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元月中旬,有幸到澳洲东南沿岸的悉尼(SYDNEY)候鸟般的探亲休假。
晚间十点许,从厦门高崎机场乘厦航波音787-8飞抵悉尼金斯福德·史密斯国际机场需9个半小时,一夜无眠。但当我按压舷窗自动变色的遮光按钮时,舱外已经日近中天。座靠舷窗,张望着窗外的白云蓝天和机翼下广袤无垠的城镇田地、河流海面以及茂密的植被,兴奋和新鲜感便缓解了一路的疲惫和困意。
入关手续十分简单快捷,无需人工检验,只需在扫描护照的同时面部对准摄像头即可通关。走出机场大厅,鼻腔中一股清香的气息扑来,空气极好,与在国内的感觉大不一样。
北半球的中国正值隆冬时节,而地处南半球的澳洲却是超过40℃的盛夏季节。由厚衣绒袍状态猛然间进入赤臂短打,体感上稍有些不适应,北京与悉尼有三个小时的时差。
悉尼,这是一座美丽的海港城市,别称雪梨。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New South Wales)首府,也是澳大利亚第一大港口城市和过去的首都,素有“南半球的纽约”之称,该州州鸟为笑鴗,州兽是鸭嘴兽,州花为帝王花。
自1770年英国海军上尉发现澳洲,至今也不过二百五十余年的历史,1788年开始作为英国政府建立的罪犯流放地,也是英国在澳大利亚最早建立的殖民点,当地原住民在受到天花等疾病以及英国殖民者的奴役压制而逐渐消亡最后仅剩下几百个原住民。这个原本依靠囚犯而建立的城市,随着19世纪英国的大量移民、金矿的开采及工业革命带来的浪潮,使得悉尼人口急剧膨胀。到了20世纪初叶,悉尼迅速发展,又涌入了大量欧洲与亚洲新移民,逐渐成为了世界著名的国际大都市。
当地时间临近中午,完成第一顿悉尼特色的午餐后,未进家放置行李,便按照家人的行程安排开始了澳洲悉尼之旅。
澳大利亚博物馆
澳大利亚博物馆位于悉尼市海德公园附近,是全澳最大的自然历史博物馆,通票优惠价21澳元。称其为博物馆,实际仅仅着重于自然(动物部分)历史和土著人、原住民内容的陈列。其中自然界已灭绝和现存的动物标本占了全馆的2/3强,剩余的各占一半的便是土著民的生活生产用品、艺术品和欧洲白人移居澳洲的历史演变的展示。整个陈列突出了“吾土、吾国、吾民”思想以及“回顾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主题。
据讲解员介绍,该馆对于来自全世界的身着各具特色服装的土著人、原住民、少数民族和以采取只遮羞形式参观的各色人种需征求意见后均可实行免费参观,并给其发放参观纪念卡以及赠送对其留影的图片音像资料。当问其原因时,讲解员珍妮丝解释:因为他(她)们即是参观者又是被参观者,他们相当于为博物馆提供了相关历史、民族、文化、服饰、人体的活生生的模特样板,并为博物馆获取、积累、留存了珍贵的图片影视资料,让观众一进入博物馆,就可以切实感受到现实艺术所带来的心灵上的解放和震撼。
由此可见,作为博物馆的功能已经被主办者发挥得淋漓尽致,真正地起到了“留古存今”的完美收藏与展览之作用,是一种博收众采、一览天下的最佳办法,难能可贵。
博物馆为儿童留有一块科普场地,通过影像向小观众们展示史前生物的活动、演变全过程,让孩子们绘画各类动物、泥塑制作“标本”、在沙坑中挖掘恐龙“标本”并予以完成整体的拼装组合;让孩子们通过电子笔设计未来城市的模型,然后再用三维影像技术将其设计的理念当场还原;使孩子们既享受乐趣又得到启发。为了不影响大人的正常参观,馆内设有儿童看护室,儿童科普场地与看护室融为一体,孩子们乐此不彼、忘乎所以地尽情享受在博物空间。
这是我所见过的最理想、高端的博物馆,以文化为基准、尊重土著部落、原住民的文化繁衍;寓教于乐,给与孩子充分发展想象和自我创造的空间;才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光大的根本。
海德公园
位于悉尼市中心的海德公园初建于1810年,已逾200年的历史,居圣玛丽教堂和澳洲博物馆的西侧,它的西面便是QVB,西北角为悉尼塔,公园有大片的洁净的草坪和百年以上的参天大树,其平面为南端平直、北端圆弧状的长方形,免费进入。
