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遵义会议精神与长征文化的硕果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何正国    阅读次数:41197    发布时间:2019-11-17

   请问长征是什么呢?如果说长征是历史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天上每日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路上遇到了说不尽的艰难困苦,长征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长征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遵义城头金光闪,霞光万道照群山,驱散乌云向红日,拨正船头扬起帆,追溯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途中在贵州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结束了以王明、张国焘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从此,红军脱离了被动挨打的局面,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同志力挽狂澜,从而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的事业。19351月以后,红军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引下誓师出征,捷报频传,以遵义为主线,挥师向遵义挺进,从而先后从土城、元厚、茅台、太平、二郎等地四渡赤水,跳出了蒋介石精心设制的口袋和围追堵截,妄图一举让红军全军覆灭,让石达开历史悲剧重演的黄梁美梦,红军从胜利走向更加伟大的胜利。

   抚今思昔,如今我们在长征精神的感召下,遥想遵义会议在转折之城遵义召开,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从而使中央红军在惊涛骇浪中转危为安,体现了居安思危。我们重新回顾和总结那段可歌可泣,峥嵘岁月的历史,在“三严”、“三实”的专题教育中率先实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今天,具有伟大的现实意议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而奋斗,当前,全国都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精神,推进小康社会进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遵义重要讲话精神和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遵义会议的重大历史贡献将载入史册,与此同此,我们深感任重而道远,从中国革命历史中汲取养分,增添力量,把遵义会议的革命精神和优良的革命传统世世代代地传下去,让我们的子孙万代牢记和重温那段中国革命英勇悲壮的历史。不忘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啐,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在隆重庆祝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和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重要论述精神,充分挖掘长征资料,弘扬长征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共筑中国梦,弘扬遵义会议精神和长征文化的时刻,在回顾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的史实,遵义会议的伟大精神发扬永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的今天,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来抓,把贯彻和落实这一政治任务同落实中央重大决策和部署结合起来,在实际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提高党员的政治思想觉悟,同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用党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推动各项工作同步进程的步伐,丰富遵义红色资源,提升红色遵义旅游强市建设,传承80年前那段峥嵘岁月中的精神和历史,更好地弘扬早期共产党人艰苦奋战,为中国革命的解放事业不怕牺牲,表现了共产党人对革命的事业无限忠诚,对革命前景充满信心,为党的事业无私奉献、视死如归的伟大革命精神。更好地激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为实现贵州经济社会提速赶超、跨越发展增比进位,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贵州梦,而一往无前,矢志不移,愚认为,长征精神激励万代,四渡赤水精神诲育千秋,以下几个方面就足以能够证明。

   四渡赤水之战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军事战争史上的神来之笔,而遵义会议形成的伟大精神与发扬,首先就能激励我们先活在幸福生活中的党员,干部和群众深受教育,在追忆80年前战火硝烟,腥风血雨的那段荡气回肠的历史就迫使我们从心底里对无数的革命先辈充满了崇敬,充满了庄严,充满了信仰,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为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不怕流血牺牲,他们立志报国在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的领导下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渴望能够诞生新中国的坚强意志。

   1937年,国民党反动派蒋介石不顾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加紧侵略,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继续推行“攘外必须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调动100万军队、200架飞机对中国工农红军实行第五次军事“围剿”。

   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兼之当时中央临时负责人博古(秦邦宪)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盲目指挥,死搬硬套,不顾敌强我弱的客观事实,指挥红军采用冒险的阵地战,与敌人拼消耗,因此,在敌我力量悬殊,装备差的红军没有能粉碎敌人的围剿。就在1934年的10月,中央红军不得不放弃了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在湘西建立新的根据地。

   在长征时期时,由于王明、张国焘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红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在突破湘江后,中央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经战斗的伤亡仅剩下3万多人。193412月初,蒋介石看到红军转移到湖南和贵州边境,调集了五倍于红军的重兵,在红军去湘西的各条路上围追堵截,同时在红军的行军路上精心设置了一个大口袋,企图将中央红军红二、红六军团一口吃掉,在这万分危急的紧要关头,明察秋毫的毛泽东根据敌我双方的态势,建议中央红军北上同红二、红六军团立即转移,立即根据红军的自身情况到蒋介石兵力薄弱的贵州开辟新的红色根据地。19341212日,中共中央在湖南通道召开紧急会议,毛泽东的建议得到了当时中央许多同志的赞同,红军就开始进入贵州。同年1214日,一举攻克贵州黎平县城。中共中央在1218日在黎平县城二郎坡胡荣顺商号(现红军总司令部驻地)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主张,将红军进军贵州、川黔地区,以遵义为中心地区,向各个地区开拔,建立红军革命根据地,如在不利的条件下转移到遵义西北地区,同时黎平会议否定了博古、李德坚持北上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不切实际的战略方针,避免了陷入敌人重围的危险,使中央红军变被动为主动,同时,为中央红军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基础,遵义这座古城成为了党和红军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起点,涌起了沉重打击国民党反动派,红军进入川黔建立红色革命根据地的浪潮。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7777473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