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趴窝”图书馆
悉尼的夏天较国内同季温度略显偏高,平均温度达到40℃以上,也许是今年异常的气候所导致。据当地《澳洲新快报》等媒体报道:悉尼酷暑难耐,昆士兰水灾泛滥。悉尼处于海岸气候温高风爽的特质,虽没有了像国内重庆、武汉等火炉热城那种汗流浃背的惨相,但为了更深层次地了解当地文化,还是把闲余时间“趴窝”于图书馆中,以便获阅读加避暑一举两得之利。
所到图书馆分别位于莱恩科夫(Lane Cove)(华人称兰谷或兰蔻)和查茨伍德(Chatswood)(华人称车士活),前者为悉尼传统意义上的富人区,与后者相距数分钟的车程;后者为悉尼的华人区,被称为悉尼华人移民第一站。
图书馆建成于1903年,是新南威尔斯州最早建成的图书馆,也是全国最大的图书馆之一;Lane Cove图书馆建成于1924年,藏书量次于前者。两个图书馆均为悉尼辖区所属和管理,工作人员均属政府职员。
阅读大厅气氛十分安静,各肤色读者有序地或阅览书报或自携电脑、头戴耳机观看音像资料,很多大、中、小学学生和学术人士把图书馆作为了做作业、查资料的好去处,并自觉地保持甚好的环境维护和饮食、卫生习惯。图书馆借书是通过服务台人工或电子扫描办理出借手续;还书却是在外墙设有专门开辟的电子自动归还箱口,由借阅者自动投入书刊并扫描借书证后便完成了归还过程,简化手续并避免了因图书馆周一内务整理闭馆或放假时而无法还书的延误。报纸只能在现场阅读不外借;杂志借阅期为一周;书籍借阅期视书本内容多少和读者要求分别为一月、三月、半年。
除应有包括英、法、德、伊斯兰、蒙古、日、越南、朝鲜等多种国家和文字的书籍、报刊、杂志之外,更拥有来自大陆、香港、台湾、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汉语地区出版的华文书、报、刊。图书馆还拥有包含音像磁带、VCD和DVD光碟资料;有专门开辟的大小不等的独立学术讨论交流室、音像欣赏室;更有供娱乐消遣用的国际象棋、中国象棋、围棋、骨牌、扑克、麻将以及说不出名的西方人娱乐的棋牌用具,并有开辟免费的隔间;图书馆少儿读物区与成人读物区单独分开,互不影响,同样开辟有供幼儿、学生群聚学习、娱乐的厅室,并设有供儿童填图绘画用的纸笔、拼图、模板用具和小尺寸桌台。
时逢中国农历新年(Lunar New Year),巧遇各色人等父母携带着子女由图书馆工作人员带领唱英语儿歌、猜谜语、做游戏的家庭大聚会,此呼彼应,热闹非常。
翻阅当地报刊,尤其是华文报刊,节日期间在澳洲的华人以中华阜地的各省市命名的商会、武馆、文化中心、公益团体、文体协会、校友会、联谊会、老年养老院、服务社以及各大华人财团老板董事,均以背底套红或金黄字或雪白字的醒目款式,刊载吉祥祝辞,恭贺新春,在国内报刊中从未曾见过这样的喜庆气氛。一些橱柜里,也摆放有阿福、大头娃、元宝、存钱罐桶等瓷陶器类的工艺品及国内春节才能看到的福字红包、剪纸年画、十二生肖布艺、龙狮头、爆竹等象征喜庆吉祥的实物饰品。这很让人感到节日气氛更加浓厚于国内,使海外华人深深地对中华民族复兴于五湖四海、扎根于七洲四洋倍感骄傲。
一个太平洋大陆,把文化发挥得如此成熟见道,并且融汇了中华春节文化内容,这不能不感到对它的佩服和为海外华人的努力而自豪。
图书馆不仅专供阅读,对于一些重复、过期以及淘汰或略有破损缺页的书刊(包括磁带、光碟),采取现场或廉价或提价的形式销售处理,我曾亲眼目睹一本1883年创刊、1922年出版的一期美国生活休闲类《妇女家庭杂志》(The Ladies Home Journal)以40澳元(相当于200人民币)高价出售与一位华人,其中内容大可与现代杂志媲美和回味,真后悔当时身上没带现钱而漏抢脱购。