公园的中心是一个设计独特的雕像喷水池,居中的是生命的赐与者太阳神阿波罗,他是古希腊神话中最著名的神祗之一。他左手拿着一把古琴,右手指向日出的东方,扇形的喷水池代表着太阳的光芒。在他的左右及后方围绕着三组希腊神话人物的青铜雕像东方是希腊神话中狩猎女神戴安娜和她的猎犬及牡鹿,代表着澳大利亚的拓荒者;南方是希腊神话中掌管农林牧的年轻神祗潘,其身边围绕着温驯的公母羊和小羊,代表着早期澳大利亚的财富之源;西方是表现为希腊英雄提修斯正与传说中的异兽搏斗,代表澳大利亚已被人类征服。
公园里矗立着1879年落成的库克船长的青铜铸像,雕像下方标写着“于1770年发现了这片土地”(discovered This territory 1770)。
库克船长是英国皇家海军军官、航海家、探险家和制图师,他曾经三度奉命出海前往太平洋,带领船员成为了首批登陆澳洲东岸和夏威夷群岛的欧洲人,也创下首次有欧洲船只环绕新西兰航行的纪录。在历次的航海旅程中,他展现出集合航海技术、测量和绘图技术、逆境自强能力和危机领导能力等各方面的才华。
正是这尊雕像上的这段话,在建成的一百多年后,引起了当地原住民与澳洲政府的历史名誉大争议,原住民强烈要求将此雕像拆除,理由是:好像自这位白人水手踏入这片土地之前,澳洲的一切历史都是空白,显然低化和蔑视了澳洲大陆原住民的本来存在感。近些年争议愈演愈烈,有人还在雕像的底座上喷上了“澳洲日改期”以及“种族灭绝可耻”的字样,雕像因此被历史主义人士称之为“痛苦的遗产”。甚至原住民一致呼吁:将1770年1月26日象征殖民者的登陆日作为澳大利亚建国日改为入侵日。澳洲总理也表示:澳洲历史绝对不容被篡改!为缓和与原住民的矛盾,日常各政府悬挂的国旗旁相互陪伴的还有澳洲的原住民旗帜,每逢这一天,主要构筑物上和人们手中擎执的小旗中增加了澳洲原住民的旗帜。
作为中国人,我曾经多次地反思这个问题:泱泱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家喻户晓、如数家珍地可罗列出许许多多下洋过塞、飘海出域的人和事:西汉张骞二次出使西域,促使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不仅日益加强了与新疆一带同内地的联系,而且也建立和密切了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经济交往,形成了“陆上丝绸之路”;明代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通商,远航至西太平洋、印度洋30余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处到达东非和红海地区,据新的考证甚至到过澳洲的达尔文港和南极,所形成的“海上丝绸之路”至今影响甚广。这些都远比西方殖民者(尤其是英国、葡萄牙)开始的全球化海外殖民的时间早出好几个世纪,然而那时的自秦以来的汉、唐、宋、元、明、清(清初期)不同朝代时期的中华帝国并无实施侵略和殖民的意图,而是开展正常的贸易来往、文化交流,以一个文明礼仪之邦的大国巍峨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或许是受到了中华诸子百家、先贤哲人思想的影响。
圣玛丽大教堂
从澳大利亚博物馆走过海德公园边缘的绿地广场,沿着博物馆与教堂间径直相连的甬道步入对面的圣玛丽大教堂。
被称为澳大利亚天主教堂之母的圣玛丽大教堂始建于1821年,塔尖最高处75米,是用当地深黄色的砂岩建成的欧洲中世纪哥特式风格建筑。首先门口一尊圣玛丽雕像映入眼帘,古铜质的身上已经过日晒雨淋略显锈迹,石台上一位手捧典籍的女孩和一位跪坐的男孩认真地阅读着书籍。
