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丰富的人生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何正国 周吉敏    阅读次数:10048    发布时间:2019-11-11


“青春啊,青春,美丽的时光,你像彩霞这么鲜艳,你像玫瑰那样芬芳……”

听着在香樟林文化广场跳广场舞的老伙伴们U盘传出优美的旋律勾起了我无边的遐想,激起我思想感情生活上的强烈共鸣,青春这个富有生命的字眼,是多少青年少女豆蔻年华的黄金时光,这首歌把我带到五十多年前激情燃烧的知青岁月,此时此刻,青春岁月的一桩桩、一幕幕的往事在我的脑海里潜滋暗长,涌上心头。

事情要追溯到遥远的1965年4月,当时的我还不到16岁,赤水也和全国各地一样,掀起了一场政治风暴,根据党的积极号召,知青都要下乡去接受劳动锻炼。一时间,赤水的大街小巷巨幅横标高挂,贴满了各连、组、城关镇的房前屋后,那时是几连几组(用现在的话说是社区、居民委员会),于是,无论是哪家,只要是适龄青年男、女连里面都作了登记,由于我的年龄正是下乡的对象,因此,我在父母的同意下开始着手准备下乡的准备工作,母亲在为我装铺盖卷和衣服时千叮咛,万嘱咐地说:“姑娘,你这么小,只有你一个人,国家政策在这里,我们做母亲的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你到乡下去,你只有自己照顾好自己,妈照顾不到你,说完我忍不住和我的母亲抱在一起哭了起来。”

记得下乡那天,不大的赤水城像过春节这么热闹,解放牌汽车停靠在站满人群的公路边,汽车车厢外同样贴着大红标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哪里大有作为……”

在密集的人群中,县委、政府城关镇党委、知青办和连长、组长作了“战前动员”的号召过后,届时县里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便开始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欢送仪式,顿时锣鼓喧天,场面到是十分壮观、热闹。

汽车启动的那一瞬间,我们这些十六、七岁的儿子、姑娘是没有离开过父母的,何况到一个陌生的异地和环境去生活,短暂的分别,我们依依不舍,使欢送的人群顿时显得有些骚动,无论是那家的兄弟姐妹,父母都不约而同地涌向车边。够着手,垫着脚尖拉着自己的孩子的手,那一刻,至今回想起来当年难舍难分的情景让人感到动情,同时又夹杂着凄凉。我也和其他青年男女一样哭了,而我的母亲也再一次哭了。

而我们呢,是分配到大同区宝源公社的。我们经过了好几个小时走在弯弯曲曲的羊肠小路,才到了我们的目的地宝源公社的丰华大队。那时,从赤水到宝源公社还没有修建公络。同去的是一共七人,有赵昭贵、贾朝清、钱松华、李怀珍(因李当时就有病,下乡几个月生病后就回城)袁正行(男)、王大君,当时农业局主管我们,领导叫宋军凯、张伯超(已故)。

生产队队长王怀明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对我们说:“姑娘们,我们农村苦,你们是城里来的,是知识青年,我们表示很欢迎”。

在简短的“交接仪式”和“欢迎仪式”过后,我们各自提着脸盆,背着铺盖卷同队长一起就到我们生产队为我们安排的地方。

冬天的宝源和城里不一样很是寒冷,山间云雾缭绕,只有寒风在山野中呼呼地吹拂,吹在人的脸上如同刀割一样难受。在那一切都要靠票证供应的苦难岁月里,物资的奇缺,兼之家境的贫穷,都没有穿得很厚,浑身上下感到透身凉,手冻得好像没有知觉。

驻地的知青房给我们的印象是千疮百孔,四面透风,满目的灰尘和整间挂满蜘蛛网的不大屋里要居住几个人显得很拥挤,如今,我回顾当年,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生活、居住,实在是令人寒酸。

面对现实,常言说得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虽不是人上人,但多年的知青生活和锻炼,成就了我今后几十年面对生活,战胜困难和信心的勇气和希望。