悉尼的各街区在路口处都露天设有图书赏阅柜,那是人们将已阅读过的、毋需保存的书籍杂志存放进去,交流给其他需要阅读的人自行索取的一个金属框制作、半个桌面大小的玻璃橱柜,其上标有“禁止14岁以下人士索取阅读”的字样。
当文化素质提高到一定的程度,文化和物质的交流及知识的弥补已经不是需要用金钱和私有概念来衡量,它变为了一种公共的东西供大家分享和共有,这是达到高度发达的思想境界所固有的趋势,物尽其用、共享交流,不失为值得我们效仿的一种好方式。
南派龙狮会、民乐功夫表演
大年初二,再一次步行到了华人密集区的Chatswood,几乎如同身临国内环境一般,无论是店面营业员还是顾客,几乎成了华人的地界。满街的东北腔、江浙话、闽粤语,甚至连街面上的广告招牌也都是简繁汉字与英语并存而超过了纯英语的招牌。你无需撇着生拗的英语去与商铺店员沟通,你无需再掏出澳币去购物、只需微信一扫便得以成交。
行走间猛然听到街对面响起紧密的锣鼓声,举目望去那是南派龙狮会在巡街表演。鼓声密集紧捶、锣镲铿锵有力,年轻小伙搭建的金赤墨白彩各色的龙狮在为华商祈福讨彩、为市民烘托节日的喜庆。走过一家商铺、一套狮龙舞功表演完毕,顿时鞭炮震响(燃放处有隔离围栏和对临近停放的车辆覆盖保护物,并有专门维持秩序和安全的警察),随之而来的是舞者向观者撒出的利是糖果和红包漫天落下,被贺彩的商铺老板或市民纷纷向龙狮口中塞入大红包,以示感谢,力争讨个好彩头,期盼新的一年生意兴隆、幸福吉祥。
进入步行街,街中央的休息区华人搭建的表演帐篷,鳞次栉比一台挨着一台,闽粤咏春拳表演、民族器乐演奏、少林功夫展示、有奖猜谜制联等等内容目不暇接,吸引着中外游人驻足观看。
最令人惊奇的是,无论是舞龙狮还是中华器乐演奏或拳上功夫亮相,都有非黄肤色人种的参与,其技巧功夫不相华人上下,这便是受了在澳洲各地建立的中华文化中心的影响了。
中华文化中心
中华文化中心,是澳大利亚政府批准注册、于1990年成立的专业从事澳中两国文化及教育交流的综合的非盈利的服务机构,澳洲各州、市、区都有设置存在。资金来源主要是通过大的企业财团和个体商户赞助、民间自由集资而形成,每两年度轮换选举形成中心的主席、副主席、财政、秘书、项目经理及委员构成中心执行委员会。
受表演主办方的邀请,参观了设在Chatswood的分部。首先看到大厅有五、六十人组成的太极拳训练班正在教学,各色人等均有,教师由汉语带英译一起执教。阅览其课程安排:太极功夫、国画、书法、诗词及古典文学、器乐声乐均有,时间安排交叉有序、昼夜均有。
大厅的中堂上和侧壁分别题有:当代知名漫画家、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家、书法家、作家黄苗子所书《中华文化中心》横匾及其国画《听雨楼图》;中国著名武侠小说家梁羽生为悉尼中华文化中心撰联、由黄苗子书联:中土传薪文辉德溥,华堂展艺化俗扬光;前中心主席潘仕熹撰、黄苗子书联:中华国精飘香远,文化源流教泽长;悉尼文坛名儒赵大钝撰并书联:中华史迈五千载,文化根溥七大洲;梁羽生先生书写横匾:天下无难事,天下无易事。
在中心的图书角除看到较多的中华经典文化书籍外,尤为欣喜地见到作为Chatswood分部的《风笛诗社》编印的不定期出版的诗词专辑《听雨楼诗草》。
中华文化的传播,如同春风般地随着华人所到之处飘落而至、形式多样、一览无余。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源远而且流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政协会议看望文艺界委员时的讲话正说明了这一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