进入内部,走道右侧首先看到一幅圣母怀抱一婴儿的油画,前面供奉着献花和一排排烛台;步入祈祷厅,厅内庄严肃穆,纵向四排座椅整齐摆放,两侧居中而有间距地悬挂着大尺寸电视屏幕,以便祈祷者观看讲坛上举办仪式的近景;视野的尽头便是神父讲坛和耶稣被钉十字架的立像及大型风琴,四周高墙上的玻窗五颜六色地镶嵌着《圣经》故事中重要章节的玻璃绘画;抬头仰望,深黄色的砂岩构筑的内墙辉映着射进的阳光金碧辉煌,更增加了教徒们的神圣感、崇敬之心和虔诚之心。因不是礼拜日,便错过了神父教导、唱诗班诵唱和教徒们礼拜的隆重场面。散步在悉尼的大街小道中,隔不多远便是一座教堂矗立在绿地中,它们或大或小、或古或新,建筑风格因建造的年代不同而异。曾经无意遇见一所1878年建成的小型街区教堂,进入询问方知此处已经作为了片区的养老院,礼拜日兼有小规模的礼拜活动,附近的物品、资金捐助也会集中在这里,便于施舍,每一所教堂都在旗杆上悬挂着澳大利亚国旗和原住民标志的旗帜。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始终抱有不信教、不传教的坚定理念。但从了解宗教文化发展和熟识各教派文化底蕴、思想意识以及教民们的内心方面来看,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必须了解的、权且当做一门对西方文学主构作一次补充和掌握。正如我们爱好或从事美术、文学等专业的习者,欲了解外域文化就必须从《圣经》、《古兰经》、《古希腊神话》、《古罗马神话》等相关宗教文化的典籍开始学习,博览方能广通活用。
参观之余我曾有个反思:西方国家的教会劝化世人,令人自愿皈依、乐以施舍,在这浓厚的宗教氛围里,不由 地令教信徒们心存敬畏和崇敬。而在中国的佛教、道教的寺观里我似乎只看到香火袅绕、虔诚教民叩首跪拜不绝,似乎只听到朗朗诵经声起、晨钟暮鼓随晨阳夕月朝起晚落,对于取之于民用之于社会的慈善捐馈的报道却鲜有所闻。
悉尼博物馆
建于20世纪的悉尼博物馆位于环形码头附近,门票10澳元,背靠在原菲利浦总督府塔楼,是在已拆除的1788年建造的总督府遗址基础上沿袭其平面布局构造的一座现代化由砂岩材料所构建的博物馆。主要元素为广场、雕塑、建筑,以展示殖民历史为目的、展示从淘金热时期到现代的各种人文、地域和文化发展的内容。
广场上,各式各样的木制图腾柱、不锈钢柱和岩石构成的雕塑林立其中,雕塑体上被刻画有土著人的文字符号、图腾标志以及从原始岩画上临摹而来的符号图样。图腾柱子的数量代表殖民者登陆时所具有土著部落的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土著部落种群或个体逐渐销声匿迹,该根柱子便被钉上了“消亡”的标牌,以表示对业已消失的土著部落的纪念和缅怀。
穿行其中,你会听到临近柱子所发出的代表着该土著部落男女的原始语言的声音。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没有了原始的森林草丛与虫鸣兽嚎、流水潺潺的环境;虽是身处现代化的都市,不再嗅闻到潮湿雨林所散发的叶馨花香、草木腐烂的味道;但仍不免有回到三百年前原始部落的环境之中的感觉;令人犹若身临其境、不寒而栗。
站在博物馆最高的三层室内向外瞭望,广场的雕塑整体构建结构上则采用不同颜色的砂岩、钢和玻璃材料为主,体现了现代美学的要求。三楼出口随着一个突兀悬挑出来的玻璃盒子的出现,告知了人们已到达馆内参观线路的终点,也即是整个参观过程的高潮。在那里人们不仅可以俯瞰广场,还可以远望波光粼粼的海面、码头和悉尼歌剧院以及悉尼海港大桥。留住历史、还原与文化真貌,不把土著人对殖民者的反抗化为仇怨而摈弃它的历史、文化甚至种族,这便是现今澳洲人所应有的态度。
新南威尔士州艺术馆
建于1874年的新南威尔士州艺术馆(ArtGallery Of New South Wales)在澳大利亚著名的悉尼歌剧院旁,位于环形码头附近,是一座仿古典的建筑,距离悉尼歌剧院或悉尼塔步行一刻钟的路程,免门票。
整体建筑不是很高大,内外呈哥特式建筑风格,外墙由浅咖啡色砂岩装饰,每面六根石柱颇有古神庙的建筑遗韵,入口处是一典型的文艺复兴时期装饰的穹窿圆顶大厅,有随身小件寄存处和服务台,没有了像国内的安检仪。
进入正厅,四周白色的墙壁悬挂着一幅幅本世纪前画作,展厅中央陈列着一尊尊18世纪至19世纪的杰出艺术雕塑。
