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虽然生活在城市,但是我仍然没有忘记孩童时代在农村下田薅秧子的往事。
那时候,我们家8姊妹,小的才2岁,干活的人少,吃空饭的人多,成了生产队有名超支困难户。家里穷,十一、二岁就要学会为家分忧。常常学校放暑假时,生产队要开始薅秧子了。
于是我每天上午、下午和同龄的小伙伴们随大人一起去薅秧子。稻田里像锯齿似的秧叶子常常刺得我们叫唤,但大人不准哭,不准流泪。王队长的娃儿阿毛被秧叶子刺伤了鼻子,流出了血,痛得哭起来,还流了眼泪水。阿毛的父亲看见了,不但没叫他休息,反而在他的头上敲了几下。放排休息,我们地方叫歇稍。这时候,我和小伙伴在田埂上,掏出我自己带的烧洋芋和烙粑,阿毛第一个大口大口地吃起来,而且吃得很香,全然忘了自己被秧叶子刺伤疼痛的鼻子。
收工了,我对小伙伴们说:“爸爸经常给我讲,薅秧季节,容易捉黄鳝。阿毛,你的鼻子痛,吃点黄鳝就好了不到一个小时,我们果然捉了两斤多黄鳝拿回家,叫我的爸爸妈妈给我们弄好煮熟,让我们几个娃儿连汤和肉的饱餐了一顿。我们懒洋洋的正想睡午觉,可是王队长已经叫喊大家出工了。我们还在路上走,就听见山那边传来了阵阵薅秧歌:“下田了,薅秧子……”。我们知道迟到了,于是我们躲躲闪闪的背着社员们,悄悄地钻到稻田的秧林里。一会儿,我们稳不住气,便嘻嘻哈哈地笑开了。
这时候,天空中挂着一轮金灿灿的烈日,热得我们口渴、浑身直冒汗,被秧叶子刺伤的肌肤痛痒不好受。怎么办呢?阿毛有了办法,我们躺在田巴凼里,戏水消磨时光,秧叶子遮着,大人看不见我们,真是好办法。转眼间,阿毛不见了,好大的胆子,竟敢背着社员们,从稻田里爬到杨二婆的菜园地,偷了七条黄瓜,我们人手一条。
下午歇稍放二排,王队长和社员们开始评工分,我们几个小伙伴分别评三分一个劳动日。生产队记分员正准备写名记分的时候,杨二婆来到了现场。当我仔细一看,杨二婆手里还捏着我吃剩丢下的那半截黄瓜,我顿时傻了眼,心慌了。我知道杨二婆肯定是来告状的,不会轻易放过我们。当真果不其然,杨二婆恶狠狠的说:“今天,我亲眼看见阿毛等几个娃儿伙同偷我的黄瓜,吃剩了还丢在田壁壁头,你们看,我手里拿着的就是证据和把柄,菜园地里还留有阿毛的脚印。另外,我还亲自看见他们迟到了,缩在秧林里偷懒、躺在田巴凼里戏水……”。
天啦,我们的事实通通被杨二婆揭露了出来。当时,我们几个小伙伴,咬紧牙关,握紧拳头,恨不得把可恶的杨二婆打死。社员们一阵议论之后,王队长当场表示:“我娃儿教育不严,自己扣一个劳动日,我的娃儿阿毛扣一个劳动日,其他几个娃儿分别扣一分。从明天开始,谁家的娃儿由谁家的大人带管,不准小娃儿挤在一起劳动,若有不服从规定的,到时候一定惩处……”。
这事一晃就是16个年头了。
我们八妹早已长大成人,各自成家立业了。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后,我们粮食有了节余,银行有了存款。过去,我们想都不敢想的电脑、液晶电视、电冰箱、电话、手机、摩托车、私家车……。在党的富民路线、方针和政策指引下,现在通通实现了。
每每薅秧季节,我总要想起王队长那铁面无私、秉公执法的高尚品质,想起杨二婆扶正压邪、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的精神,想起我们天真活泼、浪漫和充满稚气的童年时代。
编辑:纤手香凝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