尽管我们五千年中华文化在内容形式、表现方式与侧重偏重点上与西方国家的文化有所不同,尽管我们中华文化经过了人为的焚书坑儒、遭遇了八国联军洗劫般的备受屈辱的国耻国难,以及经过了破四旧的文化革命的劫难。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依靠人民,文艺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源泉动力。
纪念碑塔墙及雕像
澳大利亚的纪念碑、塔、墙、雕像甚至包括平铺地面的刻石形式和以井盖形式出现的纪念构筑物,都被作为某一人物、事件的镌刻纪念,可谓是遍地皆有。无论是古老久远的或现代的、无论是型制大小或格式迥异、无论是对群体或是对某个人的,无不存在着后人对逝去的人的纪念和缅怀之情。这一点在图书馆的地方志中曾经阅读过,仅仅在悉尼市,政府所树立的纪念构筑物就有上万座,每一座要么刻有Lest We Forget(永志不忘)字样,要么刻有To Our GcloriousDead(致我们的死者)。
纪念构筑物中除了为著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建筑的,不乏有为参与“大”事件的“小”人物而建筑的。它可以不是英雄、可以不是什么杰出人物或大人物。被立碑的人或许没有什么丰功伟绩只是他参与了那个历史事件,尽管功绩已被载入专门为其建立的纪念馆中、或已经永远地铭记在后人们的心中。
它看不到繁赘的叙事文字,只有一行名字和一行生卒年月日或一句如前所述镌刻的铭记箴言再加上立碑年月日的文字镌刻,因为纪念构筑物更多的是一个公共空间,是让人们轻松地观瞻而不是让人被强迫来阅读的,这就保持了构筑体的简洁而不影响街道的布局环境,并给与观者以清爽的视觉感受,使得后人在更加欣赏洁美的构筑体的同时,而后才能更深层次地通过搜集相关资料来阅读和怀念逝者。
民居文化
闲暇之余,走入当地街道,借此浏览欣赏一下悉尼的民居风貌。这里的民居一般以木制龙骨结构形式构建的瓦顶房屋,形制上大都为二层加一层阁楼居多,几乎没有重样的,独户独院不共墙,因所处南半球原因屋门一律朝北开,每栋占地面积一般为200至600平米(含花园)。前后或两侧花园院落中种植着花草及少量的树,院的一边有半开放的车库或艇筏库。
我想这也许是澳洲国土宽阔、人口少的缘故吧,独栋民居从天到地都是自己的,在我国看来,便相当于独栋豪华别墅了,不敢有如此奢侈的想象。
新建多层公寓楼仅占整个市内构筑物的1/4,大部分为外来人和年轻人所居,除市中心的十几层高楼外,一般都以三四层为多。由于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因素以及沿袭了欧洲文化的根基,民居无论其制式和色彩还是装潢格调,其风格也就显得较为纷杂繁多了。有1840到1920年期间兴起流行的屋舍居一边、超长走廊的Single Fronted Cottages及双阳台各居一侧的SingleFronted Two Storey Cottages;有1850年左右发展起来的屋檐上带有铸铁为主的花边维多利亚式Victorian民居;有1860至1915年时兴的对称式的、屋顶用材多变的Symmetrical Cottage;还有流行于1895年到1915年的所有装饰均采用可塑木料的联邦女王或爱德华式风格(Federation/QueenAnne)。民居风格变化多样、兼容较多,虽令人眼花缭乱但不失秩序,反而更显得协调不呆板了。
悉尼的住宅前仍保留有每家每户独立、一字平摆使用的老式的铁质信箱,老式信箱下部有一长方体上开口的铁盒,上部或圆顶或人字拱形的遮棚,随着新楼栋的开发,只是其放置的形式有所改变,要么嵌入院部低矮的外墙里,要么集中在公寓大门外过道的墙上,大部分人家都标有“禁止插入广告、宣传品”的字样,不用邮箱的住户便将其作为一个小盆栽的利用,更增添了街道的绿化气氛和景观欣赏。