艺术馆分为六层,其余五层均在地下:第一层(均指地下)原始土著居民的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展;第二层是餐厅、咖啡厅,隔着落地窗可以远眺悉尼港的美景,这天有幸“偷窥”到一艘停泊在港湾的航母;第三层是亚洲和大洋洲美术展;第四层分别为19-20世纪欧洲和澳大利亚美术展;第五层是摄影艺术展览馆和出售艺术画册、美术著作、艺术摆件、仿真绘画及雕塑复制品的小商店,这里的窗外便可欣赏到毗邻的皇家植物园美景。
艺术馆每层都有固定的侧厅和耳厅,用于短期的专题艺术展。这次便是欣赏了一场名为《中国圣经:革命和艺术在中国》(Chinese Bible:revolution and art in China)的实物展,那是用从世界各地搜集到的自中国解放以来(尤其是文革期间)塑料皮及硬壳纸质作封面封底、用各国文字印刷的《毛主席语录》、《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诗词》、《老三篇》《毛主席五篇著作》等小红书以及那个时期的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红色居多)的工作日记、笔记本、纪念册等。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作为不懂艺术的门外汉,欣赏之余,只有通过手机相机统揽拍摄,一来是待回国后发给艺术家朋友们共享,二来是作为“曾经过往,到此一游”的留念欣赏、备查备用。无论参观任一展馆,凡有标志的,应严格遵守规定。
悉尼歌剧院
周末,来到标志建筑、20世纪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悉尼歌剧院。
位于贝尼朗岬角的这个世界著名的表演艺术中心1959年开建,至1973年才正式落成,经过了14年的建成、部分拆除、重建的过程,被现代建筑史认为是巨型雕塑式的经典作品,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歌剧院都是美轮美奂、无与伦比的建筑精品。
平视,像一艘正要起航的帆船,带着人们音乐梦想,驶向蔚蓝的海洋;俯瞰,像一组贝壳争先恐后地迎接着朝霞和落日;远望,犹如刺向青天的利剑;近看,又像摞在一起的盾牌。按照设计者丹麦建筑设计师约恩·乌松所说:他的设计理念既非风帆,也非贝壳,而是切开来的橙橘瓣。这是一个最初不被看好,险些被丢进垃圾桶的方案,最后却击败所有231个竞争对手,获得第一名。
原设计方案主体瓣壳面是以橙色展示给人们的,经过方案的对比,感觉采用象牙白的颜色更使得整体建筑自然而入目。令人遗憾的是,这位设计大师,在他生前直至去世都没能够亲眼目睹自己的杰作。参观的当时,歌剧院正在外顶维护维修,施工人员站在20层楼高(67米)的顶部顶着烈日忙碌着。我们只好乘坐公交渡轮从外部瞻仰这部艺术杰作了,靠岸后在安全区以外的服务点索取歌剧院的相关资料和演出宣传单。歌剧院内设音乐厅、歌剧场、戏剧场、儿童剧场和一个摄影场,每个月甚至每周这里都要举行拍卖会、音乐会和其它各种活动。
站在歌剧院的外广场,隔岸遥遥相望,悉尼海港大桥一览无余、尽收眼底。大桥左手边的杰克逊港码头上,停泊着几艘大型观光游轮,远远望去宛如泰坦尼克号高大雄伟,游轮的甲板上游客们人头躜动、载歌载舞,一组团来自荷兰的游客身着杏黄色的衣服,在游轮上聚集一起合唱。桥右边陆地上,高矮楼交错矗立,著名的悉尼塔隐约出现在更远处。歌剧院背向便是出海口,远眺宽阔的海面,一艘艘大小不一、型制各异、五颜六色的船舶来往于港口,在深蓝色的海面掀起一道道白色浪花轨迹,各类海鸟或紧跟其后上下俯冲觅食、或在蔚蓝的天空中展翅翱翔。
悉尼海港大桥
不止一次地经过大桥,或乘自驾或乘公交班车,每一次的经过都想脚踏实地地下来感触于它。
参观完悉尼歌剧院,便来到了悉尼海港大桥下驻车观赏。
悉尼海港大桥号称为世界第一单孔拱桥,连接悉尼商业中心区与北岸,长1149米、宽139米、距海平面高度503米、本桥高度147米。它南北飞架于杰克逊海港,与悉尼歌剧院隔海相望。从1857年设计到1932年竣工经历了75年,从开建到建成经历了8年。它与悉尼歌剧院、悉尼塔一道成为了悉尼市的三大标志建筑。澳洲人将它的造型形容为一个“老式的大衣架”,站在桥上看风景和站在岸边看桥都各有一番风情。
