了一千两百级大青石条的台阶,一直延伸到七里畲族的九乡十八寨山口脚下。当岁月的年轮转眼间到了万历七年,又一次扩建、改造工程启动。在这座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的定海古城,进行着扩充街道、巷道、兴建妈祖宫、天妃宫、大型的庙宇、宫殿、楼阁,以及围海扩城。当历史的车轮进入明朝末年,这座古老的定海老城又成为了大将郑成功练兵、屯兵之城防,也是明朝国公爷郑成功起兵跨越台湾海峡攻打台湾岛的起点。
我仰头望了望高高的望乡亭台的阁楼,因为背靠大山峰脚下的古老城池,建于面临海边的高高悬崖之上。只见九级青石头台阶,呈现出上升趋势随坡而上,这一座八角亭台内部方圆足足有10米大小,由一米高的镂空围栏和石板坐椅连通,八根一人粗的木头柱子上边涂着红红的油漆。在这座亭台内部中心部分有一个圆形石头桌子,桌子下边有12个半米高的石墩子。在望乡亭上边有一幅黑漆红字的匾额,正好面临着海水的方向,黑漆红字的匾额上抒写着“望乡亭”。长长的黑匾左侧下边有几个金漆小字和红色落款。
每一、两天我都会跑过来呆一会,与望乡亭阁楼里的老人们聊天,看着他们下棋、听着她们讲古论今、听这一群老人们讲述着民国时期的历史旧事,尤其是上个世纪3、4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地下党在福州、连江、长乐、南平、平潭岛、以及武夷山区等等地域的抗战历史。在这一大帮60、70、80多岁的老人堆里,其中有5位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中期从海峡对面的台湾岛上回来定居的老人,这里有的是随台商儿女回到大陆这边来的、有的是自己与家人回来定居的老人。
当时,我还记得有一位叫:“林子峰”的老人,高高瘦瘦的、满脸的苍桑。总是与另一个中等身材的老人坐在一起聊天。我还记得当年,林子峰老人给我讲述了那一段心酸的历史,他曾经说道:“我已经快八十岁了,孤悬海外,我只是一个老兵,退役很多年以后,十分孤独、凄惨,虽然说在台湾高雄膝下儿女子孙三代一大帮,可是我常常思念海峡这边黄歧半岛上的父亲、母亲、以及叔叔们,夜不能寝、常常在梦里呼唤着父亲、母亲名字,等从梦里醒来之时常常痛哭一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