市中心的楼宇市容
走入悉尼市中心,来到乔治街(George Street)和约克街(York Street),满街的楼宇容纳了几个世纪、几大洲风格的经典建筑。抬眼望去目不暇接,经典的以各种原始石材为主的两三百年前的旧式建筑,突出了深浅咖啡色、浓淡黄色的暖色调,它们或塔楼高耸纤瘦、或穹顶覆盖主楼之上,与上世纪以后用水泥新建而起的冷色调的或用玻璃幕墙外装或用瓷砖外包的现代超高层建筑相比便显得十分矮小了,但新旧并存、错落有致、交相辉映,组成了悉尼街头的一道风景线。
老式楼宇一般都在居中的拱圈垛头中央或女儿墙上或正门的下脚墙壁处刻有建造年份的标志,楼前均立有配套的雕塑和喷泉等装饰构造物。更为值得欣赏的是建筑正门入口处和窗户上方拱圈的艺术雕塑,以国家和城市立体徽章图案、圣经或神话中的人物、天使、花卉、鸟兽等组成相应的故事情节,多层数地展示。由于正处中国农历猪年新年,沿建筑物的外窗棱上整齐如一地悬挂着标有“YEAR OF THEPIG 2019”等字样的红字白底旗帜,这是华裔人所享受的一种待遇。据悉,澳洲也将模仿加拿大实行春节假期。
在邓布伦大街(Dunblane street)有一栋浅咖啡色老式大楼。楼虽只有五层,但看上去显得巍峨、庄严。楼顶的旗杆上高低并排悬挂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旗帜,我想这就是中国和香港驻悉尼总领事馆与办事处的所在地,相隔不远处有其他国家的领事馆。
邮政与钱币、银行
走入一家邮政局(post),一米高的古式柜台上除了现代必须使用的电脑屏幕和扫码器、空调机外,其它的装备、道具依然保留有旧时邮局的模样,各式的信封、五颜六色的邮票、铜面木把的邮戳、中央摆放的红色漆面邮筒、供邮客选用的寄送礼品包装纸品和箱袋盒包都可寻找到过去年代的踪影,就连照明用的灯罩也放射着过往世纪的光芒。街头仍然保持有红色邮政信箱,旁边黄色的箱子是邮政快递。
紧挨其旁的是一家钱币专卖店,在那里可以寻找到来自世界各国各地区、各个时期的纸钞和硬币。恰巧遇见一位来自香港的小帅哥在那里海淘,经了解这家钱币店比纽约、香港、北京、伦敦的钱币市场所存品种多和年代久远,比较容易淘到一些珍品和孤品,我想这也许是因为澳洲远离于其它大洲的缘故吧,否则也是要被洗劫一空的。
澳大利亚币种几近中国币种,分为5、10、20、50、100澳元的纸钞(1992年开始发行的塑料钞目前已完全替代了纸钞)和1、2、5、10、20、50分及1、2澳元硬币(一澳元=100分),其中值得疑惑的是,硬币中分币的直径大于元币,粗看只是元币的金色区别于分币的银色而已。
悉尼的银行不像国内那样遍街都是,相对而言货币现钞已变得不是那么必备了,偶而遇见ATM机前取款的人便是老年人啦。所庆幸的是那些跨世纪的银行以其独有的建筑风貌和制式仍然矗立在繁华的街道两旁,毕竟这仍是社会资金流动的必经通道,信贷储备便成为了它的主要功能。
交通工具
该城市交通容纳了现代的高铁、地下轻轨、公交客车、的士、公共轮渡等,更有上个世纪所遗留下来继续在使用的有轨电车。国内的摩拜自助单车也露脸于悉尼街头,这是共创、共享的时代。
往返于悉尼城的主干道,或自驾或乘BUS、或坐城郊轻轨或搭乘TAXI,沿途几乎没有见到步行于各站点的徒步人,仅仅见到头戴防护帽的自行车爱好者以及共享单车使用者,虽然是车流滚滚。
悉尼的公交站小巧别致,左右上后四面封闭的月台,宛如一所幽会的小屋,没有张贴杂乱的广告,月台内放置一把可坐三四人的木制靠椅,令人感到温馨和浪漫,便显得有些许原始的味道了。站牌不像国内均标有某路车的起始、经由站点的名称,而是仅仅标有各路车次全天到达该站点的每一时刻,这对于异国他乡的人来说便感觉有些茫然了。