进入大桥参观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攀登矗立在桥两端的塔楼(桥头堡),该塔楼一端两个,塔高95米,全部用浅褐色花岗岩建造;二是再由塔楼攀登至拱桥顶端最高处,在登桥之前,每人都会拿到一套攀登服,必须自备运动鞋。首先通过肺活量、酒精的测验以及安保探测器;然后在健康状况证明和合约表上签名画押;最后带上攀桥安全绳套并连接在桥边的固定钢缆上、调试好与领队信息联络的无线电设备后便可以获准攀爬了;晚间攀登还配有轻型的攀桥专用灯。整个攀桥旅程历时3小时,门票分为成人和儿童两种,又各分为白天、黄昏和夜晚三种,黄昏的票价最贵,成人达到300澳元,白天次之、夜晚最便宜。鉴于自己年老体衰,加之于略有些恐高症,只有退畏地选择第一项作为自我心理满足了。登上塔楼,远处左右是浩渺无际的蓝色海湾和错落林立的建筑物、葱茏茂密的城市植被、悉尼歌剧院全貌尽收眼底;前方便是纵横交错、横平竖直的凸显无数铆钉的灰黑色桥梁;向下看笔直的路面上车水马龙、马达轰鸣,似乎略感到塔身有些微微的震动。
中国的强大深深地感染和影响了世界,中国除夕的夜晚不仅澳洲悉尼的悉尼塔、悉尼大桥点亮了为当地华人庆贺农历新年的中国红,全世界包括美国纽约的纳斯达克电子墙、加拿大的多伦多电视塔、沙特迪拜的哈法利塔等都遥相呼应地点亮中国红,今年就连日本的东京塔也是首次被点亮。
事后从当地图书馆报纸上了解到,在为此次表演准备了长达一年多的时间的悉尼海湾除夕之夜跨年倒数读秒及烟花表演时,出现了一个乌龙式的大失误。原应在大桥桥墩闪亮为“HAPPY NEW YEAR 2019!”的巨大投影,竟然出现了“HAPPY NEWYEAR 2018!”的字样。现场的上万人为之欢呼跳跃,实实在在地感觉到自己“秒闪穿越时空,2018再复活”的滑稽气氛。遗憾的是我出事不在现场,否则便会向亲朋炫耀自己穿越时空的切身感受,并拍照作为留念。
维多利亚女皇大厦
来到悉尼,不到维多利亚女皇大厦(Queen Victoria Building,简称QVB )逛逛如同不去亲临目睹悉尼歌剧院、海港大桥的尊容一样,可谓是枉此一行。
完建于1898年的女皇大厦坐落于悉尼市中心最繁华的乔治大街上,旁边是悉尼市政厅及圣·安德鲁教堂。意大利著名时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曾赞美它: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购物中心。这个圆顶的罗马风格建筑即是商场又是休闲观光的好去处,原本在20世纪中叶计划要拆除,幸好经过新的规划方案而被小心翼翼地修复,成为一个历史的旅游点及美丽的购物中心。
该大厦含有一个神秘色彩:大厦以英国19世纪君主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命名,而她实际从未光顾。只有现任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来过这座大厦,伊丽莎白二世1986年为大厦留下了一封关于大厦的神秘书信,约定要等到一百年后的2085年才能公之于众信的内容。
许多学者和游客便是以此作为鉴赏、探秘的理由而不止一次地光顾于此,欣赏它华丽的建筑风格、观看内藏众多的皇家画作,更重要的是亲睹南北两侧的大吊钟:北侧为2000年制作的南半球最大的吊钟,上部为圆顶宫殿、窗口配有报时时可活动人物玩偶,中部分层次地带有日、星期、月度、时间等转盘以及不停地围绕大钟旋转运行的帆船,下部分别为每逢整点、半点报时的十二面小表盘及四面大表盘。
南侧为1986年打造的上部模仿苏格兰的贝尔莫勒城堡,下部嵌有罗马数字的四面白色表盘,能整点播放音乐、两面有活动玩偶的吊钟。