当时,我们放下行囊,便动手打扫屋和周围环境卫生,我们用农村用的竹耙耙、扫把、撮箕开始扫灰尘、泥土、农作物的落叶。

队长带着我们去找东西来铺床,当时那叫什么床?就是用几根稍为比较直的树干用来捆绑的大铺(俗称连二铺),并且还是在队长和乡亲们的帮助下才能完成的,我们有的背谷草,有的铺,有的放席子,没有床单,把铺盖卷放在上面,算是一切准备就绪,我的“知青家”落成。

一直干到中午,在队长家吃过午饭、晚饭后,他给我们讲了明天就要出工干农活。由于我们都是年幼的小姑娘,在体力方面不是强项,虽然那时候家里穷,可在家时都是干的手工艺,手上活路,对于体力活,确实是没有干过。

挑粪混灰,我们体力弱只能选择小号粪桶,并且舀茅厮人畜肥,用粪舀在粪坑里一勺勺地倒在粪桶里,粪里的蛆虫还在无休止的蠕动,我们看到、闻到很恶心,呕吐不止,舀半挑后用扁担放在肩上挑着,东倒西歪地走在泥泞的田坎上,粪水溅到我们的裤子上,奇臭难闻,倒在柴灰里,再用耙梳反复掏来掏去,这样来来去去一直干到中午收工。下午,队长见我们实在是不行,就叫我们去混灰,混灰要轻松些,但大粪倒出来像“五彩冰淇淋”,我们看着更加恶心,随着时间和心理上的障碍消失,我们几个知青便慢慢适应了。

晚上收工回家,吃过晚饭,浑身上下骨头像散了架似的,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挖土、打窝窝的农活又摆了在我们的面前,当时是挣工分,抢工分制度,根据干得多少和劳力大小,劳动强度和成果多少来由大家评定,由于我们是知青,要说干得多是假话,乡亲们也没有给我们认真,也给我们评了工分,也不是很低。

在劳动时,我们没有挖过土,手紧紧地握着锄头把,手怕它跑了似的,不到半天的时间,手就打起了水泡,水泡在锄头把的剧烈摩擦下被磨破,疼痛难忍,我们每挖一锄都感到吃力,力不从心,而且挖得深度不均匀,不够深,人在前面挖,四周尽是自己的脚印,土被压板了,掏的窝窝间距不均匀,大的大、小的小,乡亲们见状就不厌其烦地教我们,经过反复试验经过几天的劳动和观察,领会了挖土的窍门,我和其他几个知青都学会了挖土。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我们由于年轻和加上经过两个多月的劳动锻炼,逐渐在体力上增强了,干起农活来便有些头绪。

春天的到来,就要挑灰肥,就是把年前混灰(也叫告灰)的肥料挑到地里去,将打好的窝窝用手抓来一个窝窝一把灰,然后再丢下种子,一人抓灰,一人丢种,也可以一人同时进行,可想到我们挑粪时的情形,心里又感到用手去抓又脏又臭,但又看到其他的乡亲们都是这样干,我在心里想,大家都是人,别人能干的,我周吉敏同样也能干。终于理智战胜和克服了怕脏、怕臭、怕困难的心里。

时间过得真快,在农村不知不觉中,知青生活两年多过去了,在和其他六位知青朝夕相处两年多时间里,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劳动中互相帮助,在生活上互相关心,在精神上互相鼓励和支持,让我们团结得就像真正的姐妹一样。

有一天,我接到公社和队长的通知,把我调到宝源幸福大队去当妇女主任,在我任妇女主任期间,看到农村的姐妹们很是辛苦,那时由于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每家都有两个以上的孩子,多的有到四个、甚至有六个、七个、八个的都有,吃穿非常困难,冬天大的穿都少,光着双脚的事就不足为奇了,在哪个年代,从大一点说国家都还百废待兴,何况是我们贵州偏远的农村,并且我仅是一名普通的知青,能够帮助他们多少?只能在经济上和物质上给他们帮助,数十年后的今天,我想到这些,我心里感到十分难过。