巴士较国内长宽,座位较多。到站后,车辆靠站台一边自动倾斜,以方便踏步障碍者。上车下车均需刷卡,便于旅客起始区域的计价。所乘班次到达前,需招手与司机示意有人上车;到达目的站前要按压身边栏杆处安置的红色按钮,响铃提醒司机停车,若无铃响站台上又无招手者,班车便疾驶而过,大大节约了车辆的运行时间。
悉尼的人行道与自行车道合用,这一点较与日本相像,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这种充分利用道路的规制尚可以理解。然而作为国土面积宽阔的澳洲显然有些东施效颦了,估计是悉尼人行道较宽,为了让道与机动车、减少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交通事故而考虑的。
这里的机动车是“左派”驾驶,驾驶位居右,机车靠路左行驶,乘客从左侧上下,据说这便是受了古代骑士上马习惯的影响了。
悉尼的中心地带或各区镇的人行道,保留有九成以上的廊桥式的通道,建筑物二楼或三楼较一楼突出几米,行人在廊桥下行走避免了日晒雨淋的不便,也减少了高空坠落物对行人的伤害。这不免想起了原来的贵阳市中华路那一段廊桥式的老建筑,可惜随着道路的拓展、房屋的拆旧建新,现已不复存在。
悉尼港、环形码头、达令港、唐人街
悉尼港,又称杰克逊港,东临太平洋,西面20公里为巴拉玛特河(Parramatta River),南北两面是悉尼最繁华的中心地带。悉尼港的环形码头(Circularquay)是渡船、游艇、汽艇、远洋游轮和划艇的离岸中心地,也是最繁华的游客集散中心点。因为它更加突出地伸向太平洋,人们便在这里选择各种档次和航程的渡船、游轮,或自带艇筏在这里作为海上运动的最佳地、或远眺歌剧院、海港大桥的身姿,欣赏悉尼这一世界最大自然海港的美丽景色。
达令港(Darling Harbour)又叫情人港。它的名字取于新南威尔士州第七任总督芮福·达令(RalphDarling),并非像宋美龄称呼蒋介石为亲爱的之英文darling的原意。它的地理位置位于悉尼市中心的西北部,在与悉尼港较远的一个更深入大陆的一个海湾凹凼处,距中央火车站2公里并和唐人街相连。它不仅是悉尼最缤纷的旅游和购物中心,也是举行重大会议和庆典、聚会和节日灯展的最佳场所。许多街头表演或卖艺的人常常在此,他们或使用较为常见的大小长圆号、萨克斯、吉他、电子琴、手风琴等乐器就地表演;或玩弄魔术杂耍、造型摆态;遇见前面地下放置一个盘盒的,便是属于敛钱者,无此即是纯粹的娱乐的表演了。
达令港的聚会坝子旁设有供儿童夏天嬉戏冲凉的区域,天真活泼的孩子们在父母的陪伴下,充分享受着阳光、喷泉和亲情的给与。
悉尼的唐人街也称为中国城,位处中央车站与达令港之间,是当地华人的聚集地,经典的唐人街两头的中式牌坊正反面分别题有“四海一家”、“通德履信”与“中澳友善”、“继往开来”的两对匾额。这片区域内有着大量各式各样的中国商铺,就连北京烤鸭店、北京同仁堂等名牌店铺都应有具有,是纯粹的华文新老字号招牌。每年1——2月中国农历新年前后是这里最具有中国氛围的时候,全悉尼各区的华人都会到这里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或表演或联谊聚会或采购中国特色的年货用品,甚至连说媒与初见都选择在这里。
唐人街本身就是中华文化和当地文化融合的一个产物,不同国家、城市或称为唐人街或称为中华街或称为中国城,都有不同的特色。这里的唐人街与日本的中华街虽是异曲同工但又简繁各异,前些年到日本横滨曾看到的中华街(西人称之为唐人街、东方人称之为中华街或中国城,因日本有个地方名称叫中国,故而就回避了中国的称呼)又与之不同,其建筑风格和辉煌程度略高于悉尼。
商场与厕所