华人无处不在,中华文化无处不有。光临这座大厦时正是中国的大年初一当天,大厦一层大厅中央栽立着一株仿真的QVB新年祈愿树,树上桃花盛开,显得分外喜庆。不曾留意的人们尽情地在树下仰头瞻望、摄影留念,在华人主办方的引领下填制祈福卡片悬挂于旁侧的祈福墙上;谁曾想这棵树上的桃花却是用了一只只大小不一的粉红色的滚圆的小猪造型组成,因为是己亥年,象征着富裕美满的猪宝宝煞有灵气地被挂满了枝梢。
发挥想象力、依靠高科技,尽我所能、施以技法,这就是中华民族大国工匠精神在异国他乡至微至细、尽善尽美的体现。
走近一家叙利亚商人开的金银及伊斯兰特色饰品店铺,凭借着丢弃多年的半生不熟的英语与之攀谈起来,当问起我的国籍时,我毫不畏弱地说:Chinese!这位商人与其大约20岁的儿子不约而同地翘起大拇指说:中国真好!真棒!中国人很有钱、很富裕!中国人值得骄傲和称赞;我的双亲及妻子都在国内战乱中被炸死啦,我和儿子因在国外经商,才幸免于难。儿子明年准备到北京开个店面,希望能与你交个朋友。面对这不熟之约,便与其握手应约,并接受了名片。
一个人毋需自吹自擂地炫耀自己有多强大、多高傲,走出国门步入世界,看看外裔它族如何评价你和你的国家、你的人民。在国内,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在国外,你好我好莫若外裔人翘指称好。
悉尼塔
早就计划,来到悉尼抽空去悉尼塔登高望远、俯瞰整个悉尼城,顺便品尝一下当地的美味佳肴。提前几天就把登塔、订餐的事情预约定好,清早启程乘公交前往。
高达305米的悉尼塔是一个多功能的建筑,门票15澳元。整个塔身呈圆柱形、外表呈黄色,从远处望去比较显眼。塔楼共有九层:第一、二层是两个旋转式餐厅,每转一圈需105分钟,各有座位200多个餐厅,需提前几天预定;三、四层是瞭望层,离地高度250米;其余楼层为未开放的通讯传输、消防监望、电视制作与传播部门的专用工作层;塔基下部还设有三层购物中心。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类羡慕飞鸟,飞鸟飞上蓝天可从高空全方位的俯视地面,人类便建造了许多高塔,让人们站在高处,体验一番鸟类的感觉。
与在悉尼港湾大桥塔楼上所看到的景色相比,此刻便是小巫见大巫了。正因为悉尼塔是悉尼最高的建筑,感觉远远超过上海的东方明珠塔,无论是远望还是俯瞰。远望而去,湛蓝的天空与蔚蓝的大海浑然融为一色、边际难辨。悉尼金斯福德·史密斯国际机场起落的飞机、停机坪、指挥塔以及停泊在港口码头的货轮、游轮、帆船及舰艇、航母如同电影屏幕呈现在眼前;侧下俯视,整个悉尼城的轮廓更加清晰地展现,林林总总的楼宇及别墅平房、茂密无边际的绿地树丛、银带般的高速公路、连绵如蝌蚪的汽车和如蛇穿梭的高速轻轨列车布满视野;低头俯瞰,圣玛丽大教堂和海德公园的亚奇伯德喷泉、杰克逊港、丹尼森堡历历在目,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皇家植物园、麦考利夫人角以及悉尼大桥、歌剧院、岩石区、达令港、环形码头以及连自己所在莱恩科夫居住的楼栋均可以点到为“指”、唾手可得,大有鹤立鸡群的感觉。
中午时分,及至餐饮号次,预定的是国内的孟非小面(MR·MENG),号称是悉尼第一家,招牌上的一只冒着热气的小碗,碗身刻有“孟非的小面”木刻装饰,所用的竹筷、木碗、木端盘,加之于光头孟非的肖像,便使远在天涯的华人感觉有回到家乡的亲切感。一碗面价格在澳元8、9元——15、6元左右,相对当地收入来讲还算是与国内收支同比,切莫以5:1的汇率来换算为人民币,否则合人民币7、80元一碗面会让你感觉喝瓶白水都有亏大啦的心疼。
说到文化,除了书籍、绘画、刻印、图像、服饰等等表现为记载的视觉文化以外,还有饮食、医疗、起居、行旅、武术、匠造、歌舞等等表现为体现的体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居而兼之,色香味俱全。在悉尼中国城或繁华街段的华人餐馆,也涌现许多老外的身影,他们乐此不彼地品味着可口的中国菜肴,练习着使用筷子,已经显得很普遍。
(编辑:纤手香凝)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