在宝源逢年过节,我们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知青都要组织开展文艺活动,用现在的话说是送文化下乡,在我们的组织下,在各队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有唱歌跳舞、花灯、情景剧、快板、戏剧与乡亲们共度节假日,随着时间的流逝,我阴差阳错地在1969年调到严名大队,到农村去教跟读小学,当了两年多的老师,当时学生有四个年级,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共有男女生三十多人,学校农村低矮的土墙,四周漏风的窗子,破烂的桌椅,教室内坑凼很深的地面,冬天如遇到刮风下雨,学生们便围拢在一团互相取暖,没有上课的时候,我便用刀去砍芭蕉叶来遮挡窗户,以减少山间的冷风吹进来,地面不平的地方我在放学后和其它老师一起挑泥巴来填平,只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话说回来,今天能坐在窗明几净的环境和条件中接受教育的学生,与五十多年前的学生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实在是不可比。

由于我自身身体没有其它几位知青的身体好,在农村我就瘫痪过两次,第一次是1969年,政府治疗,在赤水人民医院住了两个多月的院。

1971年,我第二次从赵家山生产队到文化公社财神沱生产队,在出工劳动时在地里栽红薯时突然浑身抽搐,不省人事,又瘫痪了,知青们和乡亲们又将我送到医院治疗很长一段时后才恢复。

由于我生病的原因,组织上的关心,我在当时的城关镇街道办刘家兰的帮助下、关心下,1972年才从财神沱迁到城关镇四居委会四组,到了轻工业局下属的手工业单位筷子厂刮筷子,直到城里知青返城,1979年大招工时,我就被安排到篾业厂,改革开放后为竹木家具厂,当工人,学漆匠。

在干漆匠的工作中,我身上总是常常过敏,皮肤发生红肿现象,后经贵阳医学院检查结果认为,不能从事这样的职业,领导考虑我年轻、肯干,在工作中认真负责,就安排我到厂里搞后勤。

后勤工作纷繁复杂,头绪多,每天买进卖出,收款,做得有条有理没有贪污过一分钱,账实相符,货物相符,当好了企业的“管家”,因而受到轻工业局的领导、厂里的工人的好评。

1994年,经党组织推荐在赤水党校学习,多方考察和培养,我十分荣幸地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至今有着二十五年党龄的老党员。

在入党的几十年的时间里,我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热爱自己的那份职业,在工作中恪尽职守,践行了一个党员的职责和义务。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企业不景气了,厂里领导们有的调离,有的退休,我临危受命与危难之际,肩负重托,又被指派到该竹木家具厂任副厂长,主持全面工作,但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和社会大环境的条件变化,1998年,曾经辉煌过的家具厂终于宣告破产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风雨人生几十年,使我感慨万千,几年的知青生活,经风雨,见世面,农村艰苦劳动锻炼铸就了我一生百折不挠的性格和为人清廉的秉性。在任何艰苦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我都不忘感谢党,感恩祖国和人民。

跟党走,听党话,感党恩是我一生一如既往的不懈努力和追求,在知青生活中,我1960年曾在丰华光荣地出席过大同区宝源公社青年积极分子。

岁月蹉跎,弹指一挥间,如今我已是古稀之年,两鬓花白,回顾与知青姐妹们插队落户的时光,倍感值得留念。时光让我十分珍惜现在的生活,在党的关怀下,我依然不改初衷,为社会献余热,又被滨西这区聘为小组长,多年被市中街道评为优秀共产党员,道德模范,模范好人的光荣称号。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再回首,五十多年过去,情依旧,人依旧,虽然知青战友有的天各一方,也许当年曾帮助过、关心过、支持过我的乡亲们和有的知青已经作古,不在人世间,但他们那份真挚的友情、纯真的爱和深情厚谊,将永远珍藏在我人生的记忆里,激励着我的一生,鼓舞着我的一生,让我对他们难以忘怀,值此知青往事五十周年相逢之际,特撰写此文,献给曾经上山下乡千千万万的知青战友,聊表我的寸草之心和思念之情。

当我重返第二故乡看望这里的乡亲们,言谈中谈到知青往事,在宝源这块葱茏的土地上,我年轻时辛勤耕耘过的地方神思飞越,这里有的留念,付出过青春、激情和汗水。但时过境迁,睹物思人,如今这里已是高楼林立,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画面尽收眼底,与五十年前我们插队时点煤油灯、杉棒儿、“梅花床”、打赤脚、餐风露宿的时代将成为永久的记忆,一去不复返了。

感谢知青生活铸就了我的人生,感谢知青生活感悟了我的子孙。感谢知青生活增强了我的党性原则。



编辑:纤手香凝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7778410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