悉尼的商场数量与国内相差无几,除大型百货超市和生活超市外,葡萄酒店、咖啡店、面包店、冷饮店、巧克力店等专营店铺比比皆是,几乎均是20世纪以前的百年老店,门口均有since18XX的标志,内部装潢和柜台用具仍保留有那个世纪的韵味格调。
进入生活超市,门口摆有供顾客所带小孩免费品尝的香蕉、饼干等小嘴零食,购货完毕,一般都到自动扫码机前自行扫货码计价、自行扫信用卡(只有华人店铺才可用微信支付)付款并打具购货清单。虽设有人工钱柜,只是满足付现的顾客。没有了国内点货扫码出柜服务员那忙碌的身影,更没有出口处长长的等待扫码付款的顾客队伍。
生活超市中,同一种菜蔬、肉类等之类的散装货品,有按个数计价的、也有按斤数计价的,所不同的是其捆绑、点染(如香蕉外皮点红点)的标志不一样,扫码付款时需自己在屏幕上人工选择计价类型。
这就突出了购货人有较高的道德素质、自觉遵守超市中的规定,不存有占小便宜的情况发生。
在悉尼,鱼、虾肉类的单价比猪、羊、牛肉便宜,这也许是其为海边城市、海货供应比较充足的原因吧。
悉尼的物价相对来说不便宜但还是等同的,尤其是生活必需品,在“量入为出”概念下,一月五六千澳元的收入,吃一次早点十余元至二十元,与国内省城及一线城市人民币的收支消费比例接近或略高。走入街头,不幸出现急需方便的时刻。寻见厕所,便可发现所有的厕所都有分别为男、女、残疾人、家庭及为哺乳而提供的五种室型,一律是坐式马桶,提供有免费的卫生纸及坐板擦拭纸,虽然没有像日本公共厕所里的那种可温水冲洗、可加温坐板的智能马桶盖,但已经令人感到了一种文明的体现。
近年来国内提出实施厕所革命,命名为“第三空间”的新式规范的厕所正在逐步新建和更新,国民素质必须达到一定程度,这项所谓的革命才不至于功亏于溃、才能够堂而皇之地进行到底,这也是国力增强、人民文明发展的趋势和必然。
医疗及就学
澳洲的医疗保险体系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大病小灾的首先需在就近的私人诊所进行问诊、医治,私人家庭医生会根据情况确定留诊还是转院就医。这样就避免了在公立医院长时间地排队等候而耽误病情,也避免了因嫌麻烦而小病大拖的现象发生。每个公民都有自己的私人医生,在完成公立与私立医疗保险的缴纳后,医疗费用免费幅度较大,如果一年之内没有使用私立的健康保险支付(即得病较少),你还能够获得额外的奖励。
我国的私人家庭医生的建立主要是受之于医生与患者的供给比严重不足的影响,加之私人医生执行和监督制度尚未建立或虽已初步萌芽但管理机制不够严格,医德、医心尚未达到一定崇高的层面,庸医、滥医现象还十分突出,仁心行医与利欲行医者比例参半。为此,提倡家庭私人医生制度势在必行。加大医师教育培训数量和合理分布,是提高医患供给比例的唯一途径;严格医师资质年审考核制度包括医德医信质量在内的必要量化指标,也是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必要一环,值得向一些发达国家学习和借鉴。
澳洲的教育制度,幼儿教育3岁开始进入幼儿园或幼儿中心;初等教育分为预备(5岁,相当于我国的学前班)和正式(6岁——11岁强制义务)两个阶段,小学毕业6年后自动升入中等教育;中等教育分为学术科目、实科技能、开放普及三类中学,2年初中毕业、2年高中毕业,以统考成绩或中学阶段最后一年的学业成绩决定能否升入高等院校;高等教育(分为大学4-5年、继续教育学院3-4年两种)实施实科专业教育或职业培训,大学提供全面的专业教育和学术训练、授予学位,着重培养学士和继续深造硕士和博士等高级人才;教育学院主要提供职业培训,一般只发毕业证书而无学位。
傍晚时分有幸到悉尼市的西北方向的麦考瑞公园附近商业区购物,处于兴趣驱使匆匆地浏览了一下该大学。
麦考瑞大学(Macquarie University)校址设在麦考瑞公园(Macquarie Park)内,是澳洲最富进取精神的大学之一,大学分为商业与经济学院、文学院、自然科学学院、人文科学学院四大院系,以金融、精算、会计为代表的商科在世界上享有盛名,与我国东北财经大学跨国教育中心签有合作项目。
麦考瑞公园与北莱德(North Ryde)合称为悉尼的“硅谷”,是全澳洲最大的高新科技园区,澳洲人工耳蜗制 造公司总部(Cochlear), 华为海外研发中心分部、微软、美能达&理光、松下等大型跨国公司的办公集中地就设在麦考瑞的校区中。
该园区有一大型的商业中心,全球各大品牌应有尽有。诸如化妆品雅诗兰黛、茱莉蔻、欧莱雅、兰蔻等,名牌包箱LV,服装H&M和优衣库专店等都有销售;其中华商店铺也占较高比重,甚至还有销售皇茶(KING TEA)的销售区环状柜台以及好上好烧腊食品,粤菜系店面较多。
走动于商业中心,看到华人学生较多,望着这些离乡背井越洋求学于本所大学的莘莘学子,使我想起了老前辈们下南洋闯江湖、赴欧洲勤工俭学的一幕幕情景。在这里,汉语说话、微信支付,相对简洁了许多繁琐的语言障碍,如同在国内的感觉。
广告与垃圾处理
悉尼的广告规范管理,无论是商业铺面还是写字楼、无论行政机关还是居民住宅,墙面上不存一片广告。
若有举办文体聚会活动、寻人找狗启示、讲座展览展销、保姆代工修缮、商品廉价处理等需要广而告之的内容,需在政府专门设置的带有阳伞雨棚的不锈钢粘贴栏中,这使我想起了国外老电影中在一小车站的告示栏中寻找知心爱人留言的那一场景。
悉尼的垃圾处理十分到位,各住宅小区和独居小院、商场办公楼均有统一存放垃圾箱的墙砖围成的矮小的专门区域或公寓中专门集中存放垃圾的小屋。
黑色的垃圾箱体分为红、黄、绿、黑四色箱盖,红的用来盛可焚烧的厨余生活垃圾;黄的用来装经过居民清洗整理好的成型的塑料、玻璃、金属、纸品、小家电类、破旧衣物等类垃圾;绿的用来放花草、树叶、枝干等植物可粉碎归入田地的垃圾;黑的用来倒入建筑渣土垃圾;清晨时分有“慕色而来”的垃圾车负责分别装入。对于淘汰的家具、大电器一般都放置垃圾区域旁,供需要的居民捡回继续使用;对于已损坏不可使用的电器,丢弃者会将电源插头剪断,以便提醒不可再利用。
垃圾回收车定期定时地进行分类装载,整个过程只需司机和地面操作者两人,垃圾箱被车叉自动插起、提升、倒入车厢,地面人负责垃圾箱从存放区域的拉出和归位,整个过程显得有条不紊、自动化程度较高。
由于街区教堂较多、邻近,一些淘汰的电器、衣被等生活用品和书报杂志也会被居民定时送入教堂,以便教会集中进行清理、归类,集中施舍给不富裕的居民使用。物尽其用、合理规划闲置物品的走向,是一种资源利用、减少污染的最好办法。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互不干涉却又相互庇护,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一种合乎大自然法则至高目标和应严格遵循的规范。
烟控在澳洲,公共场合甚至街道上抽烟是违规的,马路上随处都钉有标记:此处禁止吸烟;商场超市的服务台背墙的上方提示:若有销售和诱购者,请打举报电话某某号码。
大小商店无烟卷的销售,进入澳洲海关,限制每人只能携带25支香烟或25克烟草产品,从明年开始,电子烟也在禁烟的范围。据悉,悉尼唐人街有黑市高价出手,售价为正常售价的三到四倍、甚至更高。这无形中抑制了部分烟民的抽烟欲望,也为森林植被茂盛、民居大都为木结构的澳洲避免了大面积的火灾产生和蔓延,保障了人类健康和生命及财产的安全。
在悉尼,可以在露天处吸烟的场地少得可怜,均制定了并指明可抽烟的区域,并用统一型制的标识牌告知与烟客。
(编辑:纤手香凝)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